摘要:二是,美国宣布 4 月 5 日起对全球大多数国家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并从 4 月 9 日开始对中国加征 34% 的关税。算上此前加征的 20% 关税,今年加征总关税数值提升到了 54% 。
这里记录每周值得分享的跨境行情,周五发布。
本周刊并非AI自动生成,历来经由人工撰稿、排版与精校,以飨诸位读者。
欢迎同行者投稿(daniel@fasender.com)。
封面图
Another 30 days.
靴子是否落地,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4 月 2 日,跨境朋友圈刷爆了两条重磅消息。
一是,美国宣布对中国和香港地区的低货值商品取消 800 美金免税政策,从 5 月 2 日开始执行。
二是,美国宣布 4 月 5 日起对全球大多数国家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并从 4 月 9 日开始对中国加征 34% 的关税。算上此前加征的 20% 关税,今年加征总关税数值提升到了 54% 。
(注:本节文章所提及日期,均为美东夏令时。)
取消低货值商品800美金免税政策
从 5 月 2 日起,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将被征收所有适用关税。
如果这些物品通过国际邮政网络入境,则将按其价值的 30% 或每件 25 美元的标准征税。6 月 1 日后,每件 25 美元的收费将增至 50 美元。
由于美国邮政尚未具备适配的征税能力,根据白宫的说法,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可能会要求邮政包裹办理正式入境手续。在这种情况下,邮政包裹将被征收所有适用的关税、税费和其他费用。
何为 “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rifs)
4 月 5 日开始,美国将对全球大多数国家实施 “对等关税” 政策(基准税率为10%)。从 4 月 9 日起,中国、日本和欧盟等美国贸易伙伴将被征收高于基准税率的关税。特朗普说,这些国家地区将面临的征税,相当于每个贸易伙伴向美国征收的关税壁垒(包括关税和增值税)计算总额的一半。
例如,美国将向中国征收 34% 的关税,这是根据中国通过关税和其他贸易行为向美国征收的 67% 的关税计算得出的。同时,日本将被征收 24%的关税,欧盟将被征收 20%,越南将被征收 46%。
根据特朗普签署颁布的新政命令,以上关税税率只适用于非美国产的成品。根据政策说明,“美国产的成品”,要求是产品价值链的至少 20% 是在美国制造的。
此外,据白宫政令说明,早前已被特朗普加征关税的钢铁、铝和汽车产业,以及铜、药品、半导体和木材产业,暂时未涵盖在这波对等关税措施中。
新政下的中美电商通路分析
由于美国对中国和香港地区取消 “De Minimis” 清关待遇,T86 清关将不再适用。如果未来政策没有新变化,预测物流通路都将基于以下方案设计:
T01清关:
T01 正式报关(Formal Entry)是传统的清关方式,也是最为简单的模式。亮点是基于商品离岸价值(FOB Price)申报关税,相比 T11 的要求要低很多。如果品类单一,有常规 Bond,作为一般贸易商品,基本没啥问题。风险点主要在于是否实际经营、实际交易,以及 Bond 的风险。
T11清关:
T11 适用于货值低于2500美金的商品申报,并且申报价格是基于商品销售价(Transaction Value),正常交税远高于 T01 。这一点叠加新政的高税率,注定仅适用于完成关税成本转嫁的商家企业。如果专线物流商推行,猜测将预收发货人 30%-50% 关税以转嫁风险,实在让人望而却步。
转口贸易:
基于最新政策,通过其他国家和地区转口发货,仍可以适用“De Minimis”清关待遇。
转口的风险点很多,列举包括:转运成本和时效增加,转口地区的出口管控风险,如何规避原产地以及后续政策是否会波及这些国家和地区。据白宫称,商务部长将在命令下达后 90 天内提交一份报告,评估该命令的影响以及是否将该规定扩大到澳门的包裹。
外邮:
跟转口的原理其实很像,在CBP眼里无非此消彼长,具体不多赘述。
笔者的建议
今年以来,我们周刊一直紧密跟进美国税改的动向。目前关于取消小额商品 800 美金免税政策,尚有 30 天的延期。而在 5 月 2 日之后,是否还会再来一个额外的30天递延?按特朗普“牌在我手”的路子,也未可知。
“以时间换空间”,永远是高级的战略智慧,既不要心存侥幸,也不用一口断定。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是特朗普加征加税的最大底牌。把握好时间,提前准备好美国的基建和配套产能,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近 70% 的亚马逊卖家在单一市场销售
亚马逊在 2023 年短暂停滞后,再次加快了国际市场扩张。南非于 2024 年启动,爱尔兰也于上周启动。
尽管亚马逊目前在全球拥有 23 个站点,但仍有近 70% 的卖家只活跃在单一市场进行销售。
Source:Marketplace Pulse
根据 Marketplace Pulse 的研究,69% 的亚马逊卖家单一市场经营,而真正的全球卖家不到 1%。即使在雄心勃勃的卖家中,也只有 6% 的卖家将业务扩展到了 6 个或更多的市场。
亚马逊致力于使跨境电商变得更容易,提供全球统一销售账户、新增站点自动创建账户、全球定价策略、内部供应链解决方案和国际货币管理。亚马逊提供众多工具来促进跨境销售,但卖家对全球扩张的犹豫仍然存在。
美国卖家不愿向国际市场扩张的情况尤为明显。虽然有 12% 的卖家已进军加拿大,5% 的卖家已进军墨西哥,但很少有本土卖家能远渡重洋,进入日本、德国或英国等市场,只有不到 1% 的美国本土卖家在北美以外销售产品。
有几个因素导致了卖家的犹豫不决。监管的复杂性增加了,尤其是在欧洲,英国脱欧、欧盟税改以及欧盟通用产品监管等新法规都增加了障碍。
另一个阻碍因素是市场规模的巨大差异。据 SimilarWeb 的数据显示,22 个非美国站点的流量总和仅略高于美国站点的流量。把投产比考虑进去,许多人得出结论:仅美国市场就提供了足够的机会。
Source:SimilarWeb
亚马逊建立的零售基础设施理论上简化了跨境销售,但文化、监管和物流方面的实际挑战摆在眼前,大多数卖家仍然认为留在熟悉的领域更容易。
对于大多数卖家来说,目前在亚马逊进行全球销售仍然只是一个愿景,而非现实。
然而,随着美国关税和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以及亚马逊不断加强其全球履约基础设施,未来几年,国际市场扩张将成为单一市场卖家的首要任务。
行业动态
1、TikTok 电商业务将上线三个欧洲国家
距离美国业务 “不卖就禁” 生效只剩一周,TikTok 加快其他市场的布局。TikTok Shop 于 3 月 31 日面向法国、德国、意大利买家推出服务。TikTok Shop 英国业务负责人 Jan Wilk 称,目前在这三个新上线国家已与商家开展合作、上架商品。
2、UPS SurePost 更名为 Ground Saver
UPS 在其网站上宣布,UPS 的 SurePost 服务已更名为 UPS Ground Saver。
Source:UPS官网
过去,UPS 针对电商包裹推出两项经济型服务,一是UPS Mail Innovation(简称“MI”),另外是UPS Surepost。
二者区别是:Surepost 产品主要使用UPS自派送网络,组合美国邮政的最后一公里派送服务(这部分主要是偏远地区),而 MI 产品则全部使用美国邮政完成最后一公里递送。
但出于对服务和成本的考虑,UPS 今年开始将所有 SurePost 业务留在公司内部。
尽管更名为 Ground Saver 继续定位经济包裹服务,但 UPS 还是在今年 1 月份将该服务的平均费率提高了近 10%。
3、美国邮政开始实施新的服务标准
自 4 月 1 日起,美国邮政(U.S. Postal Service)对于从距离地区处理和分发中心 50 英里以上的邮局发出的邮件,Ground Advantage(简称“GA”) 和First Class 函件包裹的转运时间将增加一天。
本次服务标准的调整源于USPS推动合并部分邮局网点的投递和取件动作,将上午和下午的运输路线合并为一条路线。
按USPS的说法,本次调整将使时效快的地区将更快履约,而时效慢的地区对比原来的标准将增加一天。现有的 GA产品(2-5 天)和 一类函件包裹(1-5 天)仍会在投递时限内完成。
据USPS预计,本次服务标准调整后,10 年内至少可节省 360 亿美元。
4、顺丰 2024 年归母净利润超百亿元
2024 年,顺丰营收同比上升 10% 至 2844 亿元,归母净利润上升 24% 至 102 亿元,归母净利率同比提高 0.4 个百分点。
占总营收 43% 的主要业务 “时效快递” 已经稳定,增长有限,仅录得 6% 的同比增长率,占营收 10% 的 “经济快递” 又面对通达系的激烈竞争,国际化成为顺丰寄予希望的新增长点。
顺丰于 2010 年开始做跨境业务,于 2021 年以 176 亿港币的价格,收购东南亚物流企业嘉里物流 51.5% 的股权。去年 11 月,已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的顺丰在香港联交所再次上市,募资 53 亿元,称要依托港股,更好地发展国际业务、优化国际品牌形象。
公司在年报中公布了这笔资金的用途:45% 用来加强国际及跨境物流能力;35% 用来提升在中国的物流网络及服务;10% 用来研发先进技术及数字化解决方案,升级供应链、实施 ESG;10% 作为营运资金。
2024 年,顺丰的 “供应链及国际业务” 营收同比增长 18% 至 705 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同比提高 1.6 个百分点。但这笔钱里包含一部分面向国内客户提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收入。顺丰没有单独披露国际业务的收入。
5、泡泡玛特去年收入破百亿,LABUBU 所在系列创收 30 亿元
泡泡玛特 3 月 26 日发布年报,公司收入翻倍至 130.4 亿元,首次破百亿元。
LABUBU 所在 IP 系列 THE MONSTERS 去年带来 30.4 亿元收入,同比暴增 7 倍多,超过公司最知名 IP MOLLY。北美市场去年营收 7.2 亿元,同比增长 5.6 倍。
业绩会上,泡泡玛特还说北美市场今年一季度营收已经超过去年全年。过去两年,泡泡玛特股价翻了 10 倍。
文摘
流量不再是直播电商最重要的事情
这几年还能做大生意的消费品牌和平台,大抵都做对了一件事:让消费者更愉悦地花钱。愉悦可能源自便宜的价格、有趣好看的设计、令人心动的种草,但最终都会回归商品的品质 —— 如果买到的货品和服务是劣质的,快乐和信任也会即刻崩塌。
直播电商是当中最好的例子。过去作为流量杠杆的直播间,撬动了稀缺的用户注意力,并将其转化为购买欲和销售额,消费者很容易为了喜欢的主播、刺激的销售方式、低价而冲动下单。
2019 至 2023 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市场规模从不到 5000 亿元增长至近 5 万亿元,几乎已经赶上作为国民消费支柱的传统餐饮业,迅速壮大的同时也埋下了很多隐患。
行业积弊最终在 2024 年集中爆发,香港月饼产地不在香港,红薯粉条成分里没有红薯。一个又一个头部大主播因为劣质商品、虚假宣传被停播、罚款,甚至封号。
这成为了直播电商的分水岭,全行业销售额增速回落至 18%,一直坚守品质直播的淘宝反而逆势高速增长。去年淘宝直播整体成交金额、购买用户数均同比大幅增长,年活跃买家超过 2 亿,核心主播成交额同比增长 36%。
货找人还是人找货,是区分内容电商和货架电商的底层逻辑。
在直播间这个特殊场域,前者意味着主播需要不停地吆喝,用低价甚至猎奇表演吸引用户注意;后者则更多面对有明确购物需求的消费者,更需要专业的选品、讲解,帮用户减少决策成本。
过去一年,多个头部主播频繁翻车,既是流量至上、忽视品质把控的必然结果,也反映旧秩序下直播电商行业的痼疾。
直播电商最终将回到生意的本质 —— 把好的商品和服务,以好的价格卖给需要的用户。为了促成这个良性循环,对流量祛魅、更注重长效经营的品牌,不断提升专业度和选品能力的直播间,和把优质资源精准匹配给优质直播间的平台,都会越来越重要。
过去的游戏规则里,内容平台流量越来越贵,供给过剩让消费者对价格愈发敏感,商家利润受到侵蚀,只有主播旱涝保收。
“行业越来越差,这事不可持续”。
言论
1、
每个国家都是多元的,人均 GDP 无法概括。
越南胡志明市有一栋 81 层的地标大楼,叫 Landmark 81,当地人穿着正式,排队坐电梯到顶层俯瞰西贡河。越南人均 GDP 不到 5000 美元,但人们会有这种好像 GDP 更高的、更现代化的国家才有的习惯。
另一个例子是非洲,人均 GDP 不到 2000 美元,好像没有生意可做。但河北华通线缆公司,在坦桑尼亚有 300 个员工、几亿元收入,利润非常高。而且当地工厂非常先进,绝不是一个人均 GDP 1000 多美元的国家应有的水平。
-- 林雪萍,《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和突破》作者,“海外市场不能用人均 GDP 概括。”
2、
不拥抱AI的企业肯定会被淘汰;不要迷信AI,聚焦尖刀场景尽快落地;不要投入底层技术,AI不够人工补。
星辰大海最后都是红海,脏活累活最后才是护城河。
-- 朱啸虎,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
3、
中国睡眠研究会统计,目前我国国民夜间平均睡眠6.85个小时,比上一年增加6分钟。入睡时间平均为0点18分,比上一年晚了17分钟。
-- 《2025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
4、
各种宗教都驱逐异教徒,不是因为他可能是错的,而是因为他可能是对的。
-- Edsger W. Dijkstra
5、
愤怒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情绪,会让人产生报复的欲望,这不利于你的根本利益。
更理性的方法是,不要先想到报复,而要想想你与对方有没有共同利益,寻求合作和谅解。
-- Martha C Nussbaum,《超越愤怒》
Fin.
躁动时代,读周刊不易,你与众不同!
来源:Fasende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