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学历贬值”成了教育领域的高频词。曾几何时,本科尚属稀缺资源,而如今,硕博遍地,学历似乎不再是“一纸通天”的通行证。与此同时,家长的“鸡娃热情”却丝毫未减,甚至愈演愈烈:学前阶段就开始报班、择校、刷简历,小升初焦虑愈发浓烈,初高中阶段更是“全家总动员”
近年来,“学历贬值”成了教育领域的高频词。曾几何时,本科尚属稀缺资源,而如今,硕博遍地,学历似乎不再是“一纸通天”的通行证。与此同时,家长的“鸡娃热情”却丝毫未减,甚至愈演愈烈:学前阶段就开始报班、择校、刷简历,小升初焦虑愈发浓烈,初高中阶段更是“全家总动员”陪跑竞赛。
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实则藏着深层的逻辑与现实的焦虑。学历虽然“贬值”了,但它依然是普通家庭最稳妥的通道;鸡娃虽然“辛苦”,却是许多家庭教育焦虑的投射与无奈之选。
本文将从家长视角、教育制度、社会结构三方面,深入分析这一问题,并提供理性、可操作的育儿思路。
一、学历真的“贬值”了吗?还是社会分层更精细了?
1. 学历“扩张”带来的相对稀缺性降低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科毕业即意味着“跳出农门”,是铁饭碗、编制岗的入场券。而如今,大学扩招数十年后,本科生已成为职场“起步线”,硕博层层加码。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高达1158万人,其中硕博人数持续增长,学历“含金量”在稀释。
但我们必须看到:学历本身并未贬值,而是“门槛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前是本科学历能“决定命运”,如今是本科可能“决定有没有机会被筛选”。
2. 学历是“准入证”,不是“终极武器”
学历的贬值,本质不是学历无用,而是“学历+能力”的社会标准取代了“学历决定一切”的旧格局。换言之:
低学历限制的是下限,高学历不一定决定上限。
在竞争白热化的职场中,学历依旧是最基本的筛选工具。没有学历,连入门的机会都没有。
二、为何家长仍拼了命“鸡娃”?五个层面的深层焦虑
1. “鸡娃”是普通家庭的风险对冲策略
对多数普通家庭而言,没有资源、没有背景、没有关系,孩子唯有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鸡娃虽苦,但是他们“最可控”的赌注。学区房、补课、兴趣班,家长们用尽全力,实则是想把“不确定的人生”放进“相对确定的路径”中。
在这个阶层固化加剧的时代,教育,成了普通人最后的上升通道。
2. 学历仍是就业与社会认同的重要敲门砖
虽然学历不能代表能力,但没有学历,连展现能力的机会都可能没有。招聘市场上,985、211仍然是“筛选的第一道门槛”,企业HR往往根本没有时间“深入了解一个普通本科的闪光点”。
“学历不等于能力”,但“学历门槛”依然能决定你是否被“看到”。
3. 社会资源分配仍然高度“教育导向”
优质教育资源仍然集中于一线与强二线城市,一纸名校毕业证,仍然是迈向“更好圈层”的敲门砖。考研、考公、进国企、进编制……几乎都离不开学历背书。这种结构性现实使得“教育焦虑”愈加普遍。
4. “鸡娃文化”本身成为社会竞争的一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鸡娃”已经从“选择题”变成了“生存题”。你不鸡,别人鸡;你不上补习班,孩子成绩就会落后;你不学编程、奥数,面试简历就少一个亮点。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教育军备竞赛”,父母的无奈深深写在补课单上。
5. 家长期望投射与认知局限叠加
一些家长将未完成的梦想、阶层跨越的渴望,全部投射在孩子身上;又因为缺乏教育认知,只能用“高分-名校”这一相对直观的路径拼命推进。
“我不懂别的,我只知道好学校好专业,将来才有饭吃。”
——这是无数普通家庭父母朴素又真实的信念。
三、“鸡娃”不是问题,盲目焦虑才是真正的陷阱
✅ 不是反对努力,而是要努力得有方向、有策略
鸡娃本身并不必然错误,问题是——鸡得盲目、鸡得焦虑、鸡得脱离孩子发展节奏与个性特点。当鸡娃沦为“内卷模板”时,孩子的创造力、热情与自信正在被耗尽。
努力是通向未来的路径,不应成为毁掉童年的手段。
✅ 不是否定学历,而是要看清学历之外的成长
家长应当把“学历”当作工具,而非目的,把“能力”当作根基而非附属。优秀的表达力、思辨力、抗压力、人际交往能力,才是孩子在未来世界立足的真正武器。
四、理性父母该如何“有效托举”?四个方向给你参考
1. 看长线,不看短利
别只盯着分数、排名、奖状,而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心理状态、认知发展是否健康。优秀的孩子,不靠压,是靠引。
2. 了解时代趋势,优化路径选择
不是只有“清北985”才叫成功,专业方向、职业素养、能力结构、终身学习,才是未来人才核心。不要让“路径单一”束缚了孩子成长的可能性。
3. 接纳差异,尊重个性成长曲线
教育不是制造“标准件”,而是培育“独一无二”。要看到孩子在兴趣、性格、节奏上的差异,给予弹性支持。
4. 父母持续成长,才能避免“低水平努力”
父母的认知,决定鸡娃的高度。你可以为孩子安排补课,但别忘了自己也要补课——关于教育、心理、时代趋势、职业发展。
五、结语:鸡娃不该是一场“穷尽手段”的战争,而应是一场“有温度、有节奏”的托举
学历确实在变得不再那么稀缺,但能力的塑造、思维的锻炼、人格的培育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拼学历没错,但别忘了:
真正能托举孩子走得更远的,不是拼命上辅导班的疲惫身影,而是一个认知清晰、思路清楚、尊重个体差异的父母。
愿每位父母都能从焦虑中抽身,在理性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把“鸡娃”变成“育人”,把“学历焦虑”转化为“能力沉淀”。
来源:三言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