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国防科技大学原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的政委,在退休后的十余年间,笔耕不辍,创作诗词近千首,其中以其母校湘乡东山学校——少年毛泽东母校为主题的诗词就达200余首。这些诗作绝非简单的数量累积,而是一位学子对精神原乡的深情回望,一位文化守望者对教育本质的诗性思考。
彭崇谷
在当代中华诗词创作的璀璨星河中,丁建荣大校的《心有东山结》诗集,以其鲜明的“东山情结”闪耀着光芒。
这位国防科技大学原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的政委,在退休后的十余年间,笔耕不辍,创作诗词近千首,其中以其母校湘乡东山学校——少年毛泽东母校为主题的诗词就达200余首。这些诗作绝非简单的数量累积,而是一位学子对精神原乡的深情回望,一位文化守望者对教育本质的诗性思考。
丁建荣的东山诗词创作,首先体现为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其代表作《七律·重走少年毛泽东求学路》写道:“东山励志咏蛙诗,勇毅前行向一师。寒雨湘江风卷絮,雾霾岳麓雪摧枝。百年屈辱追天梦,千古豪情动地词。重走伟人求学路,中华崛起正当时。”这首诗以毛泽东少年时期的《咏蛙诗》为起点,勾勒出一代伟人从东山到一师,从湘江风雨到岳麓霜雪的求索历程。诗中“百年屈辱” “千古豪情”的宏大叙事,既是对历史的溯望,也是对当下的呼应。末句“中华崛起正当时”,既是对伟人精神的礼赞,更是对民族复兴的深情期许。
这种家国情怀在丁建荣的诗词中并非空洞的口号。他为同一所学校创作200余首诗,这一创作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东山学校不仅培养了毛泽东,还孕育了无数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作出贡献的栋梁之材。他以诗为史,以史为诗,让东山成为一座精神丰碑。
深入品读丁建荣的东山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有三重相互交融的情感维度:其一,是对物理空间的诗意栖居。在《七绝·东山学校桂花》中,“八月东山桂子稠,清香缕缕沁心头”的朴素描写,既是对校园实景的刻画,更是跨越数十年的感官记忆。诗人通过“桂香”这一意象,将读者带入东山校园的时空隧道,让记忆中的一草一木重新焕发生机。其二,是对师生情谊的永恒镌刻。《水调歌头·东山学校同学聚会》中“四十春秋如逝水,今朝重聚话沧桑”的感慨,不仅是对同窗之谊的珍视,也是对青春岁月的致敬。丁建荣笔下的师生情、同窗谊,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成为一代人共同的精神印记。其三,是对精神传统的当代传承。《七律·回母校东山学校》中“百年学府气恢宏,书院深深翰墨浓”的描绘,既呈现了东山学校的建筑风貌,也是对其文化底蕴的礼赞。诗人通过“书院”“翰墨”等意象,将东山精神与湖湘文化紧密联结,让一所学校的传统升华为一种文化基因。
东山学校作为百年名校,其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培养了毛泽东这样的历史伟人,更在于它浓缩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轨迹。在《七绝·赞东山学校教师》中,“三尺讲台传道义,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朴素表达,是对教师群体的致敬、对教育初心的坚守;《鹧鸪天·东山学校校庆》中“百年薪火相传久,代有英才出此门”的概括,是对其办学成就的总结,更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洞察;《七律·东山学校劝学》中“青春莫负好时光,书海遨游当自强”的谆谆教诲,延续了《论语》“学而时习之”的传统,又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
《心有东山结》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它展现了旧体诗词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丁建荣的创作实践证明:传统形式可以承载现代思想。他的诗词严格遵循格律,而内容却紧扣时代脉搏;他的“东山情结”看似个人化,实则唤起了无数人对母校、对青春的共同情感。地域题材可以升华为文化符号,他让“东山”从一所学校变成了一个文化意象。
丁建荣以诗为证,告诉读者:诗心何止驻东山?它更驻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驻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驻在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中。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