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攻“到店”,外卖有“闪购”,阿里全面出击美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5:34 1

摘要:阿里巴巴对美团的攻势,已从单一的“到家”局部战争,升级为“到家”与“到店”的全面战争。这场互联网巨头之间的新一轮对抗已全面打响,而被推向台前的高德地图,任务十分艰巨。

阿里巴巴对美团的攻势,已从单一的“到家”局部战争,升级为“到家”与“到店”的全面战争。这场互联网巨头之间的新一轮对抗已全面打响,而被推向台前的高德地图,任务十分艰巨。

文 | 啸 天

继8月宣布“全面AI化”,试图用空间智能重塑导航工具后,高德地图再次祭出大动作。9月10日,在阿里巴巴成立26周年之际,一场事先张扬的“S级绝密项目”终于揭晓——“高德扫街榜”正式上线。

这个号称全球首个基于用户真实行为数据生成的榜单,从产品定位到核心逻辑,都毫不掩饰地对标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尽管高德地图CEO郭宁明确承诺“榜单永不商业化”,但这依然被外界解读为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到店”战场投下的重要棋子。

在本地生活的另一条战线——“到家”业务上,由淘宝“闪购”引领的即时零售补贴大战,已与美团外卖鏖战数月,并已初见成效。

至此,阿里巴巴对美团的攻势,已从单一的“到家”局部战争,升级为“到家”与“到店”的全面战争。这场互联网巨头之间的新一轮对抗已全面打响,此次被推向台前的高德地图,任务艰巨。

1

高德地图“亮剑”,阿里全面出击

“高德扫街榜”的推出,并非心血来潮。

知情人士透露,该项目于2025年5月底立项,由高德地图CEO郭宁直接领导,核心团队从北京调往杭州阿里西溪园区C4楼进行了为期数月的封闭开发,其内部保密和重视程度,与此前搅动外卖市场的“淘宝闪购”项目同属S级。

与大众点评依赖UGC评价模式不同,高德地图亮出的是“真实”。“高德扫街榜”的评分体系,宣称将用户的真实行为作为核心权重。这套由AI驱动的算法,重点分析四个维度的行为数据:导航到店的实际人数、用户复购率、专程远距离前往的意愿强度,以及消费人群的地域宽度。简而言之,高德试图用无法轻易伪造的“用脚投票”,来解决困扰点评类产品多年的“刷分”、“刷好评”等信任痛点。

为进一步强化“真实”标签,高德地图还引入了支付宝的芝麻信用体系,对高信用用户的评价进行加权,并利用通义千问大模型的多模态能力,对图文、视频等UGC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

选择高德地图作为攻击美团“到店”腹地的先锋,是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屡败屡战后做出的选择。过去十余年,从口碑网数次重启,到饿了么、支付宝的轮番尝试,阿里巴巴始终未能撼动大众点评在用户消费决策中的心智。而高德地图,作为阿里巴巴生态内为数不多的国民级应用,拥有其他产品无可比拟的流量和场景优势。

QuestMobile数据显示,高德地图2025年7月的日活用户已达1.86亿,是同期大众点评的6倍多。在发布会上,高德地图也首次披露,其平台每天承载着1.2亿次与生活服务相关的搜索,并导航用户前往1300万个生活服务目的地。从“导航”到“到店消费”,这是一个天然且丝滑的用户行为链路,也是高德地图独有的差异化优势。

高德地图的这一动作,可以看作是阿里在本地生活战场“双侧包抄”战术正式成型。

“到家”业务线上,自今年4月以来,阿里巴巴整合淘宝与饿了么,推出“淘宝闪购”,投入重金补贴,向美团外卖和即时零售的核心阵地发起猛攻。在不久前的财报电话会上,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透露,淘宝闪购已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拉动了手机淘宝8月份DAU增长20%,更在部分指标上实现了对美团的超越。“闪购”的核心逻辑,是用外卖这一最高频的消费场景,为增长放缓的淘宝主站注入新的流量和活力。

“高德扫街榜”的推出,是在“到店”业务线开辟了第二战场。美团的财报清晰地显示,“到店及酒旅”业务虽然收入体量不及外卖,但其利润率却远高于后者,是集团名副其实的“现金牛”。阿里巴巴用“闪购”牵制美团的订单大盘和现金流,再用高德地图这支奇兵,精准打击其利润腹地,战术意图十分明确。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十分迅速。在高德地图发布“扫街榜”次日,美团港股股价应声下跌,盘中一度跌超5%,并创下52周新低,市值一日蒸发超过了300亿港元。这足以表明,资本市场认为高德地图此次入局,对美团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作为应对,美团也迅速做出反应。几乎在同一时间,大众点评宣布“重启”品质外卖服务,同样强调将通过B端自研大模型,以“AI+真实高分”为用户提供决策。同时,美团还透露其C端AI智能体服务也将于一周内发布,且同样处于“封楼测试”阶段。从“真实”到“AI”,再到“封楼”,美团的每一个动作都与高德针锋相对,本地生活的新一轮全面战争已然拉开序幕。

2

高德地图要重新“定位”

被阿里巴巴委以重任,推向与美团对决的前线,这对于当前的高德地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其商业化探索十余年后的重要抉择。

自2014年被阿里巴巴以11亿美元全资收购以来,高德地图的定位一直在“工具”与“平台”之间摇摆。作为一个国民应用,其月活跃用户数已突破8亿,但强大的流量并未能顺利转化为与之匹配的商业价值。长期以来,高德地图都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25财年第三季度,才依靠降本增效首次实现盈利。

在商业化探索上,高德地图一直表现得比较克制。与百度地图在导航页面直接嵌入信息流广告引发争议的激进做法不同,高德地图的核心界面始终保持了相对简洁,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用户体验,但也限制了其广告变现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过去多年,高德地图更多地扮演着阿里生态的“流量枢纽”和“基础设施”的角色。2021年,阿里将高德、饿了么、飞猪整合为本地生活服务板块,由俞永福统一分管。2023年3月,原口碑网的到店业务正式并入高德地图。这些调整让高德地图承接了更多本地生活业务的入口功能,例如聚合打车、接入饿了么外卖、对接飞猪的酒旅预订等。

然而,这些整合更多是为兄弟业务导流,高德地图自身并未能从中建立起强大的商业闭环,用户仍然是“用完即走”,商业化无从谈起。

这种困境在今年阿里集团的组织架构调整中进一步放大。随着饿了么、飞猪被并入以电商为核心的淘天集团,高德地图被重新归类至“所有其他”业务板块,战略地位有些尴尬。

在此背景下,寻求自我突破成为高德地图当务之急。2025年8月,高德地图宣布全面AI化升级,引入“空间智能”概念,试图从“对话工具”蜕变为“行动伙伴”。此次推出的“高德扫街榜”,是这一战略下重要的应用落地。

推出一个对标大众点评的榜单产品背后,「数智研究社」认为,这是高德地图试图通过提供一个可靠的消费决策工具,将用户的使用场景前置到出行之前,从而增加用户停留时长、使用频次和平台粘性。如果能成功培养用户“用高德找吃喝玩乐”的心智,高德地图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服务平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条路并不好走。大众点评经过十余年的深耕,已在用户心中建立了“找店、看评价”的心智,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也在“种草”领域占据重要生态位。高德地图想从这些巨头手中抢夺用户决策时间,需要付出巨大的培育成本。

“永不商业化”的口号承诺,虽然能在初期吸引到对“刷榜”行为深恶痛绝的用户和商家,但一个没有清晰盈利模式的产品,高德地图想要长期可持续发展,难度也不小。

再者,榜单很容易发出,但要建立公信力,非一日之功。高德地图虽然强调行为数据的真实性,但“本地人爱去”、“回头客榜”等诸多标签,也面临着“熟客无需导航”的逻辑悖论。如何持续优化算法,确保榜单的客观与公正,并构建起一个能与大众点评海量UGC内容相抗衡的内容生态,是高德地图面临的长期挑战。

本地生活服务的战火,在经历外卖补贴大战后,因高德地图的入局又变得复杂起来。阿里巴巴以“淘宝闪购”和“高德扫街榜”两张牌,分别从“到家”和“到店”两个维度,向美团发起了全面战争。对于高德地图来说,这场战争关乎自身未来的重新定位。

来源:数智研究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