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团队导览讲述“风骨南天”,带你重温广东美术的近现代之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20:05 1

摘要:“风骨南天——从美术革命到新中国艺术图式的广东实践(1900—1978)”正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四楼15-17号展厅展出。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季展出季项目,此次展览通过广东近现代名家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200余件,呈现了艺术家们以笔为剑、描绘

“风骨南天——从美术革命到新中国艺术图式的广东实践(1900—1978)”正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四楼15-17号展厅展出。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季展出季项目,此次展览通过广东近现代名家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200余件,呈现了艺术家们以笔为剑、描绘时代的波澜壮阔,回望1900至1978年的广东美术发展历程。

9月14日周日下午2:30,策展团队成员田收、冯勇将带领大家走进展厅,重温这段充满力量与温度的历史。

期待您的到来!

参与方式

主讲人简介

田收,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现任广东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

冯勇,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硕士。现任职于广东美术馆典藏部,助理馆员。

重磅展出作品

高柳晚蝉

陈树人/1920年代/中国画/114×40cm

广东美术馆藏

陈树人尤爱画杨柳,这幅《高柳晚蝉》中,一棵高柳粗大的树干从画面右侧斜出,纤细的柳条垂下,在微风中飘摇。陈树人借助树干和柳条,形成画面构图的空间分割与形式美感。他把柳条纤柔飘逸之线条美,表现得格外富有韵致,在此基础上再随类赋彩,辅之以蝉虫。蝉虫常栖息于高木之上,寓意品行高洁。作品用笔设色温婉细腻,淡雅清新。画中题诗“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出自宋代姜夔的《惜红衣·簟枕邀凉》,这两句诗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诗的意象与陈树人的笔墨相得益彰。

雪竹图

高剑父/年代不详/中国画/106×35cm

广东美术馆藏

高剑父的《雪竹图》生动地表现出寒天冬月里的雪竹图景。高剑父在画中以水墨晕染的技法表现远方的天色云雾,近景中的竹枝采用没骨技法,凌霄而立,用笔泼辣,墨气淋漓,颇有明代花鸟大家徐渭之风。画面上的题款为徐渭的《雪竹》诗:“山中雪厚没人腰,城瓦犹堆尺五高。压损青蛇三百万,起烘冰兔扫双梢。”高剑父主张中国画应随社会变革而革新,借鉴西方绘画的经验,进而将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华融会贯通,创造适应新时代的“新国画”。他的绘画追求透视、明暗、光线、空间的表现,重视水墨和色彩的渲染,创造出一种奔放雄劲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在近代中国画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素薇肖像

李铁夫/1942年/油画/120×94cm

广东美术馆藏

李铁夫擅长肖像画创作,这件作品是李铁夫为刘栽甫女儿刘素薇写生的肖像画。画中人物造型坚实,神态生动传神,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画中的女性端坐在沙发上,手中正翻开一本书,目光柔和而坚定,展现了李铁夫对人物内心也界的深刻把握。整体布局雍容大度,用笔细腻,色彩润泽,笔触潇酒,显现了李铁夫的油画造型功底。李铁夫与刘栽甫交往密切,为其家人画像,也教其子女绘画。

牛犋变工队

胡一川/1942年/版画/11.8×19cm

广东美术馆藏

1942年,胡一川积极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及《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深入生活,扎根陕北军民大生产运动的实践,创作了木刻版画《牛犋变工队》。作品表现了延安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人民以牛犋变工队的形式进行互助耕田劳作的场景。

孤独

黄新波/1943年/版画/21×17cm

广东美术馆藏

黄新波被誉为“拿刻刀的诗人”,他把文学意境灌注到作品画面中。抗战后期的1942年至1943年,黄新波蛰居于离桂林不远的“鹰山”,创作了《心曲》组画等一大批极具抒情性格的木刻作品。这些作品突破了阶级的、民族国家的以及时空的极限,在战时的社会共同要求之外,从人类悲悯和人性拯救的层面,来思考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黄新波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有借助自然环境烘托情感,直面战争时人类的孤独、沦落、苦难、挣扎等现实人生,具有内省和浪漫的文学性表达,多寓意生命本源的命题。《孤独》是这个系列的其中一幅代表作。

减租会

古元/1943年/版画/13.5cm×19.5cm

广东美术馆藏

古元创作的《减租会》是一幅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的木刻版画。作品采用了较传统的强调线条的创作语言,在整体明快的画面以局部的小块黑色调节画面。作品中最精彩的是对众多人物的神态的刻画。

雪夜送饭

杨之光/1959年/中国画/290cm×119cm

广东美术馆藏

《雪夜送饭》是杨之光在农村创作的成果,也是他的众多代表作之一。画面上的景物很简略,情节也不复杂,作者通过“雪夜送饭”这一平凡而富有诗意的题材,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杨之光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中国人物画家,接受了苏联式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训练,曾在中央美院系统学习素描、速写及人物写生技巧,具有扎实的造型功底。他将西画的造型基础与中国传统的水墨语言自然融合,形成了对华南地区影响极大的当代水墨人物画风格。

我是海燕

潘嘉俊/1972年/油画/130×88cm

广东美术馆藏

潘嘉俊的代表《我是海燕》,描绘了女兵冒着风雨接通电线的情景。当时,潘嘉俊跟随广州军区“海上军需服务队”到万山要塞体验生活。看到海岛上的线路维护兵为保证战备线路畅通无阻,不畏艰险辛劳工作的情景,很受感动。于是,顺着抢修线路的构思,潘嘉俊构思一个在暴雨中攀电杆接线路的女兵,将视平线压低,以突出人物“凌空”的感觉。这幅作品在20世纪70年代被大量印刷,从而广泛流传。

石谷新田

林丰俗/1972年/中国画/69.5cm×78.5cm

广东美术馆藏

林丰俗的《石谷新田》,画面采用了青绿色调,描绘了春天李花盛开的时候,农民在石头山间开垦新田地的情景。画中被李花围绕的石头谷中阡陌交通,仿佛世外桃源,充满了诗意。画中人物所使用的农耕设备,虽有旧式挑水的扁担,也有现代化的育秧、喷药设备。林丰俗以全景鸟瞰式的构图将农田的自然环境与电线桥梁、喷雾等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这张画曾在1973年被印刷成宣传画发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画家林风眠也曾临摹过它。

永不休战

汤小铭/1972年/油画/108cm×140cm

广东美术馆藏

汤小铭的《永不休战》选取了鲁迅晚年的生活环境,以扶病执笔答信这一典型的情节,试图概括鲁迅战斗的一生,反映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革命战斗、甘愿牺牲的精神。画家以写实的手法、精谨的造型、沉稳的色调和娴熟的技巧,强化了鲁迅以笔作匕、战斗到底的特质。

绿色长城

关山月/1974年/中国画/232cm×396cm

广东美术馆藏

《绿色长城》描绘了20世纪70年代粤西的沿海风景。海边通常是风沙带,作物难以生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植树造林,南方的海疆也种起了木麻黄林。木麻黄树生长在海边沙岸上,防风固沙,还用其“身躯”阻挡狂风巨浪的冲击,保卫身后的家园和农田。关山月的家乡在粤西海滨。1973年,他到粤西电白县虎头山脚下的民兵哨所住下,和民兵一起生活,并多次写生记录,为创作积累了珍贵的一手素材。茂密的木麻黄护林带在海风吹拂下层层起伏,与海浪遥相呼应。近处的树迎风而立,与远树一同构成一道道绿色屏障,而在海滩边上,有一排正在巡逻的民兵,说明了这是海防前线,需要时刻准备战斗,保家卫国。这幅作品表现出具有南方海岸风情和时代色彩的“长城”。关山月立足传统,强调写生,力求把握时代精神,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鲜活感受,从而拓展了传统笔墨的内涵。

探索广东美术馆馆藏精品,

重温广东美术的近现代之路。

“风骨南天”展览期间,

还将推出更多精彩的公共教育活动,

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

广东美术馆新馆

GDMoA BAIETAN Venue

Scan the QR cod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Opening hours: 9:00-17:00 from Tuesday to Sunday, No admission after 16:30. Closed on Mondays (Excluding public vacation and exceptional situations)

Address: BAIETAN Venue: 19 BAIETAN South Road, Liwan District , Guangzhou, Guangdong

New Media Platform of GDMoA

审定 / 胡锐韬

审校 / 叶小青

编辑 / 李嘉仪、陈玲(志愿者)

资料提供 / 田收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