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日本为什么对美国唯唯诺诺,而一直不愿意对中国认真诚心的反思二战所犯罪行?本质上还是日本畏强欺弱的偏执文化,数千年来汉朝、唐朝、明朝都让日本服服帖帖。近代日本率先改革,满清奴役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大幅度落后,日本认为是实力差距最大、对自己最有利的千载难逢的征服大
现在日本为什么对美国唯唯诺诺,而一直不愿意对中国认真诚心的反思二战所犯罪行?本质上还是日本畏强欺弱的偏执文化,数千年来汉朝、唐朝、明朝都让日本服服帖帖。近代日本率先改革,满清奴役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大幅度落后,日本认为是实力差距最大、对自己最有利的千载难逢的征服大陆机会,日本到目前依然认为是被美国击败,如果没有美国参战,会击败中国,事实真是如此么?我们来看看:
1,日军是第二梯队强国,近代化的封建军队,陆军实力亚洲顶尖,但远远落后欧洲列强
日军甲级师团约2.8万人,配备54门火炮、340挺机枪,但机械化水平低(骡马化比例高),与德军摩托化师差距显著。如德军步兵师战时可达1.7万人,配备大量装甲车、榴弹炮和反坦克武器,火力压制能力远超日军。初期投入约70-100万现役兵力(含甲种师团),中国军队总兵力约200万,但多为分散的地方武装和军阀部队。至1942年日军总兵力峰值达700万,中国则动员近700万兵力,但实际战斗力悬殊。日军采用分队、小队、中队等层级编制,联队(约3800人)规模远超中国军队的团级单位(不足1000人),且配备山炮、野炮、掷弹筒等重型武器。
日军单兵素质和丛林战、山地战能力较强,但武器落后。掷弹筒射程短、坦克装甲薄弱,依赖人海战术。如中国远征军换装美式装备后,对日战损比达1:7。相比之下,苏德战场的机械化兵团作战规模动辄数十万人,日军难以匹敌。日本通过“全民参战”政策实现高效动员,士兵训练周期达1年以上;中国士兵多为临时征召,缺乏系统训练。日军单兵每日热量摄入约4000卡,中国士兵常面临饥饿,身体素质差距显著。日军单兵射击精度高(300米内命中率超80%),白刃战优势明显;中国士兵平均需消耗2000发子弹才能击毙一名日军。
2,拥有当时世界第二的航母力量
海军航空兵战术领先,但依赖进口战略物资(如铝、航空燃油),资源储备仅够维持1.5年战争,没办法打消耗战。日本拥有世界第二的航母舰队(如“出云”级)、战列舰(如大和级),总吨位达115万吨;中国海军仅11万吨,作战舰艇不足60艘,完全丧失制海权。
日本陆海军航空兵共有约7500架飞机(如零式战斗机),中国仅有305架老旧战机,且依赖苏联、美国援助。日本掌握制空权,频繁实施战略轰炸;中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即损失殆尽
美国1941年飞机产能是日本的10倍,舰船建造能力更是日本的3-5倍。若不对美宣战,美国可能继续提供战略物资,但日本在1940年后已因资源枯竭陷入经济危机(如国内粮食短缺、外汇枯竭),无法支撑长期战争。即便美国未全面禁运,日本仍需持续消耗资源维持中国战场,最终难逃崩溃。
3,资源与工业基础薄弱,小国寡民的致命缺陷
日本80%石油、90%钢铁依赖进口,1940年后因美英禁运陷入经济崩溃。即便不对美宣战,仅中国战场消耗即可拖垮其国力。日本钢产量仅美国的1/13(580万吨 vs 7510万吨),军工产能不足支撑多线作战。例如豫湘桂战役中,日军40万参战部队普遍存在缺粮、缺弹药问。日本年钢铁产量819万吨(中国仅5万吨),石油自给率低但通过掠夺东南亚资源补充;中国工业产值不足日本1/5,90%石油依赖进口。日本能自主生产坦克(如三菱重工年产超4000辆)、航母等重型装备,中国几乎无现代化军工体系。
4,策略重大失败,海军与陆军各自为战,装备体系不兼容,资源分配矛盾加剧战略失败。忽视潜艇的战略价值,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潜艇部队(如伊-168号),但仅用于侦察和攻击军舰,未对美国补给线实施系统性封锁。若集中打击运输船队,可能延缓美军反攻进度。日军低估中国地理纵深和民众抵抗意志,试图以“速决战”灭亡中国,却因中国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策略陷入持久消耗战。淞沪会战等战役暴露日军后勤不足和兵力分散问题。日本军部主导决策,高层缺乏战略家(如石原莞尔的保守策略未被采纳),导致决策短视。例如占领东北后应逐步蚕食,而非急于全面侵华。
5,战争成本高昂,以战养战方式失败
日本尝到了甲午海战的巨大国运级红利、日俄战争的巨大红利,嗜赌成性,试图通过占领中国获取资源,但中国采取游击战、敌后破坏等策略,使日本陷入“占领越多、消耗越大”的恶性循环。例如,日军每占领一地需投入大量兵力维持控制,反而加速资源透支。
6,中国持久战战略的决定性作用
毛泽东提出《论持久战》策略强调通过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即使没有外部援助,中国仍可通过“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拖垮日本。例如1938年武汉会战后,中国转入相持阶段,日军陷入“战争泥潭”。
内部动员与抵抗韧性
中国地广人多,日军难以彻底控制。即便集中兵力进攻重庆,国民政府仍可西迁至西南地区,依托地形和资源继续抗战。国共合作(尽管存在摩擦)和全民动员提升了抵抗持续性。
7,日本战略选择的两难困境
南下东南亚的必然性
日本若不对美宣战,需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但东南亚(如荷属东印度群岛)是美国、英国利益区,日本南下必然引发冲突。
即使日本不南下,集中兵力扩大中国占领区,仍面临以下问题:兵力分散:中国战场本身已牵制日军70%以上陆军,进一步扩张将加剧后勤压力。
8,国际舆论与孤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因拒绝执行国联决议而退出国际组织,丧失了国际话语权和资源获取渠道,这一决定导致日本陷入孤立。日本试图通过与德国、意大利结盟扩大势力范围,但主动介入诺门罕战役(1939年)对苏作战,结果被苏联红军重创。此举不仅未能牵制苏联,反而暴露了日本陆军的短板,并迫使苏联在远东保持警惕,间接支援了中国战场。
日本若长期侵华而未对美宣战,可能面临更多国际制裁(如欧洲国家限制对日贸易)。
日本体量相传统幅员辽阔人力资源充沛的陆权强国,没有战胜中国的可能。中国仍能通过持久战、游击战和资源消耗战略取得胜利,但战争时间可能延长至5-10年。日本的核心败因在于资源匮乏与战争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而非外部干预。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