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云南省最美教师”是教师群体的杰出代表,如同盏盏明灯,照亮莘莘学子的前程。在这个充满敬意的时节,让我们走近“最美教师”,倾听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教育心声,感受他们对学生深沉的爱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春无言,绿化了山川;花不语,芬芳了人间。
“2025年云南省最美教师”是教师群体的杰出代表,如同盏盏明灯,照亮莘莘学子的前程。在这个充满敬意的时节,让我们走近“最美教师”,倾听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教育心声,感受他们对学生深沉的爱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1
段其福:
雪山深处铸师魂
1983年6月,段其福初到禄劝县雪山乡二台坡小学时,教室是漏风的茅草屋,课桌是土基搭木板,黑板用锅底灰混合蛋清刷成。面对匮乏的教学资源,他白天用白石头当粉笔授课,夜晚在油灯下备课,周末徒步数十里为村民扫盲。
1993年,段其福考入昆明师范学校深造,毕业后他放弃进城机会,主动请缨到更偏远的石城小学任教。为破解彝族学生语言障碍,他自学彝语,并逐步实现用双语教学;为留住辍学放羊的孩子,他翻山家访百余次。42年来,他辗转5所乡村学校,从未因条件艰苦退缩,正如他所言:“孩子们眼里的光,就是我的北斗星。”
在资源匮乏的年代,段其福探索出“生活即课堂”的教学模式。他带领学生观察梯田,用数学知识测绘计算面积;带学生采集植物标本,讲解自然知识;用彝语、谚语讲授汉字知识;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发明“石头算盘”“松果计数器”,带领学生用玉米粒演示分数运算。2015年调任幼儿园后,他设计“自然教育课程”,带领孩子们用树叶贴画、溪水作画,其教学案例被县教育体育局推广。村民们常说:“段老师的课,连山风都听得懂。”
42年耕耘,段其福培养出上百名大学生,其中100多人返乡成为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他的第一届学生段光有,在他的教育引导下,现任雪山乡中心学校专职副书记。他建立了“家校成长档案”,跟踪记录每个学生成长轨迹,累计家访里程超2万公里。
“段老师教我们认的第一个字是‘人’,而他用一生诠释了这个字的分量。”这就是段其福在禄劝大雪山里为学生铸就的师魂。
2
祝立娜:
为留守儿童建个家
在德宏州梁河县平山中学,提起祝立娜,师生们无不充满敬佩与感激。
平山乡留守儿童比例高达70%,孩子们普遍缺乏父母关爱,性格内向。祝立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决心用母爱般的温暖弥补孩子们亲情的缺失。
2022年寒冬,学生小明的父亲患骨癌不幸病逝,小明悲痛欲绝,学业一落千丈。祝立娜第一时间赶到小明家中,陪伴、安慰、鼓励他走出阴霾。她不仅提供了1000元资金帮助,还悉心为他补习功课,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开导他勇敢面对生活。“祝老师就像我的妈妈一样,给了我关爱和力量。没有她,我可能就放弃了。”小明把老师的爱写在日记本里,也珍藏在心里。
祝立娜尤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她发现许多孩子因家庭关爱缺失,存在自卑、焦虑、叛逆等问题。为此,她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定期与学生谈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小红因父母离异变得孤僻封闭。她多次找小红谈心,用温暖的话语打开她的心扉,并主动与其母亲沟通,帮助改善母女关系。在持续努力下,小红逐渐开朗,重新融入了集体。
因为深爱着梁河这片土地和这里的孩子们,15年来,祝立娜的教育情结,朴素而坚定——就是让每一个山里娃都能被温柔以待,通过知识获得内心的力量,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我打算继续深化家校合作,探索更适合山区孩子的育人模式,帮助他们不仅获得知识,更收获自信、勇气和追梦的力量。希望他们一个个健康成长,无论将来选择怎样的道路,无论将来走到哪里,心中永远保有来自平山中学的这份温暖,并将这份温度传递下去,让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如今,祝立娜与同事们正为孩子们建设一个充满温暖和爱的校园环境,努力让学校成为孩子的第二个家。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