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20:41 1

摘要: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十堰这片热土上温情上演。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詹浩)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十堰这片热土上温情上演。

今年5至8月,市委办公室(档案局)、市档案馆联合团市委、市少工委等单位在全市开展“红领巾读档人”微视频征集评选活动,各地少先队、中小学生及相关单位踊跃参与,300余名青少年走进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工厂故居、大坝景区,以独特视角探寻历史脉络,用真挚情感讲述档案故事,拍摄制作了108部主题鲜明、彰显十堰特色的微视频,27部优秀作品更是成为讲述十堰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载体。

深挖资源:红色档案里的精神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十堰是一片红色热土,保存了丰富的红色档案。为挖掘本土故事,少先队员们深入实地,查阅档案史料,反复打磨讲稿。一张张泛黄的纸张、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不再是沉默的档案,而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

“今天,这张传单已经褪去鲜红,但它承载的信仰永未消失,镌刻的精神激励后人。” 在郧西县档案馆《什么是红军》传单展柜前,柳林小学詹世轩的声音稚嫩却坚定。1934年,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郧西,军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商量起草,宣传科长刘华清刻印了一批红军传单,点燃了当地青年参加红军的热情。红军战士李玉才临别前将传单交给妻子刘立英,刘立英用46年的坚守,留存了这份全国唯一存世的红军传单。2019年,《什么是红军》传单入选全省首批档案文献遗产,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建设提供了档案支撑。

在丹江口市官山镇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徐家沟小学朱子百韵站在泛黄的行军地图前,讲述均县英雄纪大纲的故事:当年红军攻打均县县城时,纪大纲率领队员攀越险峻崖壁突袭敌人,贺龙盛赞其勇猛,当即拨给500支枪让他任团长,纪大纲将红色火种播撒在鄂西北,直到壮烈牺牲。“这些档案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写就的丰碑。”

抗日战争期间,十堰人民通过各种方式支援抗战。据档案记载,抗战期间十堰各地群众374.93万人(次)踊跃参与支援,11.84万人奔赴前线。丹江口市实验小学的胡先科在该市档案馆发现一本布满岁月痕迹的账本《均县金库飞机捐款数目表》,上面清晰记载上世纪40年代,在物资极度匮乏条件下,均县人民筹集84745块大洋,向抗日前线捐赠三架战斗机的故事。“手捧泛黄账本,仿佛能看到均县人民同仇敌忾、排队捐款的感人场景。”

在东沟红色教育基地,市第二中学的张林晏动情讲述了“珍贵借条”的故事。“这张借条边缘破损、纸张泛黄,上面写着‘借莫瑞金苞谷三斗两升,陆宝平麦两斗四升’。”1946年,中原突围部队在茅塔乡东沟村建立红色政权,村民们主动拿出粮食支援部队,而战士们坚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逐一留下借条。“这些借条,是军民鱼水情深的见证。” 张林晏讲述的《十五件中原突围珍贵档案》入选了第二批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

创新形式:多元载体讲活十堰故事

“一纸书信,千钧重托。2024年8月13日,总书记深情嘱托:‘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丹江口市的贺婉如讲述自己化身“守水护水小卫士”的故事,既有十堰青少年对总书记殷殷嘱托的牢记,又有对水源区生态保护的实践,让“守一泓清水,代代相传”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东风汽车博物馆,天津路第二小学许沐果的镜头对准了一本卷边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日志》。“这本日志诞生于1969年,里面写着‘大雪封山,断粮三日,职工挖野菜充饥’。” 她指着日志中记载的“三件宝”——千层草鞋、银饰饭盒、算盘图纸,逐一讲述这些档案背后的感人故事,彰显二汽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折射出十堰“大山里的深圳”开放包容、改革创新的特质。

在武当山玉虚宫前,特区草店小学的周靖沂用欢快的语言讲述12座明代赑屃圣旨碑的故事。“这是永乐皇帝的圣旨,上面说武当山是‘天下福地’,要好好保护。”周靖沂的提问充满童趣,引发人们对武当文化的思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赑屃驼御碑档案入选第三批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

地处汉水流域的十堰,生命不断线、历史不断代。郧阳区的柯雨欣带领观众走进青龙山恐龙蛋博物馆,探索汉水流域恐龙诞生的奥秘。“1995 年春天,郧县青龙山的村民开山时,发现了这些嵌在石头里的椭圆形宝贝。” 她指着展柜里的恐龙蛋化石,“档案里的勘探笔记写着,这里发现3000余枚恐龙蛋化石,是亚洲之最!”她的讲述让观众仿佛穿越到远古时代,感受到十堰大地的神奇与厚重。

缅怀先烈:精神传承凝聚奋进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多位“红领巾读档人”讲述了革命前辈牺牲与奉献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明灯,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也凝聚起全社会奋进新征程的力量。

“1946 年 12 月,负伤的朱正传叔叔被叛徒发现,他当机立断对身边的战士说:‘完成任务要紧,我已负伤,你们赶快突围,我来掩护!’。”“子弹将尽,敌人蜂拥而上,他誓死不作俘虏,用手枪对准自己头部,饮弹牺牲,年仅28岁。” 在茅箭区东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民小学张铭真站在首任均郧房县委书记朱正传烈士的展板前,声音哽咽却坚定。“朱叔叔的鲜血染红了东沟的土地,也染红了我们胸前的红领巾。”张铭真向烈士雕像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我要讲好朱叔叔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在竹溪县档案馆,杨思语讲述了革命烈士何恐的故事。1918年,竹溪青年何恐考入湖北省外国语学校,在董必武、陈潭秋的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1928 年,他回到竹溪组建农民武装,后因叛徒出卖被捕。档案中记载,面对敌人的皮鞭、烙铁与辣椒水,何恐始终坚贞不屈,临行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就义时年仅30岁。讲解中,杨思语的声音虽轻,却字字千钧。

在丹江口市均县镇档案中心,吕翊鸣讲述了一份“穿越抗战烽火的遗嘱”。“2006年,90 岁的钱保功奶奶立下遗嘱,将昆山老房出售,卖房款1/4即43万余元,捐赠给湖北丹江口市均县镇,用作希望工程。” 他翻阅钱宝功的手书档案“‘记抗战间大后方高家桥,那里群众有恩于我’”档案上记载:1938年,22岁的钱保功加入中国红十字会第三十大队,来到均县从事战地救护,乡亲们住茅草房,却把最好的房子和食物留给医疗队。“如今,均县镇成立了钱保功助学基金,帮助更多的寒门学子。”吕翊鸣说,“钱奶奶的无私善举,我们要永远铭记。”

从纪大纲的奋起抗争到朱正传的壮烈牺牲,从均县人民同仇敌忾到新四军的军民情深,从守井人的奉献担当到汽车城的凤凰涅槃,“红领巾读档人”以档为媒,以声为笔、以情为墨,成为珍贵档案的“活化载体”。他们从“听故事”到 “讲故事”,从“旁观者”到“传承者”,既增强了档案意识,又厚植了家国情怀,让红色基因、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十堰广播电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