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人·文化萃苑】忠魂归故土 浩气贯长虹——杨寿山迁坟侧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19:39 1

摘要:1952年,秋风萧瑟,落叶纷纷,地处中条山脚下的王峪口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秋收。革命烈士杨寿山的母亲解引焕倚石而坐,这位刚强的老人双眼湿润凝视村外公路上来往的车马人流,喃喃自语:“儿啊!娘终于能把你盼回来了!”

忠魂归故土 浩气贯长虹

--杨寿山迁坟侧记

1952年,秋风萧瑟,落叶纷纷,地处中条山脚下的王峪口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秋收。革命烈士杨寿山的母亲解引焕倚石而坐,这位刚强的老人双眼湿润凝视村外公路上来往的车马人流,喃喃自语:“儿啊!娘终于能把你盼回来了!”

这个秋天,对于杨寿山的家人来说,是期盼与悲痛交织的季节。在四年前的淮海战役中,杨寿山英勇牺牲,他的事迹被载入《淮海战役史料汇编》,名字也被镌刻在淮海战役纪念碑上。然而,他的家人们直到四年后才得知这一消息,悲痛之情难以言表。

一、烈士生平

杨寿山,1919年出生于夏县王峪口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他还未满一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自幼聪明伶俐,性格豪爽的杨寿山,1931年到夏县第三高级小学(又称柏塔寺高小)读书。时任柏塔寺高级小学校长任子元是夏县早期共产党员,他对杨寿山的思想产生积极影响。1938年,杨寿山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加入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

在部队里,杨寿山很快以他的坚决和果敢赢得了战友的尊敬。他作战英勇,指挥灵活,多次荣立战功。1947年3月,在一次攻城战斗中,一颗炮弹向我方阵地呼啸而落,情急之下,杨寿山一个箭步冲上去,扑伏到战士身上。战士得救了,杨寿山的臀部却被炮弹炸得鲜血直流。在医院里医生从他身上取出的弹片和碎石竟有多半碗。更让同志们心疼的是,因为没有麻药,杨寿山只能紧咬牙关,忍着疼痛做完了手术。

后来,杨寿山因作战英勇、指挥出色,被提拔任命为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旅五十一团团长。他不仅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还十分关心爱护战士,注重干部培养,深受战士爱戴。他的嘴边常挂着这样一句话:“我们是为了人民的解放而战斗,每一个战士都是人民的子弟兵。”

1948年12月15日,在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战斗中,身为团长的杨寿山,为了及时准确掌握前线情况,带着警卫员到一线侦察敌情时,不幸被流弹击中牺牲,年仅29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淮海战役史料汇编》上记载:“杨寿山,优秀指挥员,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二、宿州寻坟

杨寿山牺牲四年以后,家里人知道了消息,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1952年9月,解引焕老人决定将儿子杨寿山的遗骨迁回家乡,她寻求小吕村的外甥李东来帮忙。李东来是个识文断字的年轻人,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小姨的请求,秋收后便带着小姨的嘱咐和王峪口村干部开具的介绍信,踏上了接回表弟遗骨的路。

经过长途跋涉,李东来到了安徽省宿松县,在县民政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罗集东北的李庄乡(今隶属安徽省宿州砀山县)。但乡里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杨寿山烈士的墓地在哪里。乡里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条线索,说杨寿山就是当地人常说的杨团长,坟前还立了一块碑。这条线索让李东来看到了希望。他立刻和民政部门的同志出发,经过多处打听和寻找,终于找到了杨寿山的墓地。

时值深秋,风沙很大。李东来一行找到墓地的时候,坟前的墓碑已经被沙土埋住了大半截。李东来看着墓碑上依然清晰可见的“杨寿山”几个字,忍不住热泪盈眶,心里默默说了句:“小姨,找到寿山兄弟了!”

三、坎坷归途

经过县、乡、村三级相关部门的协助,杨寿山墓地被挖开后,棺木依然结实完好。于是,李东来就开始筹备将棺木运回家乡的事宜,并和大家一起将棺木抬上马车。临行的时候,周边的老百姓听说是杨团长的棺木,纷纷前来送行。李东来穿行在人山人海的送别人群中,不停作揖致谢、频繁挥手告别,终于踏上了归途……

回家的路上并不顺畅。在宿县火车站,车站工作人员按照当地的习俗不让棺木上火车。李东来找到车站站长并说明了情况,站长立刻答应了上车请求,并安排车站工作人员将棺木抬上火车。细心的站长还写了运送烈士棺木的情况说明,盖上了车站的大红章,嘱咐李东来说,后面的车站要是再拦,拿出这张纸就能通行了。

因为有了宿县火车站的说明和大红印章,烈士棺木回家的路也算是通畅。经过一站一站地转运,李东来带着棺木回到了黄河岸边。然而,当棺木乘船靠近茅津渡口时,又碰上了新的问题。厚重且被河水打湿的棺材变得异常沉重,要运上茅津渡岸边的陡坡将非常困难,船上的艄公建议李东去雇一些人来抬棺木。

正当李东来发愁之际,茅津渡口的工作人员听说这件事后,立刻表示不用李东来雇人,他们负责把英雄的棺木抬上岸。不一会儿,有经验的渡口工作人员找来了一些圆木,并把棺木抬到了圆木上,靠着圆木的滚动把棺木推上了陡坡。接着众人一起把棺木抬上马车,并固定好棺木的四个角。马车上路之际,王峪口村的老支书范青贵说了声“我的英雄兄弟,咱们回家了!”

四、魂归故土

杨寿山的母亲解引焕老人更是早已等候在村口。看见儿子的棺木时,她满眼泪水。这一天,她等了太久太久……

当马车缓缓驶入王峪口村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迎接这位远途归来的英雄。路边的民兵分列道路两旁,向马车行持枪礼。马车走过后,所有民兵跑步跟随,用最隆重的礼仪护送英雄回家。

在村党支部书记范青贵的安排和主持下,杨寿山烈士的棺木安葬仪式在土地庙边上的大松树旁举行。县、乡领导以及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参加了这次庄严的迁葬仪式,向这位为人民解放英勇献身的烈士致以深切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

杨寿山南征北战,长眠异乡,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从安徽到山西,相隔千余里,忠魂归故土,浩气贯长虹。这场跨越时空的归程,是故乡对游子最深情的呼唤,更是大地对英雄最崇高的礼赞。李东来的安徽之行告诉我们:迁坟回乡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精神传承的新起点!

作者:张天存(系退休干部;夏县延安精神暨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

|总监制:董新慧

|监制:徐双伍

|校审:韩辉峰卫鹏刘希

|编辑:田小英

|图文编辑:樊泽雅王婷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

来源:夏县融媒体中心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