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条她捡回来养了八年的“宠物蛇”从昨晚开始就异常安静,不吃不动,甚至连平时最爱的晒太阳也提不起兴趣。
“小青,你怎么了?”林小雨轻轻戳了戳玻璃缸里一动不动的“蛇”,心急如焚。
这条她捡回来养了八年的“宠物蛇”从昨晚开始就异常安静,不吃不动,甚至连平时最爱的晒太阳也提不起兴趣。
“我马上带你去看医生。”林小雨小心翼翼地将“小青”放入专用的携带箱,匆匆赶往城里唯一的爬行动物专科诊所。
王医生戴着老花镜,专注地检查着“小青”,表情逐渐变得复杂。
他抬起头,摘下眼镜,眼里闪过一丝震惊和难以置信。
“林女士,这条'蛇'你养了多久?”
“八年了,怎么了?它会没事吧?”林小雨紧张地问。
王医生深吸一口气,声音微微颤抖:“我必须告诉你一个事实......”他停顿了一下,眼眶泛红,“这不是蛇。”
01
2017年4月的一个雨夜,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般倾泻而下。
林小雨撑着伞,从她经营的小书店“雨林阅读”疲惫地往家走。
这家独立书店开在市中心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虽然经营得颇有特色,但在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实体书店的日子并不好过。今天又是一个客流稀少的日子。
“哎,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林小雨叹了口气,加快脚步。她三十二岁,单身,除了书店就是那个不足六十平米的小公寓,生活简单得近乎单调。
就在经过小区花园的草丛时,一道微弱的动静吸引了她的注意。
“嗯?”
林小雨停下脚步,借着路灯的光线,看到草丛中有什么东西在微微蠕动。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蹲下身,小心地拨开湿漉漉的草叶。
那是一条细长的生物,通体墨绿,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格外脆弱。它微微蜷缩着身体,几乎没有反抗的力气。
“是条小蛇?”林小雨吓了一跳,本能地想要后退。从小她就被教导要远离蛇类,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不知为何,眼前这条奄奄一息的小生物唤起了她内心深处的一丝怜悯。它看起来如此无害,如此需要帮助。
“算了,不管你是什么,这么大的雨,你留在这里肯定活不了。”
林小雨脱下外套,小心翼翼地将那条“小蛇”包裹起来,贴近胸口,给它一点温暖。她能感觉到那微弱的生命在她的掌心轻轻颤动,像是在无声地请求救助。
回到家,林小雨找出一个旧鱼缸,垫上几张软纸,将“小蛇”轻轻放了进去。她立刻打开电脑,搜索“如何救助野生蛇”。
“体温过低...需要暖源...可能脱水...”林小雨按照网上的指导,在鱼缸旁放了一盏小台灯,又准备了一小碟清水。
“你先将就一晚吧,明天我再想办法。”她对“小蛇”说,仿佛它能听懂似的。
林小雨本想第二天就将它送到野生动物救助站,可一觉醒来,她发现“小蛇”的状态好多了。它不再奄奄一息,而是安静地蜷在灯光下,似乎在享受那一点温暖。
“看来你挺过来了,真是个小生命斗士。”林小雨松了口气,忍不住微笑。
之后的几天,林小雨一直在研究如何处理这条“蛇”。送去救助站?放生?还是...养着它?
当她看到“小蛇”每次她靠近时都会轻轻抬起头,似乎在认她这个救命恩人时,林小雨的心被触动了。她从小到大,从未有过谁这样“等待”她回家。
“要不...我就收养你吧?就当做个伴。”林小雨下定决心,给这条“蛇”取名为“小青”。
这个决定完全改变了她接下来的八年人生。
养一条蛇,对林小雨来说无异于一场冒险。
她从未养过任何宠物,更不用说是一条蛇。但林小雨向来做事认真,既然决定了要养“小青”,她就全力以赴。
书店关门后,林小雨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店里的角落,开始查阅各种爬行动物饲养指南。网上的信息五花八门,她仔细筛选,做了详细笔记。
“蛇类需要恒温环境...食物主要是小型啮齿类动物...栖息地要模拟自然环境...”林小雨记下每一个要点,又去宠物店咨询了相关知识。
宠物店的老板听说她要养蛇,吓了一跳:“美女,你确定吗?蛇可不好养,而且有些品种是不允许私人饲养的。”
“它只是条很小的蛇,我在小区草丛里救的,应该不是什么珍稀品种。”林小雨解释道。
在老板的建议下,林小雨买了一个专业的爬行动物饲养箱,还有温控设备、栖息物和喂食工具。
回家后,她按照指南精心布置了“小青”的新家:一边是温暖区,一边是阴凉区,中间放了一个小水盆,还添加了一些石头和树枝,让环境更加自然。
“小青,你看,这是你的新家,喜欢吗?”林小雨小心翼翼地将“小青”放入新家,期待地观察它的反应。
出乎她意料的是,“小青”并没有急着躲藏或探索,而是慢慢地爬到了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一动不动地晒起了太阳。
“你喜欢晒太阳啊?”林小雨笑了,记下这个发现。
喂食是另一个挑战。根据资料,蛇类主要以活体小动物为食。想到要购买活鼠来喂养“小青”,林小雨就感到一阵不适。
“我可能做不到...”她自言自语。
02
幸运的是,宠物店老板告诉她,有些蛇可以适应冷冻后解冻的食物。林小雨试着买了一些冷冻小鼠,但“小青”对此毫无兴趣。
“你到底喜欢吃什么呢?”林小雨开始了一系列尝试:蚯蚓、昆虫、小鱼...
最终,她发现“小青”对切成小块的生肉有些兴趣,虽然它吃得极少,但总算找到了食物来源。
“你真是个特立独行的小家伙。”林小雨每次看到“小青”慢悠悠地吃一小块肉,都会这样评论。
随着时间推移,林小雨发现“小青”与她查阅的蛇类资料有很多不同:它不像大多数蛇那样定期蜕皮;它的活动节奏极为缓慢;它似乎特别喜欢阳光,总是趴在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一待就是几小时;最奇怪的是,它的食量极小,有时一周只吃一丁点食物。
“你是不是生病了?”林小雨担心地观察“小青”,但它看起来精神状态不错,只是习性特殊。
她曾想过带“小青”去检查,但城市里专业的爬行动物医生非常少,加上“小青”看起来健康,她就暂时放下了这个想法。
渐渐地,照顾“小青”成了林小雨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早晨,她会更换“小青”的水,清理饲养箱;傍晚回家后,她会检查温度,准备食物,有时还会把“小青”小心地拿出来,放在阳台上晒晒太阳。
“你知道吗,小青,今天书店来了个有趣的客人...”林小雨养成了和“小青”说话的习惯。她会把一天的见闻、烦恼、喜悦都告诉这个安静的听众。
“小青”通常只是一动不动地听着,偶尔会轻轻抬头,似乎在回应。这种不打断、不评判的“交流”方式正符合林小雨的性格。
书店的常客有时会听到林小雨提起她的宠物蛇,大多数人都表示惊讶。
“小雨,没想到你这么文静的人,居然养蛇啊。”一位年长的女顾客感叹。
林小雨笑笑:“其实'小青'很温顺,一点也不可怕。”
“蛇再温顺也是冷血动物,哪有猫猫狗狗来得亲人。”顾客摇头。
林小雨不再解释。她知道,只有真正了解“小青”的人才会明白它的特别之处。对她来说,“小青”不仅仅是一条蛇,而是她生活中的重要伙伴。
林小雨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或许单调乏味,但她自己却乐在其中。
书店、家,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加上“小青”的陪伴,构成了她平静而充实的日常。
书店经营得虽不算大红大紫,但也有了固定的客源。林小雨为书店注入了她的个性——安静、温馨又不失特色。
店内除了主流畅销书,还有一个专门的冷门文学角落,陈列着她精心挑选的小众作品。
“这本《夜行动物园》很适合你,描写的就是那些被人忽视却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生物。”林小雨向一位经常光顾的大学生推荐道。
“就像你的那条蛇?”大学生笑着问。
林小雨点点头:“某种程度上,是的。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故事。”
傍晚回到家,林小雨会第一时间去看望“小青”。三年过去,“小青”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个家。它的体型没有明显变化,依旧是那条修长的墨绿色“小蛇”,但气质却更加沉稳。
“小青,今天过得怎么样?”林小雨轻声问,一边换上居家服。她会把饲养箱的盖子打开,让“小青”自由活动一会儿。
大多数时候,“小青”只是缓慢地爬到林小雨的膝盖上,安静地停留在那里,享受她的体温。
林小雨的闺蜜刘梦对这一幕总是不敢直视:“天啊,小雨,你真的不怕它突然咬你吗?”
“小青从来不咬人,它很温顺。”林小雨笑道,手指轻轻抚过“小青”的背部。
刘梦撇撇嘴:“我还是不明白,你为什么不养只猫或狗?至少它们能回应你的感情啊。”
林小雨没有立即回答。她看着自己膝上的“小青”,思考着该如何解释这种特殊的陪伴关系。
“或许正是因为它不需要过多回应,我才喜欢。”她最终说,“它不会要求我做什么,也不会因为我的不足而失望。它只是...在那里。”
刘梦叹了口气:“小雨,你总是这样。你需要更多社交,真的。我下周组织的联谊活动,你一定要来!”
“我考虑考虑。”林小雨敷衍道,但她知道自己多半不会去。社交活动对她而言就像一场持久战,耗费精力却收获有限。
与“小青”相处不同,那是一种不需言语、不必解释的默契。林小雨可以一整晚坐在沙发上看书,而“小青”就静静地待在她身边,两个生命以各自的方式享受着彼此的陪伴。
03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
书店被迫暂停营业,林小雨居家隔离。这段时间,“小青”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在外界一片混乱的日子里,照顾“小青”的日常流程给了林小雨一种确定感和安全感。
“幸好有你陪着我,小青。”林小雨对着饲养箱里的伙伴说,“不然这封闭的日子可真难熬。”
她开始尝试线上售书,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读书心得,偶尔也会发一些“小青”的照片。出乎意料的是,这条“宠物蛇”吸引了不少关注。
“这是什么品种的蛇啊?看起来好特别。”有网友评论道。
林小雨回复:“我也不太清楚具体品种,是几年前救助的野生小蛇。”
“它好像不太像常见的蛇类,动作那么慢。”另一位似乎懂行的网友指出。
这条评论让林小雨稍稍疑惑。确实,“小青”与她在纪录片里看到的蛇类行为模式有些不同。但它健康、安静,这不就足够了吗?
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后,生活开始恢复正常。书店重新开业,客流甚至比以前更好了——人们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后,对实体书店的温馨氛围有了新的珍视。
林小雨决定扩大经营,在书店增设了一个小型咖啡区,提供简单的饮品和点心。
这个决定让书店焕发了新生,也让她的工作时间更长了。
“小青,我今天可能要晚点回来,你自己乖乖的哦。”每天出门前,林小雨都会这样叮嘱一声,尽管她知道“小青”不可能理解。
忙碌的日子里,林小雨偶尔会感到疲惫和孤独。每当这时,她就会想到家里等待的“小青”,那个不会抱怨、不会指责、永远安静等待的伙伴。
五年过去,“小青”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需要太多照料,却给了林小雨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它不会说话,却用自己的方式倾听林小雨的一切。
“你知道吗,小青,”一个平常的夜晚,林小雨坐在沙发上,手指轻轻抚摸着盘在她腿上的“小青”,“有时我觉得,这世上没人比你更了解我了。”
“小青”抬起头,黑色的小眼睛注视着她,似乎在说:我一直在这里。
林小雨微笑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小青”的存在就像一个安静的锚点,让她的灵魂有了栖息之所。
她不知道的是,这种特殊的陪伴即将迎来转折。
2024年初,林小雨的生活依旧平静如水,但“小青”的状态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
最初,林小雨并没有察觉到异常。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小青”拒绝了连续三天的食物,才开始警觉。
“怎么了,小青?不舒服吗?”林小雨尝试用不同的食物引诱“小青”进食,但效果不佳。
她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蛇类拒食原因”、“宠物蛇生病症状”,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可能是环境温度不适、即将蜕皮、季节性不适应,甚至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征兆。
按照网上的建议,林小雨调整了饲养箱的温度,添加了新的躲避物,甚至尝试了不同种类的食物,但“小青”的状态并没有明显改善。
“也许只是一时的不适应?”林小雨自我安慰道。毕竟八年来,“小青”一直健康无恙,从未出现过任何问题。
但接下来的日子,“小青”的状态持续下滑。它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晒太阳,动作变得更加缓慢,有时甚至整天一动不动。
林小雨开始真正担忧起来。
“小雨,你这两天怎么心不在焉的?”书店的老员工关切地问。
林小雨叹了口气:“是'小青',它好像生病了,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条蛇啊?养了这么多年,也是时候带它去看看医生了吧?”
“嗯,我正在找专业的爬行动物医生,不过这座城市好像只有一家相关的诊所。”
04
下班后,林小雨立刻联系了城郊的一家专业爬行动物诊所。电话那头,一位沉稳的男声告诉她,王医生下周二才有空位。
“可是我担心等不了那么久...”林小雨焦急地说。
“如果情况紧急,可以选择急诊。”接线员建议道。
考虑到“小青”的状态,林小雨决定第二天就带它去诊所。
那天晚上,林小雨几乎没怎么睡。她坐在“小青”的饲养箱旁,看着它微弱的呼吸,心中涌起一阵恐慌。
八年了,“小青”一直是她生活中的固定存在。它见证了她从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的转变,陪伴她度过了无数个孤独的夜晚。如果“小青”真的出了什么事...林小雨不敢继续想下去。
第二天一早,林小雨小心翼翼地将“小青”放入专用的携带箱,赶往诊所。
爬行动物诊所位于城市郊区,环境安静,装修简洁。墙上挂着各种爬行动物的图鉴和科普海报。等候区坐着几位饲主,怀里或手上抱着各种爬行宠物——有蜥蜴、乌龟,甚至还有一只巨大的鬣蜥。
“林小雨?”护士叫到她的名字。
林小雨起身,抱着“小青”的箱子进入诊室。
诊室里,一位看起来四十多岁的医生正在整理器械。他戴着一副老花镜,身材高大,表情严肃中带着一丝亲切。
“您好,我是王医生。”他伸出手,与林小雨简单握了握,“您带来的是...蛇?”
“是的,它叫'小青',我养了八年了。”林小雨轻声说,小心地打开携带箱。
王医生戴上手套,专业地将“小青”取出,放在检查台上。他的动作轻柔而熟练,显然经验丰富。
“它最近怎么了?具体症状是什么?”王医生一边检查,一边问道。
林小雨详细描述了“小青”近期的异常表现:拒食、活动减少、精神状态低下。
王医生认真听着,同时仔细观察着“小青”的体态、皮肤、眼睛和反应。他用小型仪器检查了“小青”的体温,又用放大镜观察了它的鳞片。
检查进行了大约二十分钟,期间王医生的表情越来越凝重,几次停下来重新观察某些部位,甚至翻阅了桌上的一本厚重的图鉴。
林小雨站在一旁,心跳加速。王医生的反应让她更加担忧。
“小青”看起来已经非常虚弱,只是偶尔微微动一下,完全没有平时的活力。
终于,王医生放下器械,摘下眼镜,深吸一口气。
“林女士,能告诉我,您是怎么得到这条'蛇'的吗?”
林小雨略感意外,但还是如实回答:“八年前的一个雨夜,我在小区草丛里发现它奄奄一息,就把它带回家救助了。一开始我只是想等它恢复后放生,但后来...就这样养着了。”
“您确定是在本地的草丛里发现的?不是从宠物店或其他渠道获得的?”
“确定是野外捡到的,当时它看起来快不行了。”林小雨肯定地回答,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烈,“王医生,'小青'到底怎么了?它生病了吗?”
王医生沉默片刻,目光在“小青”和林小雨之间来回移动,似乎在思考如何开口。
“林女士,”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严肃,“恐怕我要告诉您一个很重要的事实。”
林小雨的心一沉。
王医生再次看了一眼检查台上的“小青”,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和专业人士才有的震惊。
“林女士,这不是蛇。”
林小雨感觉一阵眩晕,仿佛听到了一个荒谬的笑话。
“不是蛇?那是什么?”她下意识反问,声音微微颤抖。
王医生深吸一口气,表情严肃:“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无足蜥蜴,学名叫银斑盲蜥,外形酷似蛇类,但从生物学分类上来说,它属于蜥蜴科,而非蛇类。”
林小雨愣在原地,一时无法消化这个信息。她养了八年的宠物,一直认为是条普通的蛇,结果竟然是完全不同的物种?
“但...它没有腿...”她弱弱地说。
“是的,这类蜥蜴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完全退化了四肢,外表看起来确实与蛇非常相似。”王医生解释道,“但它们的头部结构、鳞片排列、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都与蛇有本质区别。”
05
王医生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厚重的爬行动物图鉴,翻到某一页,指给林小雨看:“您看,这就是银斑盲蜥的资料。注意它的头部形状和鳞片排列方式,再对比一下您的'小青'。”
林小雨凑近看了看,确实,图片上的生物与“小青”惊人地相似——细长的身体,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略圆,眼睛极小,全身覆盖着光滑的鳞片。
“这...这种生物很少见吗?”林小雨问,还沉浸在震惊中。
王医生点点头,表情变得更加凝重:“非常罕见。这种无足蜥蜴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在我国几乎没有野生分布记录。它们通常生活在潮湿的土壤或腐殖质中,很少出现在地表。”
“那它怎么会出现在我们城市的小区草丛里?”林小雨困惑不已。
“这正是我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王医生思索道,“最大的可能性是,它原本是某个私人收藏家非法引进的珍稀宠物,后来逃脱或被遗弃了。这类物种在国际上受到保护,私自贩运是违法的。”
林小雨感到一阵眩晕,过多的信息让她难以一时消化。但更让她担忧的是“小青”目前的状况。
“那它现在怎么了?是生病了吗?”
王医生的表情变得复杂,眼中甚至闪过一丝难以置信:“林女士,这是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根据文献记载,这种盲蜥的平均寿命只有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什么?”林小雨惊讶地瞪大眼睛。
“而您说您已经养了它八年...”王医生摇摇头,“这简直是个奇迹。我在学术文献中从未见过有关这种生物能活这么久的记录。”
林小雨低头看着检查台上的“小青”,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它—一个她完全误解了物种身份的生命—不仅陪伴了她八年,还创造了某种生物学奇迹。
“那它现在的状况...”林小雨不敢问下去。
王医生叹了口气,语气变得温和:“恐怕是自然衰老的征兆。它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物种的正常寿命,现在身体机能开始衰退。”
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林小雨头上。她不知道该如何反应——是为“小青”创造的“奇迹”感到惊奇,还是为即将失去它而伤心?
“没有办法治疗吗?”她轻声问,尽管已经知道答案。
王医生摇摇头:“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支持疗法,让它感觉舒适一些,但这是自然规律,不是疾病。”他停顿了一下,“说实话,它能活这么久,本身就是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为什么它能活这么久?”林小雨问,眼中含着泪水。
王医生思考了一会儿:“我只能猜测。也许是您特殊的饲养方式无意中创造了适合它长寿的环境。也许是这个个体天生就有特殊的基因。也许...”他的声音低了下来,“也许是您的陪伴和关爱。”
林小雨感到一阵温暖涌上心头,但很快又被即将失去“小青”的痛苦所淹没。
“我能为它做些什么?”她问。
王医生轻轻将“小青”放回携带箱:“给它创造舒适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提供它喜欢的食物,尽管它可能吃不太多了。最重要的是,陪伴它,就像您过去八年做的那样。”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林女士,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记录下这个案例。这可能是有关这个物种最长寿命的记录,对科学研究很有价值。”
林小雨点点头,此刻她的心思已经完全在“小青”身上。八年的陪伴,让这个小生命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得知它即将离去,她感到一阵深深的失落和无力。
“它...还能活多久?”她问出了最难的问题。
王医生摇摇头:“很难说。可能是几周,可能是几个月。但考虑到它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谁知道呢?”
林小雨抱起装有“小青”的箱子,感觉它似乎比来时更轻了。
“谢谢您,王医生。”
“不用谢。”王医生犹豫了一下,又说,“林女士,您知道吗?有时候,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您和'小青'之间的联系,显然超越了普通的宠物与主人关系。”
林小雨勉强笑了笑,转身离开了诊室,心中满是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过去的回忆。
06
从诊所回家的路上,林小雨的思绪万千。
车窗外的景色飞速后退,但她的心思完全不在外界。她低头看着膝上的携带箱,里面的“小青”安静地躺着,似乎在休息。
“八年了,我竟然一直不知道你是什么...”林小雨自言自语,声音充满了自责和惊讶。
她回想起这八年来与“小青”相处的点点滴滴:初次相遇时的怜悯,决定收养时的犹豫,日常照顾中的欢喜,以及无数个倾诉心事的夜晚。
所有这些记忆中,“小青”都是作为一条“蛇”存在的。
现在得知它实际上是一种罕见的无足蜥蜴,林小雨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
这就像突然告诉一个人,他养了八年的猫其实是一只小型浣熊——太过颠覆,难以一时接受。
回到家,林小雨小心翼翼地将“小青”放回它的饲养箱,确保温度和湿度适宜。她坐在饲养箱旁,长久地凝视着里面那个曾被她误认为是“蛇”的生命体。
“你到底是什么呢,小青?”她轻声问,“一条蛇?一只蜥蜴?还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奇迹?”
“小青”微微抬头,黑色的小眼睛注视着她,似乎在说:我一直都是我,无论你怎么称呼我。
林小雨突然感到一阵深刻的愧疚和自责。八年来,她从未真正了解过“小青”的本质,从未为它寻找过专业的医疗建议,甚至从未认真研究过它的行为特征。她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有限的知识,试图给它一个“家”。
“我是不是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照顾你?”林小雨问,声音哽咽,“如果我早点知道你不是蛇,也许能给你更好的照料...”
但转念一想,王医生说“小青”能活这么久已经是个奇迹。也许,她无意中的照顾方式恰好适合这个特殊的生命?
林小雨拿出手机,开始搜索“银斑盲蜥”的相关信息。网上的资料极为有限,大多是学术性的简短描述,甚至连清晰的图片都很少。这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生物的罕见程度。
“原来你这么特别...”林小雨轻声说,一边浏览着稀少的资料。
根据有限的信息,银斑盲蜥主要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性格温和,活动缓慢。它们通常避光,但有时会出现在地表晒太阳,增加体温。
林小雨想起“小青”的习性:它确实喜欢晒太阳,动作缓慢,从不攻击,胃口小得惊人。现在看来,这些都与它的真实物种特性相符。
“我是不是一个糟糕的主人?”林小雨自问。她感到一种复杂的情感混合体:震惊、自责、忧虑、好奇,还有深深的不舍。
她想起王医生说的话:“也许是您的陪伴和关爱”让“小青”活得比预期更久。这个想法多少给了她一些安慰。
夜深了,林小雨依然坐在“小青”的饲养箱旁,陷入沉思。
这八年来,“小青”一直是她生活中的固定存在,是她倾诉心事的对象,是她回家的理由之一。它用自己的方式给了林小雨一种特殊的陪伴——不要求回应,不需要解释,只是简单地在那里。
而现在,知道“小青”即将离去,林小雨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和失落。
更让她震撼的是,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小青”的了解如此有限。她甚至不知道它真正的物种,不知道它喜欢什么环境,不知道它应该吃什么食物。她只是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照顾它,而“小青”以惊人的适应力接受了这一切。
“我们是不是一直在互相迁就?”林小雨轻声问,“你装作是条蛇,而我假装知道如何照顾你...”
这个认知让林小雨陷入更深的思考。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是不是她总是把别人固定在自己预设的框架里,不去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本质?
是不是她一直在寻找那些不需要太多互动、不会打破她舒适区的关系?
刘梦曾多次评论她与“小青”的关系:“你选择养蛇就是因为它不需要回应你的感情。”当时林小雨不以为然,现在想来,也许刘梦说得有几分道理。
但奇妙的是,正是这种表面上“不够深入”的关系,却持续了八年之久,甚至可能帮助“小青”创造了某种生物学奇迹。
“也许,真正的了解不需要言语,真正的关爱也不必完全准确?”林小雨自言自语,看着饲养箱里的“小青”。
07
不知不觉中,天已微亮。林小雨一夜未眠,思绪万千。她决定今天不去书店,而是陪伴“小青”,给予它最大的关爱。
她调整了饲养箱的布置,参考网上查到的有限信息,尝试创造更适合无足蜥蜴的环境:增加土壤层,提供更多藏身之处,调整湿度。
“小青,你更喜欢这样的家吗?”林小雨小心地将“小青”放入改造后的饲养箱。
令她欣慰的是,“小青”似乎确实对新环境表现出了兴趣,缓慢地探索着,最终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安顿下来。
林小雨微笑着,第一次感觉自己真正在尝试理解这个陪伴了她八年的生命,尽管为时已晚。
“不管你是蛇还是蜥蜴,不管你还能陪我多久,”林小雨轻声说,眼中含着泪水,“谢谢你这八年的陪伴。接下来的日子,我会尽我所能,给你最好的照顾。”
“小青”抬起头,注视着她,黑色的小眼睛中似乎包含着某种理解和感激。
林小雨知道,无论接下来发生什么,她和“小青”之间的联系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宠物与主人关系,成为一种特殊的生命际遇。
接下来的日子,林小雨调整了自己的生活节奏,尽可能多地陪伴“小青”。
她让书店的员工承担了更多工作,自己则在家工作,处理一些行政事务。每天,她都会花几个小时坐在“小青”的饲养箱旁,有时阅读,有时工作,有时只是安静地陪伴。
“小青”的状态时好时坏。有些日子,它几乎不动,只是静静地躺在饲养箱的一角;有些日子,它会稍微活跃一些,甚至会爬到林小雨的手上,享受她的体温。
林小雨尝试着给“小青”提供各种食物,希望能激起它的食欲。她查阅了关于无足蜥蜴的有限资料,了解到它们主要以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试试这个,小青。”林小雨小心地将一只小蚯蚓放在“小青”面前。
令她惊喜的是,“小青”对这种食物表现出了一些兴趣,缓慢但确实地吃掉了它。这让林小雨感到一丝希望——也许,她终于开始真正了解“小青”的需求了。
林小雨定期带“小青”去见王医生。尽管没有特效药可以延缓自然衰老的过程,但王医生提供了一些支持疗法,帮助“小青”保持舒适。
“它的状态比我预期的要好。”在一次复诊时,王医生评论道,“也许它还能再陪您一段时间。”
林小雨对此既惊喜又忧虑。她当然希望“小青”能多陪伴她一些时日,但她也不愿看到它痛苦。
“它会感到痛苦吗?”她问王医生。
“从它的行为观察,我认为它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王医生回答,“衰老是自然的过程,而'小青'似乎正在安详地经历这个过程。”
这个回答多少给了林小雨一些安慰。
回家的路上,林小雨看着携带箱中的“小青”,不禁感慨万千。
“你知道吗,小青,”她轻声说,“我一直以为是我在照顾你,给予你生命和家。但现在我开始想,也许是你在教导我,关于接受、适应和珍惜的道理。”
透过携带箱的透明壁,她看到“小青”微微抬头,似乎在倾听。
回到家,林小雨将“小青”安顿好,然后拿出一本笔记本,开始记录与“小青”共处的点点滴滴。她记下第一次发现“小青”的雨夜,记下决定收养它的那一刻,记下与它分享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这个记录过程既是为了留念,也是林小雨自己的一种情感疗愈。写下这些回忆,让她重新审视自己与“小青”的关系,以及这段关系对她生活的影响。
她意识到,“小青”不仅仅是一个宠物,更是她生活中的一个锚点。在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小青”的存在给了她一种确定感和归属感。每天回家,知道有一个生命在等待她,这种感觉是无可替代的。
与此同时,林小雨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当“小青”不再在她身边,她的生活将如何继续?
这个问题让她感到一丝恐慌,但也促使她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社交圈和生活方式。
她开始更频繁地与刘梦联系,偶尔接受一些社交邀约。虽然这些活动有时令她疲惫,但她也发现,适度的社交能带来新的视角和体验。
“小雨,你变了。”一天晚上,刘梦在电话中说,“你以前从不主动约我出去吃饭的。”
林小雨笑了笑:“也许是时候做一些改变了。”
她没有详细解释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刘梦知道“小青”生病了,但不知道它实际上是一种罕见的无足蜥蜴,更不知道它即将离去。有些事情,林小雨选择自己消化。
08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青”的状态继续缓慢下滑。它几乎不再进食,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但每当林小雨靠近,它总会微微抬头,注视着她,仿佛在确认她的存在。
林小雨坚持每天与“小青”交谈,分享她的见闻和感受,就像过去八年一样。她不知道“小青”能否理解,但这个习惯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小青,今天书店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林小雨轻声说,手指轻抚着“小青”的背部,“一个小女孩,大约七八岁,她问我是不是可以养一条龙当宠物。我告诉她,龙只存在于故事中,但我们可以在心里养一条。”
林小雨停顿了一下,微笑着,“她问我心里养了什么宠物。我想了想,说我养了一条特别的蛇,后来发现它不是蛇,而是更稀有的生物。小女孩眼睛亮了起来,问我是不是龙。我笑着说不是,但它同样特别。”
“小青”静静地听着,偶尔眨动一下小眼睛。
这种平静的日子持续了几周,直到有一天早晨,林小雨发现“小青”几乎不再移动,呼吸变得异常微弱。
“小青?”林小雨轻声呼唤,小心地将它捧在手心里。
“小青”微微抬头,黑色的小眼睛注视着她,似乎在说最后的告别。
林小雨的心一沉,泪水涌上眼眶。她知道,这一刻终于来临了。
她轻轻地将“小青”放回饲养箱,布置了一个舒适的小窝,确保温度适宜。然后,她坐在饲养箱旁,开始轻声诉说。
“小青,谢谢你这八年的陪伴。谢谢你接受我的无知和错误,谢谢你以自己的方式爱我。”林小雨的声音哽咽,“无论你是什么物种,你都是我生命中最特别的存在。”
她继续说着,回忆着与“小青”共处的每一个瞬间,分享着它给她带来的每一点改变。
不知过了多久,林小雨注意到“小青”不再动弹。她小心地将它捧起,感受着那已经消失的微弱生命力。
“再见,小青。”林小雨轻声说,泪水滑落脸颊。
她知道,一个重要的生命篇章已经结束,而另一个篇章即将开始。
来源:秋风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