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6N携带空射反舰弹道导弹,成为中国威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10:04 2

摘要:现在,活跃在X等特定网络平台或圈子中,以搬运中国网络上涉及中国空军的作战装备为主,成为鲁普雷希特·A在外网上的原创作品,被中国网友贴上了“小黄人”的标签。

鲁普雷希特·A(@Rupprecht A),这位所谓的“德国军事专家”,又被称为“军事航空分析师”,他在互联网上以擅长分析中国空军装备动态而闻名。

现在,活跃在X等特定网络平台或圈子中,以搬运中国网络上涉及中国空军的作战装备为主,成为鲁普雷希特·A在外网上的原创作品,被中国网友贴上了“小黄人”的标签

4月5日22:55,他在X账号上发布了一张图片和文字,Via by78/SDF:The clearest image yet released showing aH-6N carrying the huge ALBM.

翻译成中文,意思就是:迄今为止发布的最清晰图像,展示一架轰-6N携带巨大的空射弹道导弹。这张配图是中国网友非常熟悉的轰-6N轰炸机。

轰-6N,它有别于轰-6K轰炸机的特征,就是在其机头上方,伸出一根既粗又长的管子,能插入加油机的软管末端,在飞行过程中接收来自加油机灌输的航空煤油,让其获得更大的航程、作战半径和滞空时间。

鲁普雷希特·A,这张涉及轰-6N轰炸机携带一枚空射弹道导弹的图片在互联网上曝光以后,4月6日,防务博客、航空爱好者等军事网站,都对此予以了跟进报道

实话实说,“小黄人”在涉及中国空军装备动态上,在外网确实是很能带节奏的,虽然他的许多涉及中国空军装备的图文搬运自中国网络,但不可否认的是,顶着“德国军事专家”头衔的鲁普雷希特·A,在外网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本次“小黄人”率先在外网上披露的轰-6N,在机腹凹槽位置,携带一枚尺寸巨大的空射弹道导弹(ASBM),引发了外界的各种猜测,中国大陆是否已具备空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HGV)的能力。

轰-6N,是西飞公司为中国空军执行远程打击任务而专门设计的,是轰-6K轰炸机升级版本,增设了一根空中受油管,还对机腹位置做了修改,设置了一个尺寸较大的凹槽,能半埋式地挂载一枚大尺寸的中远程弹道导弹

目前,中国军方和权威媒体,还未对轰-6N挂载的空射弹道导弹予以正式确认。但从这枚导弹的外观形状和尺寸推测,十之八九就是东风-21D(DF-21D)反舰弹道导弹的空射衍生型

轰-6N携带这枚弹道导弹,似乎是一个巨大的两级或三级系统,它长着一个锥形的弹头,在其底部另有控制鳍,表明它被分离为机动再入飞行器( MaRV)。

美军方情报部门将其命名为“CH-AS-X-13”,作为对中国这款可能存在的空射型弹道导弹的临时编号,并将其描述成射程为3000公里的具有核能力两级固体燃料弹道导弹

此前,曾在2020年10月和2022年4月,外界有两次看到中国空军飞得最远的轰-6N轰炸机携带这款弹道导弹。当时拍摄到的照片分辨率较低,没有这次鲁普雷希特·A发布在外网上的清晰

在外网上也有其他消息来源称,轰-6N轰炸机在中心线挂点上携带的,可能是东风-17(DF-17) 弹道导弹携带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HGV)。

其实,这个观点在有军事知识的网友中,是经不起推敲的。东风-17让外界印象极为深刻,首次公开亮相是在2019年10月1日的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

东风-17,采用的是乘波体气动外形,它的弹头形状非常独特,呈三角流线形,有狭长的尖锐前缘,是一种扁平状、头尖的设计,与轰-6N机腹下挂的这枚导弹的弹头,在外型上是不相吻合的

本文作者国平视野,提醒网友需要注意的是,在轰-6N在机腹携带的这款导弹,也绝非在海基版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空射版空地-21高超音速导弹。空射版的空地-21是外挂在轰-6K轰炸机的4只重载挂架上的。

防务观察人士注意到了这枚导弹前端的第3级,它的形状强烈表明采用了助推滑翔系统,像弹道导弹一样发射,但是在冲入大气层的终端降落时,极有可能具备高超音速滑翔,机动飞向所需攻击的目标。

东风-21D弹道导弹,拥有极为强大的对海上目标的打击能力。美军情报机构在评估后认为,它能打击2000公里以上的海上移动目标。空射版东风-21D的打击距离,将有望突破3000公里,尤其是对航母的威胁非常大

从轰-6N轰炸机携带空射版的东风-21D外观形状来研判,弹头前端与已知的高超音速滑翔体设计非常相似,这意味着这枚导弹的机动速度和规避能力,已得到了某种实用优化

现役的防空反导系统,对轰-6N携带的空射东风-21D空射反舰弹道导弹,它的机动再入飞行器很难做到有效拦截,让其成为妥妥的“航母杀手”,战时轰-6N+东风-21D的组合,它对航母的威胁将如影随形

轰-6N,携带的空射东风-21D弹道导弹,必要时也能当作巡航导弹来运作,用来攻击地面上的重要目标

加剧了外界对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中对于远距离海上/陆上高价值目标打击能力的想象,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发展的威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国平视野196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