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内容广博,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中国的佛诗,更是璀璨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有关佛诗的内容,真是辉煌得让人吃惊。举凡哲理、人生、山水、旅游、怀人、医药、禅趣等等,无不在佛诗之中,有着相当的反映,非唯咏佛赞佛而已。魏晋以来是我国佛诗的萌芽时期,其中僧人慧远所作《庐山东林杂诗》:
崇岩吐清秀,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心叩玄局,感至理弗隔。敦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在对于清净佛地、幽闲林泉的留连咏叹中,透出几许悟道的法味,神游的机趣?这是一种以诗的语言,把天地自然景观和冥冥神思打成一片的独到境界,使人读来耳目一新。众星罗列夜明珠,岩点孤灯月未沉。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以通俗浅显的语辞,写个人对于清净佛心的理解,从而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别有滋味的精神粮食。 唐释神赞的那首《蜂子投窗偈》,虽只寥寥二十个字,可是却也哲理深蕴,耐人寻味: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关于诗偶的创作背景,《景德传灯录》载为:本州大中寺受业,后行脚遇百丈开悟,却回本寺。受业师问日:“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曰:“并无事业。”遂遣执役。一日因澡身,命师去垢,师乃拊背,曰:“好所佛殿,而佛不圣。”其师回首视之,师曰:“佛虽不圣,且能放光。”其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求出。师睹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得!”其师置经问曰:“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后见汝发言异常。”师日:“某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领悟)处,今欲报慈德耳。”其师于是告众致斋,请师说法。
诗中以痴蜂投窗,不断碰壁为喻,说明学佛贵在空灵悟彻,一隅三反,假如不懂这理趣,便就任你钻在佛经堆(故纸)里,即便穷其毕生(百年)精力,也休想有出头之时。学佛如此,学习其他东西,难道就不如此?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诗偈提示佛性清净,不惹尘埃,因此之故,便就有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说法。这较之神秀所做的那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自然在悟性上要高出好多。也就因为这个道理,他们的老师弘忍,便把衣钵传给慧能而使神秀落选。不过,要是真的从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心即是佛,即心成佛的宗旨来看,彼宗中又有人认为,慧能作偈之事,也属多此一举。我们这里且看黄龙死心悟新禅师《颂六祖公案》诗: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孟。
诗中所说“无物”,是慧能偈中原文第三句的“佛性常清净”,有时也作“本来无一物”,所以便就有了这里“分明有偈言‘无物’”句的出现。
不过,对于黄龙死心悟新禅师的“颂古”诗偈,大慧宗杲又拈提其瘢疵云:且道钵盂是不是物?若道是物,死心老亦非丈夫。若道非物,争奈钵孟何?
这真是个有趣的争论,饶有浓郁独特的佛教哲理,原因全由诗偶引发开来,启人心智。来源 | 《佛诗三百首》图片来源丨十愿网
今日推荐来源:文化点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