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汉靠造假一年赚1.6亿,带领全村致富,警察:没犯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19:40 1

摘要:河南洛阳城南有个叫烟云涧的村子,就出了一位高手,凭借一己之力,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一年赚了1.6亿。

所谓“高手在民间”。

河南洛阳城南有个叫烟云涧的村子,就出了一位高手,凭借一己之力,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一年赚了1.6亿。

他就是方兴庆。

1942年,方兴庆出生于洛阳市伊川县的烟涧村。

虽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长着一双巧手,家里的桌椅板凳坏了,他很快就能修好。农闲时,他喜欢看历史书,还常常跑到县图书馆借阅。

1963年,21岁的方兴庆无意间得到了一面青铜镜,让他爱不释手。

美中不足的是,青铜镜背后有一处破损,方兴庆决定修好它。

他查阅了大量关于青铜器的书籍,还特意去请教当地的老铜匠。

清洗、拆除、去锈、矫形、拼接、配缺、翻模、刻纹、铸造、打磨、补色,这些青铜器修补必不可少的环节,他反复实践操作。

为了保证能将青铜镜百分百修补成功,他先造出了一面相仿的青铜镜,再下手去修补。

后来,这面原本“不值钱”的青铜古镜,竟然卖出了200元的高价。

现在我们觉得200元不值钱,但在60年代,可是一笔巨款,能抵得上农民一整年的收入还不止。

这让方兴庆看到了致富机会。

方兴庆开始防制文物,铜币、铜镜、铜壶、铜鼎、铜马……

方兴庆知道私自贩卖文物是违法的,所以他每卖一件仿古青铜器,都要提醒买家,这个只是工艺品:

“不能当真的去交易,这个是犯法的事情。”

方兴庆做的仿制品太过逼真,销量非常好,很快,他成了烟云涧村的第一个万元户。

村民们看到方兴庆赚钱了,都来向他学艺。他毫不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大家。

从此之后,烟云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仿古青铜器制造基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1981年春节前夕,几辆警车突然开进了烟云涧村,把方兴庆给铐走了。

原来,上海海关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了一批走私的古董,而且量还很大,这引起了海关高度重视。

到了警局,警察拿出一批青铜器让方兴庆看。他一眼就认出来,这些都是自己做的仿制品。

他向警察解释,自己只是做工艺品,从来不干以假充真的事。警方调查后发现,他说的都是实话,价格也是按普通工艺品定的,这才把他放了。

这件事之后,很多村民才知道很多人把买走的仿制品当古董卖。

二道贩子赚钱,黑锅他们烟云涧村背,村民们感到十分委屈。

“最早发财的是二道贩子,一个铜镜我们卖一两百元,他敢卖一两千元。”

为了避免争议,方兴庆决定在自己仿制的物件上添一个标识,算是专属落款,这样就能从源头杜绝违法可能。

这个决定,方兴庆不但树立了自己的名声,还让整个烟云涧村都跟着出名了。

据统计,2020年,人口只有3550人的烟涧村,村产值高达1.6亿,人均产值近5万元。

而烟涧村周边的很多村落,产值连100万都没达到。

很多人只知道烟云涧村是仿古铜器第一村,但却不知道,这里的青铜器手工技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

早在夏商周时期,这里就是王室用青铜祭器祭祀天神的宝地,也是青铜祭器的制作地。

明清时期就有人在这里仿制青铜器,只是一直都是小打小闹。直到方兴庆这一代,才让这门古老的手艺重新焕发生机,不仅传承了文化,还让全村人都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的烟云涧村,遍地都是能工巧匠。

穿行在村子中,从家家户户里传出的磨光机的尖啸声,不绝于耳。

方兴庆,一个普通的种地农民,如果不是他无私地把制铜工艺传授给乡亲,那么也没有如今的中国仿制古铜器第一村。

这才是真正的能工巧匠,既传承了文化,又造福了乡邻。

参考素材:

大河报:《仿制青铜器≠青铜器造假》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