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地名故事(临猗篇)||猗氏镇:“猗氏”地名浅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7 09:33 1

摘要:猗氏镇,是临猗县人民政府驻地。"猗氏"是个古地名,由来已久。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北猗氏县。恭帝二年改为桑泉县,北周明帝复改猗氏县,属汾阴郡。隋仍属河东郡。大业九年(613)移今临猗县城,属河中府。宋、金、元因之。明属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属蒲州府

猗氏镇,是临猗县人民政府驻地。"猗氏"是个古地名,由来已久。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北猗氏县。恭帝二年改为桑泉县,北周明帝复改猗氏县,属汾阴郡。隋仍属河东郡。大业九年(613)移今临猗县城,属河中府。宋、金、元因之。明属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属蒲州府。民国属河东道。1947年4月解放。1954年与临晋县合并为临猗县。由于"猗"字比较生僻,人们遇到它常常发怵。许多人都不认识这个字,甚至有外地媒体在播报临猗相关新闻时,居然把其读作'临奇县',真让人无语。其实不光是音读不准,究竟"猗氏"是什么意思,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人们也往往说不清楚。

有关"猗氏"地名的来历,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因猗顿在这里大畜牛羊成为天下巨富,故称"猗氏"。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究竟是猗顿以猗氏而得名,还是猗氏以猗顿而得名?一些工具书的解释也是各行其是,有的甚至自相矛盾。比如《辞源》"猗顿"条说:"春秋鲁人……因发家于猗氏,故名猗顿";而在"猗氏"条又说:"汉置猗氏县,因猗顿故居而名。"对这个问题,笔者拙见,猗氏在先,猗顿在后,猗顿当以猗氏而得名。理由是:第一,成书于汉初的《孔丛子·陈士义篇》“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飢,桑则常寒。闻陶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於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滋息不可计,貲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於猗氏,故曰猗顿”。这是迄今关于猗顿与猗氏关系最早也是最完整的记载,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

第二,猗顿之得名与其师陶朱公颇有相似之处。我们知道,陶朱公本名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人。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鸱夷子皮,遨游于江湖山水间。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朱公。因发迹于陶,被后人称作"陶朱公"。而猗顿原为鲁之贫士,名顿,后发迹于猗氏,故被称为"猗顿"。这从当时人们的命名习俗上看,是符合规律的。

第三,南宋罗泌《路史》有"夏有猗国"的记载,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猗国"就是今天的猗氏,但至今未闻全国各地还有以猗字命名的地方,故上古猗国恐非猗氏莫属。

那么,"猗氏"这个地名又是什么意思呢?先说"氏"。《风俗通·姓氏》曰:"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大体上说,上古贵族以号、谥、爵、国(封地)、官、字为氏,平民百姓则以居住环境或从事的职业为氏。故辞书解释"氏"为"古代世业职官的称号",即家族世代从事某一职业者则为某氏。如上古的豢龙氏、御龙氏、职方氏、太史氏、屠羊氏、鸟浴氏等等。以河东地区来说,运城古称"盐氏",表明当地人是以制盐为业的;河津古称"皮氏",表明当地人是以牧畜加工为业的;运城、永济一带古称"瑕氏",表明当地人是以磨制玉石为业的,等等。那么"猗"是一种什么职业呢?《说文》曰:“猗,犬也。”段玉裁注曰:“犬曰猗,如馬曰騬、牛曰犗、羊曰羠。言之不妨通互耳。”犬古时特指大狗,“大者为犬,小则为狗”,后来犬、狗通名。又是做什么的呢?原来就是阉犬。由此可知,上古时代猗氏是个畜牧业十分发达的地方,人们牧养牲畜,管理牲畜,从事畜产品加工,在农耕文明到来之前,曾有过一个畜牧业的辉煌时期。所以到了春秋末年还有相当的产业基础,这也正是猗顿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白手起家的原因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猗顿作为一个外乡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河东的牧业资源、盐业资源等自然禀赋,经过艰苦奋斗,成为驰名天下的巨商大贾,富可敌国,这是值得我们今天临猗人深思和借鉴的。(整理:张万荣)

来源:晋南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