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信只要是看过《西游记》的朋友,对这句台词都再熟悉不过了。在吴承恩先生的笔下,唐三藏无论遇到国王、山贼还是妖怪,都会先报上这么一句家门。有意思的是,这句话仿佛带着某种魔力。每当唐僧说出“东土大唐”这四个字,西行路上的绝大多数国王和妖王,哪怕再怎么凶神恶煞,态度
“施主,贫僧乃从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
相信只要是看过《西游记》的朋友,对这句台词都再熟悉不过了。在吴承恩先生的笔下,唐三藏无论遇到国王、山贼还是妖怪,都会先报上这么一句家门。有意思的是,这句话仿佛带着某种魔力。每当唐僧说出“东土大唐”这四个字,西行路上的绝大多数国王和妖王,哪怕再怎么凶神恶煞,态度上都会客气三分,甚至毕恭毕敬,赶忙起身迎接。
这就不禁让人好奇了,难道“大唐”这两个字在当时真的是一块金字招牌,能当“护身符”用吗?《西游记》毕竟是一部神魔小说,里面的情节充满了奇幻色彩。但艺术往往源于生活,小说的背后,会不会隐藏着真实的历史投影?唐僧口中的那个大唐,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它的国力真的强大到足以让万里之外的异域邦国都闻之色变、肃然起敬吗?
“东土大唐”,小说里的金字招牌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西游记》是一部诞生于明朝的小说。作者吴承恩是明朝人,他写的是几百年前唐朝高僧玄奘法师西行的故事。这就好比我们今天的人去写一部关于清朝历史的小说,字里行间难免会带上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解和情感。
对于明朝人来说,唐朝,尤其是盛唐,是一个遥远而辉煌的“黄金时代”。它就像一个传说,代表着强盛、开放和自信。因此,吴承恩在创作时,将这种对盛世的向往和崇敬,不自觉地融入到了笔下的世界里。在小说中,“东土大唐”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明的标签。当唐僧说出这句话时,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自己的来历,更是在宣告:“我来自世界的文明中心,是奉了天朝皇帝的旨意,出来办事的。”
这句“我从东土大唐来的”,就成了唐僧在西行路上最硬的“通关文牒”。那么,真实的大唐,究竟有多“硬核”呢?
拨开小说迷雾,真实大唐的“硬实力”
小说里的威风,终究需要现实的支撑。历史上唐僧玄奘西行的时期,正值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年间,这正是大唐王朝国力蒸蒸日上,开启盛世序幕的时代。我们不妨从几个硬指标来看看,当时的大唐到底有多强。
首先看疆域。很多人可能没有直观概念,唐朝的疆域在极盛时期,面积超过了1200万平方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它比我们今天的中国还要大得多。它的疆域西至咸海,东到朝鲜半岛,北越贝加尔湖,南抵越南中部。可以说,当时的中亚大片地区,都在唐朝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下,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大帝国。
再来看人口。一个国家的实力,人口是基础。根据历史学家的估算,唐朝在鼎盛的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到了惊人的8000万至9000万 。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要知道,在同一时期,整个欧洲的人口加起来,可能还不到唐朝的一半。庞大的人口不仅意味着充足的劳动力和兵源,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最直观体现。
最后看军事和经济。唐朝初期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开国不久就一举击败了北方强大的游牧帝国东突厥,解除了数百年来中原王朝来自北方的最大威胁。随后,唐军又相继征服了西域诸国,设立安西都护府,将丝绸之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首都长安,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人口近百万。城内不仅有来自新罗、日本的留学生,还有来自波斯、大食(阿拉伯)的商人和使节,各种肤色、各种信仰的人在这里交融,形成了一幅繁华开放的世界性图景。
所以说,唐僧口中的“大唐”,绝不是一个虚名。它是一个在疆域、人口、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都达到了当时世界顶峰的超级强国。有了这样强大的“硬实力”作为后盾,“大唐”这两个字的分量自然非同小可。
万邦来朝?解密唐朝的“国际范儿”
强大的国力,必然会转化为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软实力”。小说里,各国国王对唐僧毕恭毕敬。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外国君主和使节是如何看待唐朝的呢?
史料记载,唐朝在外交上展现出极大的自信和开放。它建立了一套非常成熟和规范的外交礼仪体系,专门设有鸿胪寺这样的机构来接待外宾 。对于前来朝贡和交往的各国使团,唐朝通常都会给予非常高的礼遇。比如,据史料记载,日本的遣唐使来到唐朝,唐朝会派出五品以上的高官亲自到郊外迎接。新罗的使者前来,唐朝会赏赐马匹,并允许他们在马上答谢,以示尊重。盛大的欢迎宴会、丰厚的赏赐,这些都是基本操作。
这种尊重是相互的。唐朝的强大和文明,也赢得了周边国家的敬意。他们不仅积极派遣使者和留学生来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在接待唐朝派出去的使节时,同样也是礼数周全。比如,日本在接待唐朝使臣时,会举行自己国家最高规格的“八拜”礼,并举办盛大的宴会,奏响音乐,以示隆重。
当然,历史的真实面貌远比小说复杂。这种“恭恭敬敬”并非是毫无条件的顺从。一些同样拥有强大实力和自尊心的国家,在与唐朝交往时也会据理力争。例如,日本就曾因国书中的称谓问题与隋唐朝廷有过一些小小的摩擦,力图展现对等的地位。
阿拉伯帝国(大食)的使臣也曾因是否要行跪拜礼而与唐朝官员发生争执。这恰恰说明,唐朝的国际关系是真实而多元的。它是一个被公认的“中心”,但周边并非都是唯唯诺诺的小弟,而是一个个有着自己文化和尊严的独立政权。他们对唐朝的尊敬,是基于对其强大国力和先进文明的认可,而非单纯的恐惧或屈服。
来源: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