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碳达峰优秀企业系列报道七十六: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奶牛低碳养殖践行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7 09:29 1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经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领导同志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自2022年起,从征集范例、调查研究和宣传培育三个维度开展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遴选和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全国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经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领导同志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自2022年起,从征集范例、调查研究和宣传培育三个维度开展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遴选和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170家工业行业领军企业(2022年42家,2023年63家,2024年65家)成为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

根据工作计划,在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支持下,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将于2025年持续做好本项工作,并将于年底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工业碳达峰论坛上发布当年的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研究成果(含企业名单)。

现将研究过程中了解到的一些优秀企业成果和案例进行系列报道,构建中国工业碳达峰长效宣传机制,传递绿色低碳理念,为各地方、行业、企业做好工业碳达峰工作,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范例参考和路径借鉴。

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现代牧业”)2005年在安徽省马鞍山市成立,2010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作为中国奶牛养殖业领军企业,现代牧业依托数智创新构建“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产业链,以高品质和高标准打造行业标杆,与战略股东蒙牛集团强强联合,实现协同共赢。2024年,现代牧业成为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

图1 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

现代牧业积极创新、延链强链,开创了万头牧场规模化养殖先河,目前已在全国14个省份匹配优质奶源运营规模化牧场63个,可控奶牛存栏突破53万头,日产鲜奶超10000吨,市场占有率10%。在做强做优原奶业务的基础上,创新经营模式,加速拓展第二曲线,形成集“奶牛养殖、饲草种植加工、交易平台、繁殖育种、探索原奶初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以高品质和高标准打造行业标杆。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全国首家连续11年荣获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全球首家通过“优质乳工程-特级乳”成果验收的牧业集团,始终以高品质和高标准打造行业标杆。

现代牧业履责于行、尽显担当,发布“FRESH”可持续发展战略,聚焦“未来、责任、环境、社会、健康”五大支柱,不断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连续11年发布ESG报告,率先设定行业领先的“双碳”目标,成功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大力促进产业链绿色转型,并且在乡村振兴、助学兴教等方面开展常态化帮扶行动,投身公益事业,助推共同富裕。

图2 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

图3 发布中国畜牧行业首个可持续发展战略“FRESH”

同时收获全国首家“低碳牧场创新示范基地”荣誉

一、“双权威”加持减碳战略

排查标准和方法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2021年9月,现代牧业携手波士顿咨询公司正式启动“双碳”项目,2022年1月,完成了集团下属所有牧场和饲料加工厂“双碳战略项目”的碳盘查工作,并建立了现代牧业碳核查计算模型及年度核查机制。此次盘查参照了ISO14064-1:2018核算标准,对温室气体直接排放(包括自有锅炉燃煤、奶牛肠道发酵、粪便处理、自有燃油等)和温室气体间接排放(外购化石燃料、电力、蒸汽等)两大类别进行了盘查,并对收集的基础数据进行多维度验证核实,其中对最重要的奶牛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采用了IPCC方法二进行计算,实现了盘查结果的高实际符合度和高准确度。2022年3月,我国认监委认证机构——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依照ISO14064-1:2018标准,对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深度量化和复核。结果表明,第一阶段的盘查方法可靠、路径清晰,且盘查结果规范可靠。现代牧业碳盘查工作获得国际、国内权威机构的双重认可,在奶业尚属首次,标志着现代牧业已为迈向低碳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国际认可与全球合作

现代牧业积极融入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于2023年成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成员,其“中温厌氧塞流式发酵”粪污处理系统被写入UNGC报告,作为农业食品行业低碳转型典范向全球推广。2024年,现代牧业作为中国乳业代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分享牧场碳核算体系与粪污资源化技术经验。

三、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世界领先,助力循环经济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2023年2月22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官方发布《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加速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企业“碳中和”目标设定及全球合作》。报告中,现代牧业集团作为降低养殖活动碳排放在农业食品行业的优秀案例被予以重点介绍,这是对现代牧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的充分肯定。

该报告中提到的现代牧业“中温厌氧塞流式发酵”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系统是国内首创。

为了找到适合中国养殖现状的规模化牧场粪污处理模式,现代牧业团队考察过数十个海外牧场,成立之初就在国内首创提出了“粪污资源化利用”理念,并不断在绿色低碳领域持续发力。

UNGC报告中提到的现代牧业集团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是一种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模式。该系统采用半地下推流式厌氧发酵,在模式和多项技术方面都是国内首创,做到了对环境更友好、副产物利用更加多元化。此外,这种模式的建设和运行成本相对较低、系统维护方便、安全性高、管理方便、运行稳定。还实现了沼气、沼液、沼渣利用效益最大化。经测算,现代牧业集团的循环粪污处理系统在粪便管理和能源利用环节比绝大多数系统能降低40%以上的碳排放。2024年,该系统再次在第十五届奶业大会期间获评奶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奖项。

图4 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作为低碳减排优秀案例入选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报告,并获得2024年度奶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该系统有效助力了现代牧业资源化循环利用,无废弃物排放的目标达成,构建起一条“饲草种植—奶牛养殖—粪污处理—沼气发电—粪肥还田”的绿色环保循环产业链条。以沼气技术为纽带,将沼气、养殖和种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形成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粪便通过自动刮粪系统直接进入地下管道,经管道运输至粪污厌氧发酵系统,进行中温厌氧发酵,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产生电能和热能,厌氧发酵处理后的粪污经固液分离后产生的沼渣可用作优质的牛床垫料;沼液则通过管道或车辆输送至牧场周边种植基地替代化肥进行还田施肥,进一步生产高质量的粗饲料供牛只食用,同时赋能上游供应链。

四、“低碳”“生态”养殖双侧发力

现代牧业作为第一家在全国实现万头规模发展的牧业集团,一直是奶牛养殖业中的先行者和领导者,从2005年9月成立以来,就充分认识到先后生产环节在奶业全产业链中的作用和紧密联系,树立了“资源-环境-奶牛养殖业”这一不可割裂的思维导向,始终遵循绿色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图5 现代牧业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

以科技创新,驱动碳减排目标达成。不断将低碳发展理念持续注入奶牛养殖过程,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奶牛生产效率,创新改善奶牛福利环境,是现代牧业在绿色低碳方面取得良好成绩的实践基础。

现代牧业在集团范围内大力开展碳减排实践,通过优化牛群结构、提升饲料转化效率、选择低碳的粪便管理方式、加大绿色能源利用,优化能源结构、节能设备改造等一系列减排举措,2023、2024年度实现单位产品排放强度每年连续下降3%以上(剔除新收购牧场影响)。

现代牧业连续四年开展温室气体核查并通过ISO14064认证,已设立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及节能降耗目标,并定期监督目标进展情况:

以2021年为基准年,截至2025年年底,集团单公斤矫正乳碳排放量降低7%,降至0.85Kg CO2e/Kg FPCM;

以2021年为基准年,截至2030年年底,集团单公斤矫正乳碳排放量降低15%,降至0.77Kg CO2e/Kg FPCM;

以2021年为基准年,截至2035年年底,集团单公斤矫正乳碳排放量降低20%,降至0.73Kg CO2e/ Kg FPCM。

五、联手高校,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之路

针对“双碳项目”现代牧业做出了中长期的规划部署。针对低碳养殖,与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达成战略合作,动态评估国内大规模牧场碳排放量,制定“低碳奶牛养殖”全牧场行动方案;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输出行业标准。围绕奶业低碳高效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开展了大量工作,并与现代牧业就牧场碳减排和碳中和进行了深入合作。现代牧业将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牧场,对碳排放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加大资金、技术投入,从源头上降低养殖业碳排放,为顺利达成“五年战略规划”以及减碳战略提出针对性的规划及举措,同时立足中国的特有养殖模式,与中国农业大学一同探索、建立切实符合我国奶业现状的低碳发展策略,推动全行业低碳发展的进程。

图6 现代牧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奶牛产业体系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同时,基于现代牧业碳排放的实际情况,制定现代牧业“低碳奶牛养殖”全牧场行动方案,通过实测数据,确定中国集约化奶牛养殖条件下非CO2气体排放因子;研发层级3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动态评估国内大规模牧场碳排放量;进而突破奶业低碳发展“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继续引领中国奶业低碳发展,为国家全面实现“3060”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六、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现代牧业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持续推进绿色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2024年,通过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的应用,现代牧业累计生产生物质沼气约1.9亿Nm3,以此替代化石能源。旗下多个牧场利用自身资源与地势优势,开展清洁能源替代工作,与三峡新能源等机构建立牧光互补战略合作,2024年度完成铺设光伏板8万㎡,装机容量12.5MW,年发绿电1020万度,未来,现代牧业将持续推进光伏项目建设,增加绿色能源占比。

图7 率先利用光伏新能源技术,打造“牧光互补”绿色循环牧场

1.同时开展多项能源结构优化举措:利用空气能源代替生物质锅炉供暖,在节约燃料使用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设太阳能转换设施:各牧场装配1,000余套太阳能路灯以替换原有传统照明灯具,每年可节约用电量约370MWh,有效降低场区因消耗传统能源而产生的碳排放量;加大新能源运输车辆使用比例:提倡使用新能源运输车(如鲜奶运输车、场内叉车等),逐步替代原有燃油车辆,减少运输环境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2.升级硬件设备,实现节能降碳:使用永磁电机:各牧场开展牛舍永磁电机技术改造工作,将牛舍风机原三相异步电动机替换为KM-90S-1500型1.1KW稀土永磁节能电机,在同样转速的情况下,替换后设备可节省37%用电量;各牧场较小功率的风机和水泵电机均已完成永磁电机改造,在同样转速的情况下,改造后设备可节省20%的传统电机用电量。使用节能照明设备:办公区及各牧场开展常亮灯替代改造工作,安装智慧化红外感应、感光开关,减少资源浪费。

3.使用感应式风机:各牧场开展节能设备替换,更新使用感应式风机,春秋两季相较改造前可节省60%~80%的耗电量。使用自动控制开关:各牧场安装浮球筒式液位开关、时控开关、远程控制等多种控制方式,避免泵类空转而造成过度耗电。使用智慧控制系统:各牧场牛舍内安装负压风机和智慧控制系统,采集牛舍内温度、空气质量、湿度等数据开展自动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至智慧控制板块,系统自动管控风机开启比例,持续维持温热指数(THI)标准。

4.使用电巴氏杀菌机:各牧场将犊牛饲喂用巴氏杀菌机改造为电巴氏杀菌机,将原用燃煤锅炉替换为电力加热,做到牛奶杀菌环节零煤炭使用。使用精准喷淋技术及设备:各牧场安装精准热喷淋设备,仅在喷淋区域内检测到牛只时启动喷淋头电磁阀,减少能源浪费。

七、带动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减排

现代牧业率先从全生命周期(life cycle assessment)对牧场全生产过程进行评估,除自身运营范围外,同时关注奶业全价值链减排,从上游饲料种植、运营范围内(肠道发酵、粪便管理、能源利用)、下游原奶运输三个环节大力开展减排举措,实现层层突破、环环减排。

联动上下游合作伙伴加入减排行动,通过使用牧场周边土地青贮饲料加大本地化饲料的应用开展上游减排,在饲料生产过程中,降低了由于远距离运输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相较进口粗饲料实现每增加一吨饲料降低约60kg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同时降低了对进口饲料的依赖。

图8 现代牧业青贮收割

通过开发节能举措、使用新能源运输车辆、开展化肥替代等举措减少运营活动下游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全产业链的减排意识和执行力。

2023年,现代牧业与中粮国际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达成了逾2亿元人民币的“零毁林”大豆交易意向订单,同时,现代牧业与嘉吉中国签订“零毁林”豆粕合作协议。作为中国乳业首个“零毁林”大豆订单、首个“零毁林”豆粕订单,此举不仅有力推广和倡导了可持续大宗农产品贸易,助力现代牧业打造更加绿色的上下游产业供应链,更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保护,降低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潜在风险。

图9 现代牧业与中粮国际首批“零毁林”巴西大豆交付

八、推进“双碳”数字化建设

对于甲烷减排,首先要明确其测量方法。目前比较主流的甲烷监测方式(法)主要有三种:呼吸代谢室法、装载式SF6示踪法和GreenFeed系统监测。其中GreenFeed系统因具有无创伤、非侵入式、数据可视化程度高和可用于大群动物的特点,在国际奶牛甲烷监测与减排措施制定的研究中备受推崇,但在国内的应用尚属空白。现代牧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奶牛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团队共同引进两台GreenFeed系统,于现代牧业不同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牧场开展相关研究。目前,两台仪器已完成多个牧场牛群甲烷排放的检测工作。GreenFeed系统的上线及应用,可极大程度地帮助牧场掌握真实排放情况,并为现代牧业“双碳”战略提供更加精准精确的数据支撑,带动全行业绿色低碳与数字化协同融合发展。

同时,现代牧业参与了中国农业大学主导开发的牧场碳核查平台的开发,牧场碳核查平台是国内首家全生命周期边界专业牧场碳核查平台。平台涉及饲料种植加工、肠道发酵、粪便管理、能源使用、运输和粪肥还田等6大环节,帮助牧场全方位掌控碳排放水平。平台操作便利,有填写提示语句与数据验证功能,保证原始数据收集的准确,此外,平台设置有牧场历年数据对比,集团内部对比分析等功能,可帮助牧场完成碳排放目标的设置。

未来,现代牧业将继续坚持“绿色引领”战略,提升全链数智化水平,加快绿色转型升级,打造有机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将实践经验不断向行业推广输出,为奶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同时,携手上下游合作伙伴,筑牢可持续发展生态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来源:中国工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