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双相4年康复后我才明白,挣脱“共生陷阱”,才是救赎的开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7 09:25 1

摘要:儿子不死心,执意要再去精神科,还把自己的症状工工整整写在纸上。

“滚!都给我滚!”

玻璃杯在墙上炸裂的瞬间,儿子的怒吼震得我耳膜生疼。

我刚要上前,他就恶狠狠地瞪着我:

“我恨你们!我变成这样都是你们害的!”

四年了。

自从确诊双相,我的孩子就像变了个人。

上一秒还安静着,下一秒就突然暴怒。

那次我只是轻声提醒吃药,他就把药盒砸向我。

最痛的是有一次,他拿刀抵着我的脖子,说:

“妈,我们一起死吧。”

看着曾经聪明懂事的孩子变成这样,我的心每天都在滴血。

我试过各种办法:

名医、偏方、甚至求神拜佛……

谁能告诉我,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把我的孩子还给我?

01

我把儿子养成了双相情感障碍

我是村里第一个考上985的大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本以为能过上安稳的生活,直到丈夫做生意失败。

因为经济原因,我们原本没打算要孩子。

可意外怀孕时,除了我,全家人都反对我打掉。

直到孩子出生,我才发现,养育的重担,终究是我一个人的。

丈夫常年在外,婆婆从不过问。

我一个人住在学校分配的小房子里。

白天教书,晚上陪儿子读英文绘本,用游戏的方式教他数学。

在我的悉心教导下,儿子从小就是别人眼里的“天才”。

小班就能背整本英语书,小学成绩一直第一。

五、六年级学奥数,还没毕业就被重点初中抢着要。

初中三年,他靠全额奖学金读书,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

那时候,所有人都说:

“你儿子将来肯定上清华北大。”

可上了高中后,儿子不再像初中那样轻松拔尖。

虽然成绩仍在班级前列,但只要稍一松懈,排名就会下滑。

2021年1月,高三最紧张的时候,儿子开始莫名其妙地生病。

他频繁请假回家,说头疼、失眠。

我带他去医院,精神科医生简单问了问,看了眼校服就说:

“这么好的学校,闭着眼睛都能考一本,紧张什么?”

连药都没开。

儿子不死心,执意要再去精神科,还把自己的症状工工整整写在纸上。

那个医生看都没看那张纸,就草草做了测试。

诊断结果是有些抑郁,开了抗抑郁药。

吃药那段时间,儿子总是低着头走路,眼神无光,毫无生气。

高考百日誓师那天,他突然说:

“妈,我不想上学了,想去打工。”

“你疯了吗?!”

我一把抓住他的肩膀:

“班主任说了,你再冲一冲一定能上‘华五’!你知道多少人羡慕你的成绩吗?”

他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

为了高考,儿子偷偷停了药。

最终以597分,被一所医科大学录取。

在那个24个600分以上的班级里,他从前五掉到了中下游。

我安慰他说考得很好,他却把自己反锁在房间,撕碎了从小到大所有奖状。

整个暑假,他拒绝和任何同学联系

常常半夜两点不睡觉,呆呆地坐着。

问他怎么了,他只说:“睡不着。”

越临近开学,他越焦虑。

说害怕被同学看不起,脑子里全是各种不好的想法。

大学开学不到两周,辅导员就打来电话。

说儿子跟同学打架,情绪失控。

我打电话过去,那个从小到大连句重话都没说过的孩子,竟然对我破口大骂:

“你们都想害我!滚!都给我滚!”

赶到学校时,他正在宿舍里发疯砸东西,看到我就尖叫:

“都是你们逼我的!”

这时我才发现,他的指甲全被啃得血肉模糊。

学校老师怀疑他精神有问题,让我立即带他去做检查。

最终,在学校附属脑科医院,我的孩子被正式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

02

我和儿子掉进了“共生陷阱”

住院那一个月,我每天坐在病房外,听着里面传来摔东西的声音。

听着他嘶吼、哭泣,又突然安静。

出院后,他变得敏感易怒。

有时连续几天拒绝服药,把药片藏在舌底然后偷偷吐掉;

有时半夜突然闯进我的房间,打开所有灯,无缘由地骂我。

最可怕的是去年冬天,他拿着水果刀抵住我的脖子,轻声说:

“妈,我们一起死吧。”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绝望。

我开始疯狂地在网上搜索资料,甚至考取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

有天我鼓起勇气道歉:

“是妈妈错了...”

他猛地抬头,眼神锐利:

“哪错了?”

我支支吾吾说不出具体原因。

他突然暴起,抄起桌上的玻璃杯砸向墙壁,碎片四溅:

“道歉有什么用!你们永远不懂!”

直到遇见王老师,这位资深心理咨询师用沙盘演示让我明白:


我们之间病态的共生关系,就像两个溺水的人互相拖拽。


我过度的愧疚和补偿,反而强化了他的病态依赖。

“你替他承担的痛苦,恰恰剥夺了他自我成长的机会。”


王老师指着沙盘里纠缠的两个小人偶说。

在随后的咨询中,王老师引导我回忆那些被忽视的瞬间:

三岁时,他发着高烧哭喊着要妈妈,我却因和丈夫争吵将他反锁在漆黑的房间;


七岁那年,他第一次考砸后躲在卫生间,用拳头砸墙的模样,活脱脱是我生气时的翻版;


十二岁起,他开始像我对待失败婚姻那样对待自己——用绝食来惩罚“不完美”。

“这就是典型的‘投射认同’。”

王老师解释道。

“你将婚姻中的愤怒与无力感投射给他,

而他无意识地内化了这种模式,

最终用你对待生活的方式对待自己。”

如今,他把我当作情绪的宣泄口。

我们就像被无形的绳索捆绑:


我的每一次自责都在喂养他的愤怒,


他的每一次崩溃又加深我的愧疚。


这种扭曲的共生关系,让他在渴望变好与无力改变间反复撕扯。


那些无处安放的情绪,最终堆积成抑郁与焦虑的牢笼。

03

我和双相儿子的重生手记

王老师建议我们建立健康的边界:

每天晚饭后7点到9点是专属陪伴时间,我会放下手机和他散步谈心。


刚开始实施时,儿子暴躁地摔碎了三个花瓶,把卧室门踹出一个窟窿。


但三周后的某个清晨,我意外发现:

他第一次独自整理了书桌,还给自己倒了杯温水服药。

“孩子需要自己成长的空间,就像学走路,不放手永远学不会。”


王老师说。

改变真的很难。


我经常忍不住想管这管那,话到嘴边又硬憋回去。


有时候听到他在房间摔东西,我急得在客厅转圈也不敢进去。


但我知道,这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王老师教给我一个特别实用的“情绪急救三步法”

这个方法让我终于找到了与儿子沟通的钥匙

01.复述技巧(镜像反馈)

精准抓取孩子话语里的核心信息。

再用温和的方式复述出来,引导他们进一步倾诉。

•当孩子说“我受不了这个破学校了!”

“你刚才说‘受不了’(抓取关键词),能跟妈妈多说说是哪里让你难受吗?”

•当孩子摔东西喊“你们都别管我!”

“妈妈听到你说‘别管你’(精准复述),是不是现在需要自己的空间?”

02.确认情绪(给情绪命名)

孩子有时候不太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情绪,咱们就得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

帮他们把内心模糊的感受 “翻译” 出来。

•孩子蜷缩在角落发抖时:

“你握紧拳头在发抖,是不是感到特别害怕?(观察+命名”)

•孩子撕书时:

“把纸撕得这么碎,现在心里很愤怒对吗?(行为关联情绪)”

03.接纳话术(去病理化表达)

孩子在情绪激烈的时候,可能会对自己的状态产生误解,觉得自己 “不正常”。

这时候,我们就要用接纳话术,把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正常化。

•当孩子哭诉“我是不是疯了?”

“生病时感到混乱很正常(正常化),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孩子自残时说“只有疼才能舒服点”

“妈妈理解你现在需要释放(接纳需求),我们要不要试试捏减压球?”

现在,儿子慢慢愿意跟我说心里话了。


他提起初二那次考试,考了第三名,满心期待我的表扬。


我却说:“下次争取第一。”

“妈,我当时特别难过。”


他低着头说。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是妈妈不对。其实看到你考得那么好,妈妈心里特别高兴。"

我的喉咙有些发紧,

“只是我那时候太笨了,怕表扬会让你骄傲,结果反而伤害了你。”

说到这儿,我的眼泪突然掉在他手背上。

儿子愣住了,这是我第一次在他面前哭。

他犹豫着伸出手,像小时候那样帮我擦眼泪:

“妈,都过去了。”

这一刻,我忽然明白:

真正的爱不应该掺杂这么多顾虑。

孩子的笑容,本就该被大大方方地称赞。

王老师说:

“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接住孩子的情绪。”

她还细心地教给我一些自我关怀的方法,实操性极强。

1建立“情绪缓冲带”(每天必做)

早晨5分钟:

起床后先不接触孩子,喝杯温水站在窗前做3次深呼吸,让身体先于大脑醒来。

设置“隔离时段”:

每天午休1小时反锁卧室门,用白噪音隔绝外界声响(即便只是躺着发呆)

2创造“情绪置换时刻”(每周2-3次)

旁观者视角:

坐在咖啡馆观察陌生人20分钟,用第三人称写他们的故事(转移聚焦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

身体重启:

用左手刷牙/倒着走楼梯等打破惯性动作,通过肢体陌生感唤醒新情绪。

3构建支持系统(长期维护)

组建“战友群”:

找3-5位情况相似的家长,约定只在周三/五晚20:00-21:00集中倾诉,其他时间禁言(避免互相传染焦虑)。

专业托底:

提前与心理咨询师预留好紧急咨询档期。

那天我正按照建议在卧室“隔离充电”,突然听见轻轻的敲门声。


我打开门,看见儿子站在门外,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面。

“我看你中午又没吃饭。”

他把碗往我手里一塞,转身就走了。

我低头看碗里的面条——

虽然煮得有点烂,但上面整齐地摆着几片青菜,还有一个歪歪扭扭的荷包蛋。

我和儿子的关系变亲密了,但父子关系仍是儿子挥之不去的心结。

儿子一提起他爸,手指不自觉地掐进掌心。

王老师敏锐地指出:

“父亲缺席的伤痛,需要父亲亲自来治愈。”

那天下着大雨,我硬拉着丈夫去了咨询室。

王老师让他写下这些年最后悔的事,这个倔强的男人抖着手写下:

“没抱过刚出生的儿子”

字迹歪歪扭扭,他盯着那行字,眼眶慢慢红了。

王老师让他把这句话念出来,他喉咙像是被堵住了,声音带着明显的哽咽。

“你知道你妻子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吗?”

王老师的提问让丈夫浑身一震。

当他看到我记录的儿子的发病日记,这个从不认错的男人肩膀一点点塌下去,声音带着愧疚:

“这些年,是我失职了,对不住你们娘俩。”

改变是缓慢的,但确实开始了。

丈夫只要在家,每天都会早起,系着围裙在厨房忙活,给我们母子俩做早餐。

以往总是在外地忙碌的他,如今也尽量抽空回家陪伴我们。

有次我提前回家,看见两个大男人挤在沙发上看球赛,儿子枕在父亲腿上,已经睡着了。

丈夫怕吵醒他,身子僵着一动不敢动。

今年除夕,我们围坐在茶几旁守岁。

儿子说起以前被同学孤立的事,说着说着就哭了。

丈夫立刻坐过去搂住他,像哄小孩一样轻拍他的背。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二十年前,那个第一次当爸爸的手忙脚乱的男人。

现在的儿子常让我惊喜:

我备课到深夜时,他会默默端来热牛奶

父亲节那天,他送了丈夫一本相册,扉页写着:“致我最爱的爸爸”

我因职称焦虑时,他反而安慰我:“妈,你教的学生这么优秀,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让我触动的是,儿子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开始主动规划未来:

现在吃药剂量大大减少,自己主动记录情绪波动;

重新联系导师,讨论考研方向;

参加学校的心理社团帮助他人。

有天深夜,看着儿子安睡的侧脸,我突然醒悟:

不是我在拯救他,而是他在治愈我们这个家。

现在的我,不再为他的病情感到羞愧,反而为他的坚强感到无比自豪。

我可以坦然告诉所有人:


我的儿子,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

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真正去爱,

他让我们这个家重获新生。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