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整个大明王朝最权重的一名内阁首辅,改革举措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朝局。不过,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让人诟病之处,比如专权揽政、生活奢靡和任人唯亲等方面。
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整个大明王朝最权重的一名内阁首辅,改革举措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朝局。不过,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让人诟病之处,比如专权揽政、生活奢靡和任人唯亲等方面。
问题来了,张居正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属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为了抵制搬运和抄袭,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同时声明,这篇原创文章仅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度平台,欢迎读者转发评论,不欢迎复制粘贴。
在内阁大臣张居正和大太监冯保的联合算计下,无比豪横的内阁首辅高拱被赶回家,从而腾出了内阁首辅的宝座。几年后,他就在悲愤交加下黯然离世,小皇帝万历追赠其“太师”衔,赐谥号“文襄”。
回顾高拱的一生,虽然也有过权谋算计,但绝大部分都以阳谋为主,这在当时复杂的朝局下是极其难得的。在严嵩掌权时,他多次弹劾对方;在徐阶掌权时,他多次怒怼对方;在冯保崛起后,他多次打压对方。难怪,《明史》会这样的评价:
才略自许,盛气凌人。倾辄相寻,有自来已。
高拱卸任后,张居正如愿成为大明首辅,终于实现了多年以来的夙愿。而且,当时的大太监冯保坚定站在自己一边,永乐皇帝设置的内阁和宦官相互制约机制已经形同虚设。只要摆平了李太后,整个国家再没有谁可以掣肘他。
当时,明朝连续经历了武宗、世宗和穆宗三代庸主的霍霍,国力早已经日暮西山,各种矛盾也隐隐浮现了出来。可以说,张居正面临着政局动荡和内忧外患的困境。
内阁刚刚经历了夏言、严嵩、徐阶和高拱这些传奇人物,张居正能够存活下来并且成功入主,足以说明他的不平凡。成为首辅后,立即以不计毁誉和不惧荣辱的决心投身于改革,最终实现了万历中兴。
张居正
1525年,张居正出生于湖北荆州的一户富裕家庭。在他出生前夜,曾祖父梦见一轮圆月照在水瓮,还有一只白龟从瓮中缓缓浮出,故而取乳名“白圭”。
张居正自小就天资聪慧,而且还勤奋好学,非常难能可贵。最夸张的是,他的记忆力惊人,用“过目不忘”来形容实不为过,是享誉荆州府的“张神童”。
1536年,年仅十一岁的张神童参加本地的童试,轻松晋级成为秀才。同时,他被当时的荆州知府李士翱看中,断言日后必定成为安邦定国的宰辅之才,替之正式取学名为“居正”。
1537年,张居正按部就班参加湖广的乡试,原本应该轻松晋级成为举人。不过,当时的巡抚顾璘担心他十二岁中举太过顺利而难成大器,所以有意磨炼而阻拦中举。
1540年,张居正终于通过乡试成为了举人,获得了进入仕途的资格。不过,这显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明朝高官的入场券最起码也得是进士。
明朝进士的录取率极低,但对于张居正而言也就是手到擒来之事,在二十二岁时就轻易拿到了。从此以后,他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这么年轻就开始在此熬资历等空缺。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正当青年张居正在翰林院排队等号时,内阁正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为了击败首辅夏言,次辅严嵩暗中联合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借着“河套之议”诬陷他内外勾结,使之成为明朝第一位被处决的内阁首辅。
河套地区
夏言被杀后,严嵩成为首辅,开始大肆排斥异己,许多朝臣都敢怒不敢言。期间,才只有二十出头的小编修张居正却拒绝沉默,以一篇《论时政疏》痛陈了官场贪腐,针砭了朝廷时弊,同时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可惜,嘉靖正忙于敬天、祭地、炼丹、嗑药和占卜等工作,对于治理国家这样的“小事”根本顾不上,自然没工夫搭理。不过,老奸巨猾的严嵩却意识到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开始不停地穿小鞋导致他原地踏步。
张居正很憋屈,很委屈,很气愤,终于领教到了官场险恶和仕途艰辛,成长了不少。不过,他的背后却有一双眼睛开始关注,这个人就是徐阶。
裕王朱载垕
经过了长期的卧薪尝胆,徐阶终于扳倒了严嵩,终于为冤死的夏言报仇。成为首辅后,他立即推荐张居正担任了裕王朱载垕的侍读,也就是老朱家的家庭教师。
虽然说,张居正的这个新职并没有多么显赫,也没有多少实权,但却非常有潜力。因为,裕王朱载垕和景王朱载圳是嘉靖皇帝唯二的儿子,未来帝位不可能传于第三人。
张居正不仅走入了裕王府,而且走入了裕王心。只不过,那时的朱载垕过得很不顺心,由于父亲更喜欢弟弟景王,使得他这个长子非常尴尬。
1565年,裕王终于“上岸”了,因为皇位竞争者景王朱载圳突然过世。从此以后,他的继位之路完全明朗,再没有谁能威胁到自己。于是,作为家庭教师的高拱和张居正也都喜气扬眉。
嘉靖皇帝
1566年,自诩天人降世寿命600岁的嘉靖终于“得道成仙”,享年60岁,距离原定计划提早了540年。死后,他还获得了“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这样特别拉风的超级谥号。
明朝不像清朝,又是“秘匣藏物”,又是“正大光明”匾,明帝生前已经确定了太子人选,其余诸事按照惯例即可。嘉靖驾崩后,起草遗诏的大事自然由内阁首辅徐阶负责。
起草遗诏时,徐阶悄悄通知了张居正赶到西苑商议。之后,他以嘉靖自己的口吻把自己骂得狗血淋头,还把当年“大礼议之争”所有波及到的官员都统统昭雪。引用《嘉靖遗诏》其中的一段:
朕以宗人入继大统,获奉宗庙四十五年。乃兹弗起,夫复何恨!但念朕远奉列圣之家法,近承皇考之身教,一念惓惓,本惟敬天助民是务,过求长生,遂致奸人乘机诳惑,祷是日举,土木岁兴,郊庙之祀不亲,明讲之仪久废,既违成宪,亦负初心。
徐阶和张居正创作的《嘉靖遗诏》,尽管看起来长篇累牍,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我不是好皇帝,我误国误民”。
朱载垕登基称帝后,张居正自然水涨船高,属于他的好日子开始了。在被擢升为吏部左侍郎后,不久后成为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正式获准入阁参预机务。短短一年时间连升数级,当真应验了“朝中有人好做官”这句真理。
当时的内阁看起来有条不紊和风平浪静,久居中枢的徐阶首辅之位稳固。不过,有些人已经跃跃欲试,希望取而代之,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高拱。
高拱
高拱是张居正的前辈,更早就担任了朱载垕的侍读。仗着新皇宠信,他本就孤傲的性格更加不予掩饰,开始不断挑战徐阶的权威,索性装都不装了。据《明史·高拱传》记载:
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
明朝历来讲究按资排辈,先入阁者为尊,后入阁者为下,内阁以首辅为尊。由于高拱过于出圈,完全不按套路来,终于引起了大批朝臣不满,遭到了大范围的弹劾。
高拱被骂得体无完肤,多少年的陈年旧事都被翻出来,几乎成了过街老鼠。豪横的他一不做二不休,索性主动辞职回老家避风头去了。惹不起,躲得起!
1568年,在充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后,徐阶终于决定急流勇退。以年龄为由,他主动向朱皇帝递交了辞职信,终于获得准许。
徐阶退休后,按照内阁排名由李春芳继任了首辅一职,张居正则继续担任阁臣。新任首辅属于勤勤恳恳的老好人,既没有本事,也没有野心,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正当张居正琢磨如何逼退李春芳时,那个耿直豪横的高拱居然满血复出了,不仅被明穆宗重新起用,而且还以之前的排名担任了次辅。一回到内阁,他就开始处处针对李春芳,丝毫不掩饰夺权的野心。
李春芳深知,自己一没有能力,二没有靠山,三没有野心,完全没必要和高拱死磕。于是,他非常识趣地提前退休了,为别人腾出位子的同时,也保下了自己的小命。
高拱能力大,脾气大,就是心胸不大,报复心还极重。在他成为首辅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报复徐阶,报复对方当年是弹劾自己的总后台。
徐阶
江湖事江湖了,人家徐阶都已经退出江湖多年,你高拱再翻旧账就显得有些过分了!
当然,徐阶本人也并非毫无过错。在他退休后,继续纵容族人和家仆到处圈地占田,搞得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据《皇明史概》记载:
徐在事久家富,传言田有十八万亩,诸子嗜利,奴仆多藉势纵横。
高拱以此为突破口,暗中指使言官御史们搜罗证据,对徐阶展开了猛烈的弹劾,最终将徐家两个儿子流放。即便如此,他还不准备停手,非要斩草除根。
张居正实在看不下去了,出面劝说高拱手下留情。话里话外都是,人家老徐都已经退休了,你再翻旧账就没意思了,你以后就不退休了吗?
高拱实在太固执,非但不卖面子,反而认为张居正是徐阶的亲信。于是,原本和睦的二人关系日趋紧张,时常爆发激烈的争执。
张居正深知高拱的为人,得罪他的人都会被穿小鞋,自己大概率会成为下一个打击目标。于是,他决心主动出击去扳倒对方,还将大太监拉入了到自己的阵营。
冯保
冯保是何许人也?一个区区太监有这等能力吗?有!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深受朱载垕和朱翊钧父子俩信任。
在明朝的宦官体系当中,司礼监掌印太监属于头号太监,就好比内阁中的首辅一样。自从明穆宗登基,冯保就开始惦记这个职位。可是,屡次遭到高拱搅局,二人彻底结怨成仇。
张居正和冯保很快结成“倒高同盟”,一个要内阁首辅,一个要掌印太监。于是,高拱稀里糊涂就被当成了靶子,当成了绊脚石。
张居正和朱翊钧
1572年,没有主见没有能力的明穆宗驾崩,年仅十岁的太子朱翊钧继位称帝。作为首辅,高拱忙前忙后送走先帝,自以为高枕无忧了。谁知,他竟然口无遮拦,脱口说出了那句“十岁孩童何以治国”的大不敬之言。
原本是无心之语,但经过有心人的联合演绎,后宫的孤儿寡母却感受到危险将至。小万历吓哭了,立即找来“大伴”想办法,冯保按照张居正事先教他的台词背了出来,如此这般。
第二天,首辅高拱像往常一样入宫廷议。可是,他还没有面圣就被拦在了会极门外,跪听到了这道旨意:
大学士高拱擅权乱政,竟不许皇帝自专,令我母子惊惧,着回籍闲住。
高拱很狂,但是很聪明。瞬间,他明白自己被张居正暗算了,因为冯保没有此等智商和手段。
自此以后,张居正开始担任首辅,开始推行筹谋许久的改革方案,史称“张居正改革”。他的改革非常庞杂,基本涵盖了国家的方方面面,大体概括为“重诏令、固邦本、核名实、省议谤、振纲纪、饬武备”这六个方面。
张居正改革不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不过,他创造性提出讲求实效,讲求落实考核,初步具备了现如今绩效考核的雏形。
就在张居正改革刚刚铺开之际,父亲却过世了,依制需要归乡守孝三年。凭借他的权势地位,凭借他与李太后的关系,未来复任首辅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不过,此时离开将导致刚起步的改革半途而废,只能联合上演“夺情大戏”。
张居正首先上疏,明确表示要辞官归乡为父守制。接着,群臣们上疏挽留,要求首辅以国事为重。最后,李太后和万历皇帝也出面挽留,要求处理完后事就回朝工作,俗称“夺情”。
在张首辅的不懈努力下,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重新焕发了生机,甚至还出现了“四海肃清、四夷臣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库寺积金四百万”的可喜景象。看到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各方都很满意,他甚至自称“吾非相,乃摄也”。
伴随着朱翊钧渐渐长大,这个朱皇帝也学会了花钱,多次向户部索要银两提高饮食标准。之后,还对宫殿提出了修缮要求,准备效仿他的爷爷嘉靖那样享受人生和霍霍别人。
张首辅非常硬气,直接就封驳了朱皇帝的旨意。之后,他还上疏告诫要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要继续过苦日子。据《明史·张居正传》记载:
疏上,留中。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万历皇帝虽然不高兴,但认为人家张首辅说得也在理。而且,自己的母亲李太后和大伴冯保都支持对方,只能默默忍了,谁让自己羽翼未丰呢。
张居正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一条鞭法”是继唐朝的“两税法”后又一次重大赋税改革。它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了对土地的征税力度,而且减轻了人头税,最终为清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提供了可能。
就在“一条鞭法”刚刚推行的第二年,张居正就在首辅任上过世,享年仅仅五十七岁。惊闻噩耗,万历皇帝和李太后都非常悲恸,下旨追赠其上柱国,赐谥号“文忠”。据《明史·张居正传》记载:
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
刚刚风光大葬完,明廷对张居正的反攻倒算随即开始。在继任首辅张四维的暗中支持下,反对改革的顽固派们纷纷上疏弹劾张居正以及他的“一条鞭法”。
当时,万历皇帝已经二十岁,正是“啥都想干啥都不懂”的年纪。他完全不顾母亲李太后反对,执意下旨取消“一条鞭法”,导致张居正改革最重要的环节没有落实。
除了攻击张居正的改革,就连张居正本人也遭到了多方攻讦。比如,他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任人唯亲、贪污腐化、徇私舞弊和生活糜烂等。
对于这些铺天盖地的弹劾,万历皇帝起初并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张居正虽然对自己很严厉很抠门,但本人的能力和人品都无可指摘。
随着很多弹劾内容被相继证实,万历越来越气,越来越怒。
经查,张居正的六个儿子张敬修、张嗣修、张燮修、张简修、张允秋和张静修,他们的进士身份都是暗箱操作而来的。而且,张首辅私生活奢靡,家中美女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超万历皇帝本人。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一条,张居正有一个无比拉风的轿子,竟然需要三十二人才能抬动。其中,设置了书房、卧室和厕所,还有两位美女负责端茶倒水,堪比现如今特朗普的“空军一号”。#文史知识局#
盛怒之下,万历下旨剥夺了张居正“上柱国”和“太师”的头衔,还下令收回了“文忠公”的谥号。甚至于,他还要将张首辅挖出来鞭尸以宣泄自己的不满,幸亏李太后出面劝阻才就此打住。#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万历皇帝
直到几十年后,已经是大厦将倾的朱明王朝终于想起了当年的张居正变法。天启皇帝朱由校在木匠工作之余,下旨恢复了他的一切待遇。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予以居正救时似姚崇,偏激则似赵普,专政似霍光,刚鸷则类安石。假令天假之年,长辔获骋,则吏道杂而多端,治术疵而不醇。斯岂贞观之房、杜,而元佑之司马乎?
张居正变法最终无疾而终,但历史成就却不容小觑。短短十年间,他让国库存银达到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一千三百多万石,足够国家支用十年。也正是凭借这些积累,万历皇帝才有了辉煌的“万历三大征”,成就了大明王朝最后的辉煌。同时,让这艘本该沉没的大船,继续开到了1644年,硬生生续命六十二年。#张居正#
不可否认,张居正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那种锐意进取和大胆探索的态度应该被人称赞。因此,文史不假个人不赞同胡乱批评和恶意攻讦他,那些“明实亡于张居正”的言论纯属信口开河。@文史不假
来源:文史不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