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2月24日凌晨,唐某、吴某在上海某海底捞包间用餐后,先后站上桌向火锅里小便,还互相拍视频。2月27日,吴某把视频发朋友圈,很快传遍网络,网友炸了锅——好好的火锅被糟蹋,谁看了不恶心?
文丨小麻薯
编辑丨小麻薯
今年3月,海底捞“小便门”视频疯传,这事终于有了一审结果。涉事的两个17岁男孩唐某、吴某,和他们的父母,要赔220万还要公开道歉。
2025年2月24日凌晨,唐某、吴某在上海某海底捞包间用餐后,先后站上桌向火锅里小便,还互相拍视频。2月27日,吴某把视频发朋友圈,很快传遍网络,网友炸了锅——好好的火锅被糟蹋,谁看了不恶心?
3月12日,海底捞发道歉声明:涉事门店餐具全销毁换新,整店深度消毒,给事发到消毒期间的4109单客户全额退餐费,还十倍补偿。3月14日,海底捞把两人和父母告到黄浦区法院,索赔超2300万。
9月12日,法院一审宣判:唐某、吴某和父母要在指定报刊赔礼道歉(保护孩子隐私),父母赔偿220万——包括餐具损耗和消毒费13万、经营和商誉损失200万、维权开支7万。
法院说,两人明知视频会传出去,还放任传播,主观有过错,构成共同侵权。涉事包间的餐具和环境被污染,海底捞换新餐具、消毒是合理损失,法院支持。
但海底捞的十倍补偿,法院没支持——这是企业自主的商业决策,和侵权行为没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而全额退餐费是对消费者的合理补偿,也是补救商誉,属于合理损失。
上海财经大学的朱晓喆教授说,这判决提醒监护人要管好孩子,未成年人得守公德;华东政法的金可可教授说,商誉是人格权,赔礼道歉能恢复商誉,也能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恶心人的事不能干,干了就得认。
这案子的关键不是赔多少钱,而是明确了“未成年人侵权的责任边界”:就算是17岁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要能认知行为后果(比如知道拍视频发朋友圈会传出去),就得承担赔礼道歉的责任。父母没尽到监护职责,就得替孩子赔钱。
法院为什么没支持海底捞索赔的2300万?因为“十倍补偿”是企业为了挽回口碑的商业策略,不是侵权直接造成的损失。但经营损失(比如事发后门店生意下滑)和商誉损失(比如网友对海底捞的信任度下降)是实实在在的,这些得赔。
有网友说:“17岁就敢这么干,父母监护太失职了!”这话戳中不少人的心——孩子犯错,家长确实脱不了干系。要是平时管得严,俩孩子也不会做出“往火锅里小便”这种刷新下限的事;要是知道“拍视频发圈”会闯大祸,也不会放任这种行为。
从视频疯传到一审宣判,这事闹了大半年。两个男孩为自己的荒唐行为付出代价,父母也得为监护不力买单。可这事不只是“赔多少钱”的问题,更给所有家长和孩子敲了个警钟:没规矩的言行,早晚会反噬自己。
我觉得这判决挺“接地气”的。不是要“讹”谁,而是让孩子知道“犯错要担责”——哪怕你17岁,哪怕你是孩子,干了恶心人的事,就得公开认错;也让家长明白“监护不是挂名”——得真管孩子的言行,得教孩子守公德、懂法治。毕竟,“熊孩子”的背后,从来都有“熊家长”的影子。
你觉得这判决合理吗?
来源:小麻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