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一阵风吹来的华夏文明,沟通胡汉的四战之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19:02 1

摘要:关于黄河流域,我们已经讲了很多重要的地理单元,像河湟谷地、陇西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甚至是晋陕大峡谷,那究竟有没有一个地理单元把这些分散的区域给关联起来呢?

关于黄河流域,我们已经讲了很多重要的地理单元,像河湟谷地、陇西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甚至是晋陕大峡谷,那究竟有没有一个地理单元把这些分散的区域给关联起来呢?

当然有!它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面积很大,达到了63.5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阿富汗的国土面积。这么大的面积都覆盖了几十米厚的黄土,这些黄土从何而来呢?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以前讲过多次,强烈而又干燥的西北季风将蒙古高原及新疆北部的地表岩石风化成土壤,然后经过西北风长年累月的搬运,最终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黄土高原。有人对于这个结论半信半疑,如果说是大风刮来的黄土,按道理来说黄土高原的西北方向不应该是这个形状,应该会拖着长长的尾巴,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出现了一个凹陷区域。

说黄土高原是大风刮来的,是存在科学依据的,大家看看这张黄土高原山脊方向与盛行风的方向对比图,黑色箭头代表风的方向,红色箭头代表基岩山脊的方向,很明显这些山脊的方向和风的方向是高度重合的。

如果你还有疑惑,再看看这张细节图,红箭头是风的方向,山脊线的方向不用标注我们就能看得很清楚了。

那为什么黄土高原的西北方向会凹陷进去呢?因为从西北吹来的黄土既有细颗粒的,也有粗颗粒的,越细的颗粒会飘到越远的地方,最终遇到较大山脉的阻挡后沉淀下来,而越粗的颗粒则因为重力比较大,所以落在了更靠后的地方,它们因为颗粒较大,所以并不称其为黄土,而是形成了沙地或沙漠。了解了这些知识以后,你不仅能够知道黄土高原的东南部边界为什么以太行山、秦岭为界,你应该也能够明白黄土高原西北部的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是如何形成的了。

大家应该听过一首歌叫《黄土高坡》,里面有这样一句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这简简单单一句歌词却真真切切的反映了黄土高原为何会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前面我们讲过黄土高原的黄土是西北风刮来的,这些被刮来的几十米厚的黄土拥有一个共性,就是具有疏松的特点。

那你思考一下!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在还以石器为农耕器具的条件下,这种疏松的黄土是最利于古人耕种的。

那歌词中提到的东南风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应该知道我国大部分区域受到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相对湿润的东南季风和干燥寒冷的西北季风在黄土高原相遇后最终形成降雨,雨水滋养这片疏松的黄土,从而使得万物生,文明兴!那黄土高原上孕育出农耕属性的文明就是必然的了。大家看看中国史前文化六大区系示意图,其中的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就诞生于黄土高原。

底图来自于《中华文明地图》

其实“黄”字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具有非常特殊的含义,像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中华文明的黄土高原,甚至是古代皇帝非常喜欢的“黄”色,为何“黄”字会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呢?我觉得这也和黄土高原有很大的关系,被西北风带来的黄土落在黄土高原上以后,不仅被东南季风带来的雨水孕育出了农耕文明,而且从青藏高原奔涌而来的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后,携带大量的泥土最终成就了华北平原。

无论是历史上秦国的崛起和东出,还是后来古代都城的东迁,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长期主导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因为自周朝的两京制开始,以长安和洛阳为轴线的黄土高原核心区,和以开封、北京为轴线的华北平原核心区,书写了太多的历史篇章!而在这些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是始终绕不开的问题。

古人都喜欢讲“天道轮回”,其实古代中原农耕与草原游牧的碰撞也能在这里找到关联关系。因为黄土高原北部、长城以外的区域可以说是欧亚草原带上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了,古人称其为大漠,这些大漠中的戈壁、沙漠区正是因为西北风的吹拂造成地表岩石风化,大量的有机黄土被吹到了中原农耕区形成了黄土高原,而留在那里的只有戈壁和沙漠。如果你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能够理解古代的游牧民族为什么长期窥视中原王朝的黄土高原了。

面对游牧民族长期的窥视,中原王朝做了很多有力的防御措施,我们以前讲到的河湟谷地、陇西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还是山西高原,都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的关键地理单元,为什么是这几大地理单元呢?因为黄土高原和游牧草原沟通的关键通道刚好在这几大地理板块上。

大家看看唐代从关中去往游牧草原的线路,东边的就是走山西高原,中间的就是经延州、夏州去往丰州,西边可以去往灵州、秦州、兰州。

底图来自于《中华文明地图》

到了明代以后线路就要更复杂一些了,但主要的大动脉还是四条。

底图来自于《中华文明地图》

这四条关键的通道从西往东依次是陇关道、萧关道、延州道、以及汾河谷道。陇关道从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翻越陇山后来到天水,到天水后可以经兰州、乌鞘岭去往河西走廊,也可以北上经陇西、定西后接上萧关道去往河套,然后进入草原带。萧关道是大家最熟悉的,从长安出发沿泾河河谷西北而上,抵达萧关后沿清水河谷北上既可以往西去往河西走廊,也可以向北去往河套平原。延州道可能稍微复杂一些,从长安出发经北洛河北上,经富县、延安,然后经延河北上接上大理河或者是芦河进入无定河干流,这样就可以去往鄂尔多斯高原了。

无定河边上现在还有一座统万城遗址,它是中国东晋时期匈奴大夏国的都城。“统万”的寓意是“一统天下,君临万邦”,你听听这个名字,当时的游牧势力是怀揣着雄心壮志的。

最后一条线路就是向东越过黄河,经汾河河谷一路北上,然后经忻定盆地、大同盆地,杀虎口去往前套平原。针对于这些通行的孔道,古代中原王朝中下过大功夫的当属明朝,除了明长城防线作为抵御游牧势力的屏障外,朱元璋还策划了十三塞王守边疆的防守格局,大家应该知道古代中国北方前线最重要的区域刚好对应了现在的四个省,也就是甘肃、陕西、山西与河北,它们是防御游牧的最前线,大家从十三塞王的分布图上也能看出一二(主要看北部的绿色方块,因为是朱元璋册封的十三塞王),我们前面讲到的四条黄土高原通向游牧草原的线路上,正是代王朱桂,晋王朱棡、安王朱楹、庆王朱栴、肃王朱楧所防守的区域。大家仔细看看明初十三塞王的分布图,你发现了什么?是不是燕王朱棣、晋王朱棡、秦王朱樉他们的防区位置明显处于第二道防线之上,这三位皇子有一个共性,都是嫡子!而顶在最前面的则是一众的庶子,所以你别看明朝有天子守国门的传统,朱元璋还是有私心的,一个是前线最危险,二个是如果庶子叛乱,处于农牧交界之地的塞王是很好被控制的,因为只要嫡子切断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为边塞补给的线路,那前线叛乱的塞王分分钟就要缴械投降,只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最终叛乱的是朱棣。当然历史上关于朱棣是不是嫡子有争议,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在这里聊了。

底图来自于《中华文明地图》

讲明朝十三塞王的分布图,其实是想告诉大家,黄土高原不仅孕育了华夏文明,成就了华北平原,同时它也因为连通了河湟谷地、陇西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以及山西高原等北方至关重要的地理板块,从而成为了农耕与游牧的四战之地,这都是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今天关于黄土高原我们就讲这么多了,如果您喜欢球局的视频别忘了点赞分享加关注,文章中用了很多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明地图》的底图,如果你想通过地图来了解中华文明,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参考书,里面很多知识都是你在其它地方看不到的,包括历史朝代的经济类型分布,人口分布,驿路分布,甚至是文人、诗人分布数据等等,如果你喜欢,不妨点击下方链接看看!

来源:星球科普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