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焰不灭,匠心永续。这抹穿越千年沧桑岁月而玄妙瑰丽的“天青色”,以神秘无比的窑火淬炼出了“让世界感知中国”的汝瓷传奇,也必将在新时代绵绵不绝的窑火与虔诚的探索中,在大国工匠——七十四岁的李廷怀大师的情怀中,绽放出更加璀璨而温润、质朴而亲民的光芒。——题记
青焰不灭,匠心永续。这抹穿越千年沧桑岁月而玄妙瑰丽的“天青色”,以神秘无比的窑火淬炼出了“让世界感知中国”的汝瓷传奇,也必将在新时代绵绵不绝的窑火与虔诚的探索中,在大国工匠——七十四岁的李廷怀大师的情怀中,绽放出更加璀璨而温润、质朴而亲民的光芒。
——题记
序章:窑火照古今,烧瓷先烧心
当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冰雪与圣火在鸟巢上空交织,一尊釉色如晴空初霁的“双奥泰平尊”静立于镁光灯下。那抹温润的天青色里,闪烁着北宋官窑的飞星流云之光,也辉映着现代科技的出神入化之妙,更书写着一位大国工匠大半个世纪的窑火人生。
每当李廷怀大师的指尖抚过尊身的冰裂纹,仿佛触碰到了八百年前窑工的体温。几十年来,他苦心钻研、孜孜以求而开悟,最擅长将传统汝窑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并用半个世纪的时间让古老的汝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张公巷汝瓷遗址的断瓷残片,到法国卢浮宫以及英国、韩国展厅中展出的他那美轮美奂的传世之作,当代汝瓷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里完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轮回。
至今,李廷怀从事汝瓷生产研究已有50年了。日月星辰,沧桑变幻,却挡不住他汲取中国唐宋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间艺术精髓,对汝窑的工艺过程、造型风格、装饰特点等他早已熟稔于心,并创造出了古代和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先后发表和出版了《汝窑新论》《汝瓷的造型·釉色及鉴赏》《历代汝窑瓷器概述》《浅谈汝官瓷的釉色》等12篇论文及专著。其理论专著《汝窑新论》填补了汝瓷没有理论专著的空白,还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奖。大师手工作品“豆绿釉 富贵团寿盘”,收录入2013年全日制小学美术教科书,开创了汝瓷作品走进小学教科书的先河。
为传承汝瓷技艺,李廷怀先后创办了廷怀汝瓷研究所、河南廷怀汝瓷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廷怀玉青白胎瓷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中汝廷怀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廷怀窑”品牌被亚洲星云品牌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评估价值为25.19亿元。“廷怀窑”现有24个窑炉、7条现代化生产线,其中60米隧道窑生产线一条;目前有员工300多人,在全国各地拥有实体和网络专卖店共128家,成为专业从事汝瓷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和汝瓷国礼创作生产的龙头企业。
作为“廷怀窑”创始人、玉青白胎瓷和活态瓷的发明人,李廷怀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等称号,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拥有数十项崇高荣誉。每次看到这些证书,他就想起刚进瓷厂时师傅说的“烧瓷先烧心”的话。有时抚摸着荣誉证书上的烫金字迹,他的眼神里就会流露出庄重的神情。他说:“这些荣誉呀,其实是赋予我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让汝瓷这千年瑰宝重放光彩的担子啊!”
在大师的眼中,荣誉头衔从不是个人炫耀的资本,如同窑火淬炼的瓷釉,层层叠叠,光芒闪烁,却又温润内敛,从不张扬,着实令人生敬。
1
第一章 浴火重生:从汝窑遗址到卵青釉的觉醒
2025年7月8日,一个雨后初晴的上午,我们从郑州赶到汝州廷怀窑的汝瓷展览大厅,见到了年逾七旬的汝瓷国家级大师李廷怀老先生。老先生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很足,大家都夸他不像年逾七旬的人,倒是像五六十岁的人。我们相谈甚欢,老先生很高兴,边倒水边打开他风趣幽默、极具故事性的话匣子……
老先生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汝瓷的文化、历史和地位。他说:“汝瓷是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一,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造皇家御用瓷器。著名画家李苦禅大师曾经说:‘天下博物馆,无汝瓷者难称尽善尽美也。’”
他还介绍说,汝瓷造型古朴大方,胎质细腻,工艺考究,其釉色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其质地细润,釉厚而声如磐,明亮却不刺目,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李廷怀大师告诉我们,在他年少的时候,就知道古汝州一带盛产瓷器。他说:“在我老家村子北边有个神德宫庙,太阳落山的时候,房顶上的五脊六兽就会变化出五颜六色,其实那就是汝瓷。当时我就想,我啥时候也能造出这么好看的瓷器!从此,心中便萌生了一个学做汝瓷,当一名汝瓷师傅的美梦,梦想将来也能做出精美的汝瓷。”
尽管那时候生活艰难,但慢慢长大的李廷怀始终不改初心。1976年,24岁的李廷怀迎来了人生的转折——获得了进入临汝县(今汝州市)地方国营汝瓷二厂工作的宝贵机会,从此踏上了汝瓷制作的职业生涯。一次偶然,他在厂里获得了一本《陶瓷硅酸盐理论配方》,便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从中汲取陶瓷制作的基础知识,这本书仿佛为他打开了通往梦想之路的大门。
“这本书我读了无数遍,很多内容至今牢记于心。正是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烧窑时的排湿、升温以及各种还原技巧。”他回忆说,“在这里,我还认识了厂里的制瓷老傅郭遂,虽然没拜师,但我有幸看到了他的制瓷秘方,算是 ‘偷师学艺’了吧。”李廷怀大师说着情不自禁笑了。
深秋的风卷着煤烟掠过厂房,此时的李廷怀正蹲在废料堆里翻找碎瓷片,他冻得通红的手指紧紧捏着一块带着冰裂纹的残片,那是他从废品堆里扒出来的“宝贝”。“你看这釉色,像不像雨后的天空?”他举着瓷片凑到郭遂老师傅眼前,眼里的光比窑火还要亮。那时的李廷怀还不知道,这片偶然拾得的汝瓷残片,会成为他半个世纪追逐汝瓷梦的起点。
“靖康之变”的烽火里,汝瓷官窑技艺随南迁的皇室而湮没,只留下汝窑“雨过天青云破处”的传说沉睡在史书里。汝瓷的断代像一道横亘八百年的鸿沟,期间无数匠人试图跨越这道屏障,却都在窑火的热浪中折戟沉沙,令一代代后人无限惋惜。李廷怀曾在心里默默发誓,既然自己这一生冥冥之中与汝瓷有缘,那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找到早已失传的“天青色”汝瓷烧制技艺的奥秘。
20世纪90年代初,李廷怀已经开始汝瓷复原的研究。当时资金匮乏、设备简陋,他所谓的“研究室”其实只是乡下的一间破旧瓦房;他建起的窑炉,则是用砖块临时搭建的。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每到烧窑的日子,李廷怀都会整夜守在窑边,寸步不离。
有一次烧窑,正值寒冬腊月。他裹着件破旧的棉袄,蹲在窑口前,眼睛钉在跳动的火焰上,根本顾不得北风卷着雪片往他领口里钻。每隔半小时,冻得发僵的手就要哆哆嗦嗦添一次柴,指头触到冰冷的柴火时,就会冷得猛打激灵。
凌晨3点,他的徒弟裹着厚棉被从里屋出来换班,借着红红的窑光,看见师父的睫毛上挂着一层白霜,双手冻得血红血红的,嘴里还喃喃自语地数着窑温。
“师父,您去歇会儿吧,我来盯着。”徒弟劝他。他却摇摇头说:“这一窑的釉色很关键,我得亲自盯着,差一点火候就会前功尽弃了。”
第二天清晨,当窑门被撬开的瞬间,一抹雨过天青的釉色撞进眼帘。那层薄如蝉翼的开片,很有千年古汝瓷的神韵。李廷怀喜上眉头,揉了揉酸痛的腰,咧开冻得开裂的嘴唇笑了。
没有几个人知道,那些后来在博物馆里被灯光照耀着的皇家汝瓷复原件,每一寸釉色里都藏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寒夜,藏着一个赤心匠人的梦想、坚守与执着。李廷怀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复原失传的汝瓷……
2001年夏天,汝州张公巷的黄土层,引来了河南省考古队一次又一次的发掘。当专家们用毛刷轻轻拂过几片带着冰裂纹的瓷片,让这些北宋官窑的遗珍重见天日时,一心钻研求索汝瓷失传技艺的李廷怀,也开始对着显微镜里那片偶得的古瓷片釉面彻夜不眠。
这一年,鬓角染霜的他掌心已布满老茧,那是他二十五载与陶土、窑火厮磨而淬炼的印记。自24岁进入国营汝瓷二厂当学徒起,北宋汝窑那传之千年的“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秘境,就成了他魂牵梦萦的追寻与不舍。李廷怀感慨:“张公巷汝瓷遗址的发现,就像给我们汝瓷人递来了一把打开神秘之门的金钥匙。”
2004年,李廷怀建立了自己的瓷窑,创建了一家汝瓷研发公司。在自己的实验室里,他将遗址瓷片与自家珍藏的古瓷标本反复比对,笔记本上画满了釉层断面的示意图。
为了复现汝瓷卵青釉的温润质感,他带着团队驻扎在窑厂旁的小平房,把20多种矿石按不同比例调配,光是记录配比的表格就装满了3个铁皮柜。北宋卵青釉的复现十分艰难,这种釉色比天青釉更显温润、清透、轻盈,像初春湖面薄冰下流动的光,对温度的敏感度达到了苛刻的程度。烧制的关键时刻,窑炉里的温差哪怕只有5摄氏度,烧出来的成品就可能从“卵青”变成“灰青”。
最艰难的日子里,李廷怀干脆就住在窑炉旁边。凌晨3点的窑炉,温度计指针在1260摄氏度上下跳动,李廷怀一 直坚守在观察口,看焰心从橘红转成青白,那些密密麻麻的温度数据,像极了他起伏的心绪。有次连续烧废了12窑,年轻的技术员蹲在地上抹眼泪,他却捡起一块残片笑着说: “你看这裂纹多漂亮,失败里藏着成功的密码。”
第198次开窑的清晨,晨光穿过瓷窑的窗棂,在新出窑的汝瓷成品上投下淡淡的光晕。李廷怀戴着手套轻轻捧起一只莲花碗,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见釉面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乳光,冰裂纹路如古玉崩裂,却又透着内敛的光泽,恰似宋徽宗御笔描绘的“千峰翠色”。
“成了!终于成了!”李廷怀情不自禁。那时那刻,李廷怀声音发颤,无比激动。
当卵青釉汝瓷终于重现人间时,这位年过半百的匠人对着窑炉深深鞠躬,仿佛在向千年前的窑工致敬。此时,他思绪万千,他想:800年前的窑工,应该也曾对着这样的釉色激动万分吧……他突然想起,少年时在汝河边曾经捡到的古瓷片,那时只觉得冰凉温润,唯有此时此刻才深深懂得,这抹温润无比的卵青色里,竟藏着一个民族传之千年的审美密码啊!
2004年,这一年对李廷怀来说,是他汝瓷艺术生涯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苦心钻研、历经磨砺,终于独辟蹊径,成功仿制出了张公巷北宋官瓷——卵青釉汝瓷,使断代约一千年的卵青釉重现天日。从此,李廷怀的陶瓷烧制技艺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赢得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李廷怀说:“复原不是复刻,是与古人在对话。”他的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汝瓷烧制技艺,让断代千载的卵青釉汝瓷浴火重生。由此,李廷怀领悟了一个道理:传承不是重复过去,而是让历史的火种在绵延不绝的岁月里燃烧得更旺更亮,照见历史的昨天,也照亮历史的今天与未来。
2
第二章 守正创新:从玉青釉到七大釉色的绽放
当我们走进廷怀窑的展厅参观时,看到了那一排排在射灯下泛着温润光泽的汝瓷,止不住惊叹这里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天青如雨后晴空,月白似深夜凝霜,豆绿像初春柳叶……这七大釉色构成的绝美色谱,是李廷怀用此生心血和智慧绘就的画卷。
已经74岁的李廷怀大师,一旦站在他的汝瓷作品面前,就会兴趣盎然、神采奕奕。他为我们介绍着每一件精品汝瓷的特点,然后很自信地说道:“好的东西就是老祖宗的根,你只要有思想、有梦想,不断去悟,就一定能够守正创新。别人说汝瓷只有三色,我们廷怀窑的工匠有犟劲、肯苦心钻研,用汗水和智慧不断探索,今天已经成功让汝瓷长出了七彩的翅膀。”
当他轻抚一只豆绿釉盘时,我们看见釉面上的冰裂纹在光线下流转,像极了天青色湖面上映着灿灿阳光而荡漾的层层叠叠、魅丽无比的涟漪……
玉青釉白胎瓷的诞生,是一场与传统较劲的硬仗。 2010年的某个深夜,李廷怀盯着窑炉里的温度计,指针已经超过传统汝瓷的烧制温度。“再加把火!”他对窑工喊道,额头上的汗珠滴落在观察口的玻璃上,瞬间蒸发成白雾。传统汝瓷以含铁量高的黏土为胎,釉色深沉厚重,他却要做出“釉如凝脂,胎似白玉”的新瓷种。
高岭土的淘洗工序十分严苛,精选的矿土要在大缸里浸泡40天,每天需3次搅拌让杂质沉淀,让最后取出的瓷土,白净得像冬日的落雪一般。廷怀窑的老匠人至今都清楚地记得,为了练出薄如蝉翼的胎体,李廷怀让他们改用 “悬坯法”:手腕悬空发力,让旋转的泥团在指尖逐渐变薄。
有次练到后半夜,李廷怀突然拍手说“成了”!一位老窑工们比划着他当年的动作说:“他举着坯体对着灯,光都能透过来,我们这些老手艺人都惊呆了。”
釉料的配比更是精确到毫克。李廷怀带领团队尝试在传统配方里加入方解石和透辉石,光谱仪记录的釉色数据堆满了文件柜。有次为了观察1300摄氏度时釉料的流动状态,李廷怀戴着防护镜盯着窑口看了几十分钟,摘下眼镜时,眼里的血丝像极了瓷坯上的冰裂纹。“找到了!就是这个流动速度!”他兴奋地抓住技术员的胳膊,手套上还沾着窑灰。
2013年夏天,第一窑玉青釉白胎瓷终于开窑成功。当阳光穿过薄胎,在墙上投下淡淡的青影,釉面的光泽如同清晨的露珠滚落荷叶,团队里有人当场就哭了。这种瓷,胎体薄得能透过指纹,釉色却像上好的和田玉,既有传统汝瓷的温润,又多了几分现代审美的明快。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评审专家来考察时,用放大镜看了许久,感叹道:“这是把宋瓷的雅和现代的巧,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
这年7月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廷怀窑的这项发明专利证书寄到了窑厂。当玉青釉白胎瓷第一次在全国展会上亮相时,一位老收藏家捧着茶杯不肯撒手:“这釉色比和田玉还润,胎体薄得能透光,真是把汝瓷做出了新模样!你们的瓷器看着新,摸着却有古朴韵味,这才是真本事。”
“你看这双色釉。”李廷怀手指着一只天青与月白交织的花瓶说,“上半部分是宋代的天青,下半部分是现代的月白,就像历史在对话。”从仿古到创新的跨越里,藏着李廷怀对千年汝瓷文化独到的理解。
玉青釉白胎瓷的成功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李廷怀的团队乘势而上,陆续研发出豆绿、天青、月白等七大釉色, 2000多个品种的汝瓷摆满了展厅,从仿古的瓶罐到现代的茶具,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性格。如今,这一创新成果已发展出以“龙头杯”为主的系列产品,仅这一项在汝州和宝丰两地就提供了数百个就业岗位,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目前,廷怀窑已形成天青、月白、豆绿等七大釉色、19大系列、2370多个品种的产品矩阵,荣获国际国内奖项300多个,100余项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在荣誉墙上排成了长龙。
3
第三章 国礼汝瓷:从卢浮宫到冬奥舞台的文化之旅
2017年3月,在澳大利亚总理府,李廷怀亲手将天青釉 “仿古支钉烧天平洗”交给外宾。当对方指尖触到瓷面的瞬间,他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在国营瓷厂的日子——那时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汝瓷走出河南。没想到有一天,他能带着汝瓷走进外国总理的办公室。
廷怀窑的国礼墙是一部浓缩的文化外交史。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和谐瓶”,瓶颈回纹取自故宫地砖,瓶身弧线借鉴现代雕塑;2015年上合组织总理会议上,24只龙头杯被赠与各国来宾,龙嘴吐出的气泡里藏着“和而不同”的智慧;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双奥泰平尊”,天圆地方的造型里,冰裂纹路如冰雪消融,在灯光下泛着蓝光。
“‘双奥泰平尊’的设计先后改了37稿。’”廷怀窑的设计师说,“最早的设计方案里并没有冰裂纹。”李廷怀带着团队去看冬奥会场馆模型,他翻出《东京梦华录》里关于宋代礼仪的记载,说:“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奥运精神里有千年汝瓷的文化基因。”为了让冰裂纹均匀分布,他们用电脑模拟窑内温度场,又请老窑工凭手感调整窑火“软硬度”,3个月试烧了29窑。
当“双奥泰平尊”汝瓷出现在冬奥会颁奖仪式上时,法国卢浮宫的展厅里,李廷怀的《瑞鹤图盘》正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隔展柜相望。馆长特意在展签上注明:“这是来自中国汝窑的当代诠释”;“廷怀汝瓷已领先世界水平!”这是法国国家文化宣传部的评价,被醒目地刻在展厅的说明牌上;而在英国珍宝博物馆,李廷怀的玉青釉茶具与莎士比亚手稿也陈列在同一展区,东方温润深邃的玉青色汝瓷与西方文学大师的珍贵文稿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有次在巴黎举办的文化展上,一位法国陶艺家用生硬的中文说:“你们的瓷,有灵魂。”李廷怀听了,骤然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国营瓷厂烧窑的日子,那时师傅曾说:“烧瓷先烧心,心不诚,瓷就不活。”
最让李廷怀动容的是,2018年博鳌论坛期间,一位外国企业家捧着活态瓷水杯不肯放下,嘴里说着:“这杯子让水变甜了!”李廷怀望着论坛现场摆放的廷怀窑茶具,这些曾是皇室专属的珍品,如今正以人间烟火的姿态传递着东方的文化与智慧。李廷怀感慨道:“看来,汝瓷不能只做艺术品,更要走进生活啊!”
廷怀窑的汝瓷精品先后12次被作为国礼赠送,这背后是中国汝瓷传之千年的文化自信和底气。李廷怀常对年轻人说:“文化输出不是简单的送礼物,是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力。汝瓷能在宋代成为‘瓷中之冠’,靠的就是兼收并蓄的气度,今天我们更要把这种气度传承下去。”
每次看到外国友人捧着汝瓷的样子,李廷怀就想起北宋工匠劳作的身影。那次,他站在卢浮宫的展柜前,曾对着自己的汝瓷作品深深鞠躬,他是在感恩汝瓷先辈的创造与智慧。作为一代汝瓷大家,李廷怀心有所悟,800年前的汝瓷技艺能够失而复得,是中华先祖的灵光在护佑,令人陶醉的千年汝瓷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之美,今天正从中国自信地走向世界更广阔的天地,终将赢得全世界羡慕与赞叹的目光。
4
第四章 为民造瓷:从宫廷珍品到人间烟火
廷怀窑的实验室里,一瓶普通白酒和一只活态瓷酒瓶并排摆放。静置半小时后,李廷怀分别倒出两杯酒请大家品尝。“用活态瓷装得更绵柔!”品酒师的话让他笑出了皱纹,这个他用5年时间换来的成果,藏着他“为民造瓷”的初心。
故事始于2009年的一场健康讲座。当听到“全球80%的疾病与水质有关”时,李廷怀突然攥紧了手里的茶杯。 “汝瓷能不能不只是观赏品?能不能研制出有保健功能的活态瓷?”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这个看似简单的念头,开启了一场持续5年的攻坚战。
活态瓷的研发并非易事。团队要在传统釉料里加入麦饭石等天然矿物质,通过窑炉恰当的高温化学反应释放活性。1300多次的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终于在 2015年夏天的某个清晨,廷怀窑的第一只活态瓷水杯千呼万唤诞生了。李廷怀用活态瓷水杯在家里做实验,发现泡出的茶格外香醇,连常年失眠的老伴都打趣:“你这杯子比安眠药还管用。”从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传来的报告更令人振奋:用活态瓷贮存的酒,口感更绵柔醇厚;活化后的水,有害物质减少,溶氧量增加。
2022年5月27日,此项技艺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寄到窑厂那天,李廷怀带着活态瓷碎片去了山区小学。当他把用瓷片制成的净水滤芯装进学校的水箱,孩子们喝上甘甜的水时,他突然红了眼眶。“为民造瓷,造健康瓷”这句写在车间墙上的话,正在变成山区孩子水杯里的清甜和健康,变成养老院里老人们舒心的笑容。
在汝州市夏店镇关帝庙村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围着刚送来的活态瓷净水设备啧啧称奇。“这瓷片片真能把水变甜?”李廷怀拧开龙头接了杯水递过去,老人喝了一口眼睛亮了:“跟城里矿泉水一个味儿!”这正是李廷怀“非遗扶贫”行动的一部分,像这样的净水设备,正在河南的乡村推广,让农民们在家就能喝到甘甜又养生的水。
如今,活态瓷已发展出30多个品种:龙头杯的龙嘴能喷出活性气泡,酒具让普通白酒变香醇,装饰品释放的远红外线有益健康。更神奇的是活态瓷废品的妙用:打碎的瓷片磨成粉不仅能净化水质,还能改良农田让土壤松软。李廷怀算了笔账:“一年能处理3000吨污水,够一个小镇用半年。如果用于改良土壤,就能让这里的土地收获更好更多的粮食。”
厂门口“为民造瓷”那四个大字,是他和廷怀窑的追求。周边村镇的贫困户来学手艺,他管吃管住,月底还给零花钱;幼儿园要订汝瓷碗,他特意把碗沿磨得圆滚滚,怕扎着孩子;连酒厂都找过来,要定做能让酒变绵的汝瓷缸、汝瓷酒瓶。
如今廷怀窑的活态瓷,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书桌前,学生用汝瓷笔洗涮毛笔,墨汁在釉里散得慢悠悠;寿宴上,农村老太太用汝瓷碗盛寿面,面条搭在碗边不粘不坨;餐桌上,人们开始用活态瓷酒器盛酒喝酒……这些活态汝瓷,大大方方,登堂入室,又美又实用又保健,不管什么“官”与“民”,只在烟火气里活得精神。
“汝瓷不能只待在博物馆。”李廷怀站在廷怀窑的新厂区,1.8万平方米的车间里,7条生产线正忙碌运转,60米长的隧道窑吞吐着瓷坯,智能控制系统让温度误差不超过 2℃。“机械化不是为了替代手工,是让更多人用得起汝瓷。”他指着流水线上的龙头杯说,“廷怀窑的汝瓷,要让寻常百姓都能买得起。”
活态瓷的创新应用还在延伸,现在,廷怀窑已开始与白酒企业合作,批量生产活态瓷酒瓶,用瓷粉改良土壤种出了更好吃的蔬菜。“你看这西红柿,甜度比普通的高两个点。”李廷怀捧着刚摘下的果实,像展示珍品一样高兴,“汝瓷不仅有高雅的文化品位,而且能作为艺术品珍存欣赏,还要走入寻常百姓家,跟土地打交道,跟生活打交道,要有人间烟火味。”
2021年暴雨期间,李廷怀带着员工往灾区送物资。当看到救援队用活态瓷水杯喝水时,他突然明白:“最好的传承,是让汝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年,廷怀窑靠着生态瓷的畅销,效益连年向好,他也慷慨为抗震救灾、扶贫助学捐款捐物累计超过百万元。汝州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户上,至今还保留着他捐赠的20万元专款。
在联合国工发组织的论坛上,李廷怀展示的活态瓷检测数据让全场惊叹:活态瓷处理过的污水,能达到饮用水标准!他举起活态瓷龙头杯,杯口的龙纹是老匠人手工雕刻的,杯底的二维码能追溯生产全过程,他说:“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握手言和。中国的非遗,不仅要好看,还要有用;不仅要传承历史,还要助力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
“健康中国不是口号,是杯子里的好水,是碗里的香饭。”李廷怀站在廷怀窑活态瓷生产线前,看着流水线上流动的餐具,眼里的光像年轻时一样亮。他的心里满是感叹:这些曾是皇家贡品的汝瓷,正以亲民的姿态,走进万千寻常百姓家,完成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蜕变。
5
第五章 窑火丹心:千年汝瓷的大师情怀
李廷怀把几只刚出窑的汝瓷茶杯往茶桌上摆放时,茶杯的杯沿还留着工匠指纹的温度,杯身还挂着窑火未散尽的热气,杯底与木桌碰撞出清脆的响声。如今,这位守着玉青釉秘方的匠人,正要一步一步把千年汝瓷从御窑的神坛,请到寻常人家的茶桌饭桌上。
“家中钱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老话传了千百年,谁都知道北宋汝官窑金贵。陶瓷史书里写得明白,那是供皇帝把玩的物件,冰裂纹里藏着宫廷的讲究,天青色里裹着达官贵人的体面。可在李廷怀的工作室里,这些汝瓷杯正泡着粗茶,茶沫子在杯沿聚了又散,半点没有博物馆里的高贵之气。
李廷怀说:“小时候听我爷讲,王楼村有户人家,用汝瓷壶泡茶叶水,三天都不坏不变味。”这件事在他心里牢记了几十年。从少年时蹲在爷爷膝头听故事,到中年熬白了头复烧出玉青釉,李廷怀总想起那些老物件:仰韶彩陶的肚子里盛过小米粥,那象征帝王权威的商周青铜鼎,最早也不过就是盛肉用的器具,先人把日子过成了艺术,后人反倒把艺术弄成了高高在上的标本。”
2010年开春,实验室的检测报告摊放在桌上:汝瓷胎里的细孔能吸杂质,烧窑时起的化学反应能抑菌。他猛一拍桌子:“这东西也要回茶桌上去!”那时汝瓷行当正犯愁,几十家作坊都跟风烧北宋官窑的仿品,青灰色的瓷瓶堆在库房里落灰,订单大多是博物馆定制的,一年卖不出几件。 “咱到底给谁烧瓷?”李廷怀在行业会上振聋发聩的一问,满屋子人都哑了。
有人当面质问李廷怀说:“你把汝瓷这老祖宗的手艺,做成茶杯饭碗酒瓶,这还是高大上的汝瓷吗?”李廷怀回答,“既要做高大上有文化有收藏价值的汝瓷,也要做千家万户都能用得上的汝瓷,这就是我的观点,我的追求。”
李廷怀带着徒弟到处跑,看茶农怎么揉茶叶、泡茶叶,跟老中医讨教什么釉色不串药味,跟酒厂商谈如何把酒瓶做得更实用,然后在实验室里一遍遍试胎土,就为了让廷怀窑的汝瓷,能走进各行各业,走进城市农村。
三年后,第一批豆绿釉活态瓷茶杯出窑了。北京市环境质量检测中心的报告写得清楚:没铅没镉,远红外线能把水分子变细。更神的是老乡们试验过:用这瓷壶泡的茶,搁三天还清清爽爽。李廷怀揣着样品去郑州茶城,商户捏着杯子翻来覆去看:“这真是汝瓷?”他不答话,抓把雨前龙井泡进去,茶汤在豆绿釉里泛着琥珀光,清香得人直咂嘴。
他的车间里,拉坯师傅哼着豫剧小调,转盘转得飞快;施釉女工把孩子的照片贴在工具箱上,刷子蘸着釉料在瓷坯上走得匀匀实实。这些汝瓷不追“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孤高,杯口弧度正好贴合人的手掌,壶嘴歪着个舒服的角度,倒茶时不洒不溅。李廷怀说:“当年烧御窑的工匠,心里估计也盼着自家媳妇能用上这么好的瓷碗瓷壶呢。”
让汝瓷技艺代代传承,也是李廷怀的责任和愿望。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廷怀最怕的是手艺断在自己手里。他先后创办廷怀汝瓷研究所等4家机构,在窑厂设立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把实验室变成了课堂。“光有手艺不够,得懂科学。”他请材料学教授来讲课,让老匠人演示传统拉坯。
在大学的陶艺教室里,李廷怀大师手把手教授年轻的大学生学拉坯。老人粗糙的手掌包裹着年轻人的手,让旋转的泥团在指尖逐渐成形。他说:“感受泥的气息,就像跟古人对话。”
李廷怀还说;“大师要有胸怀情怀,国家给你个大师,给你个非遗传人,不是让你墨守成规搞个小作坊玩,既不传授年轻人技艺,又不创新汝瓷造福一方百姓,光各顾各挣钱,那不中。大师要接地气,要干正事儿,要收徒传艺,要桃李满天下。不然,老天爷不折你寿?老百姓会不说你?”
走进廷怀窑的生产车间,你会看到一幅奇妙的画面:左手边,老匠人坐在拉坯机前,手指在泥团上跳舞,拉出的线条流畅如行云;右手边,机械臂精准上釉,智能窑炉的屏幕上跳动着温度曲线。李廷怀告诉我们说:“手工的温度不能丢,科技的力量得用。传统不是守旧,创新不是忘本。”
这种理念孕育出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年轻学徒要先学《考工记》,再练揉泥;材料专业的研究生要先跟老匠人学拉坯,再搞配方研发。“有个博士起初嫌手工效率低,直到看见老师傅能把坯体拉到0.3毫米厚,才心服口服。”李廷怀笑着说,“现在他的论文里,一半是光谱图,一半是拉坯手记。”
他的“豆绿釉·富贵团寿盘”作品,已经走进了小学美术的课本。那天,李廷怀去学校给孩子们上陶艺课,当孩子们的小手捏出歪歪扭扭的瓷坯时,他很激动,仿佛看到了汝瓷的未来。他说:“这些孩子里,说不定就有下一个烧出天青釉的人。”
每每站在窑炉前,看炽热的火苗舔着瓷坯的画面,李廷怀就觉得千年的窑火从未灭过。如今的廷怀窑,生产线从茶器扩展到养生器材,曾嘲笑他的同行也悄悄改了路子。脱贫攻坚表彰会上,李廷怀捧着奖状,想起姥爷说的汝瓷碗,或许那正是先民“器以载道”的见证。
如今,在汝瓷传承的无数争议中,他的理念已经升华为“创新传承发展,健康文化生活”。他常对他的徒弟们说:“汝瓷要守正,更要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未来。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汝瓷才能跨越千年,代代不息。”
暮色里,廷怀窑的窑火在升腾,映照着匠人们的脸与胸膛。李廷怀站在窑口凝视,看火焰在窑炉里跳跃舞蹈。他知道,传承绝不是死守旧梦,而要让千年窑火照亮百姓的烟火日子。当汝瓷温润的釉色自然而然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时,千年汝瓷已然华丽转身,走出了破茧之路。而关于汝瓷雅俗贵贱的争议,其实早已在袅袅的炊烟中化作了清风白云。
6
第六章 岁月漫漫:青焰里闪烁着千年汝瓷的灵光
“一种文化如果不能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就只能被送进博物馆。”李廷怀很欣赏雅高创始人杜布吕的这句话,也用大半生的实践在证明一个道理:当汝瓷从宫廷走向民间,从展品变成日用品,从历史典籍里的记载化作触手可及的温度,这项千年技艺才算真正完成了传承与新生。
每一次,当他轻轻合上窑门,就会将期待与希望一同封存其中。窑火噼啪作响,似在应和着他内心的节奏。那是传承的韵律,是创新的节拍,而这一方瓷窑,每一次窑火的燃烧,不仅是瓷器诞生的摇篮,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和接力。在李廷怀大师的眼里和心里,每一件从窑火中诞生的瓷器,都是文明的使者,它们都带着800年前的窑温,在讲述着永不熄灭的匠心故事,也勾勒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水乳交融的隽美图景。
李廷怀大师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车轮要向前,社会要进步,谁也挡不住。汝瓷不仅要走出国门,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高雅的艺术品,还要顺应时代潮流,从殿堂走向民间,成为老百姓用得起的瓷。”
风裹挟着熟悉的瓷土气息扑面而来,轻轻拂过大师鬓角的白发,那些被窑火熏染的岁月痕迹,此刻都化作了他欣慰的笑纹。李廷怀知道,只要窑火不熄,那藏在冰裂纹里的千年密码,就永远会有新的解读者,而他毕生守护的汝瓷传奇,也将在传承与创新的接续中,奏响更动人的时代乐曲。如今,只要他不外出讲学或开会,他就会坚持每天来到窑厂,亲自检查窑温,抚摸坯体,为年轻的徒弟们传授心得经验,用心用情为每一件即将诞生的汝瓷注入灵魂。在他看来,只有将这份对技艺的敬畏与虔诚传递下去,汝瓷才能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永葆生机与活力。
无数次,当他望着窑火映照下年轻学徒专注的面庞和神情,就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深知,传承之路没有终点,唯有将对汝瓷的热爱与坚守,化作照亮后来者的星光,才能让这传之千年的汝窑青焰,从窑炉蔓延至更远的地方,永不熄灭地燃烧在华夏大地上。
李廷怀更明白,汝瓷早已突破器物的边界,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语言。那些在异国他乡引发惊叹的创新之作,恰似一颗颗文化的种子,在人类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而这些文化种子的破土生长,离不开一代代匠人的默默耕耘。
李廷怀时常对年轻的工匠们说:“咱们手里握着的,不只是泥巴和釉料,不只是汝瓷的传承创新,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接力棒。”
青焰不灭,匠心永续。这抹穿越千年沧桑岁月而玄妙瑰丽的“天青色”,以神秘无比的窑火淬炼出了“让世界感知中国”的汝瓷传奇,也必将在新时代绵绵不绝的窑火与虔诚的探索里,在大国工匠——七十四岁的李廷怀大师博大的情怀里,绽放出更加璀璨而温润、质朴而亲民的光芒……
作者简介:
郑旺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直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作家。出版有长篇文学作品《庄严的承诺》《光明的道路》《小村大道》《辛亥女杰刘青霞》《震撼日本列岛的中国英雄》等十余部,中短篇文学作品曾多次被《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人民日报》等报刊刊发,曾荣获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奖、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家奖等各类文学奖数十项。
责任编辑 董海燕
本文载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25年第7期
审核:韩经玮
终审:孟玉玲
来源:鹿鸣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