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期间,北京实战部署五种激光炮,结果都是淘汰的款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18:17 1

摘要:阅兵当天,北京上空安静得出奇,很多人只顾着看队列、看装备,却没注意到背后那层隐形的防护网。你可能想不到,那些负责“看不见的安全”的,是一批被解放军退居二线的激光炮。

阅兵当天,北京上空安静得出奇,很多人只顾着看队列、看装备,却没注意到背后那层隐形的防护网。你可能想不到,那些负责“看不见的安全”的,是一批被解放军退居二线的激光炮

阅兵盛典圆满谢幕,中航工业挥毫撰文,披露成果。文中显示,其自主研制的五型激光安防装备,于九三期间成功拦截无人机,表现出色,尽显深厚科技底蕴与卓越实力。这事儿一传出来,网上立刻炸开锅:难道我们日常理解里的“科幻武器”,真就摆在北京大街小巷里上岗了?

被称作“安防设备”的激光炮

博文里提到的光箭-11E、光箭-21A,其实都不是第一次露脸。早在2024年珠海航展,它们就已经和观众打过招呼了。只不过,当时人们把它们当作展品,谁都没想到会在阅兵安保里直接拿出来用。

有意思的是,官方口径里一直强调“安防设备”。可要知道,展板上写得明明白白——这是车载激光反无人机系统。换句话说,它们就是名副其实的“激光炮”。只是在这类重大活动中,媒体更愿意用“安防”来描述,显得更低调、更贴合任务性质。

有个细节耐人寻味:此次执行任务的装备,是以中航工业之名,而非由解放军直接挂名。这背后似藏深意,引人思索其背后的考量与安排。要知道,真正的现役型号,早以堂堂之姿于阅兵盛典中亮相,在万众瞩目之下展露雄姿,尽显国之重器风采。那剩下的这一批,大概率就是已经被部队“下放”,转而去搞城市安防和外贸出口的“退役老将”。

想一想,这逻辑也挺合理的。军队用更新的型号打仗,老款设备退到二线,转身做安保——既不浪费,又能积累实战经验,还能拿来出口挣钱,何乐而不为呢?

五型装备,各有分工

咱们拆开来看:

光箭-11E:装在猛士装甲车底盘上,灵活机动,但功率小,更多是用来干扰、烧毁光电设备,对付无人机的眼睛和导航。要说直接烧穿机身?还真不够劲。光箭-21A: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光炮”。功率能达到50千瓦以上,在几公里外就能把无人机烧成废铁。代价是——体积大,只能放在卡车拉的方舱里。光箭-24:个头小,带有光电搜索和激光器的小炮塔,更像无人化“哨兵”。它主要弥补大系统的空档。天盾-A:单兵可分解携行的模块化系统,既能电子干扰,也能激光击毁。对付俄乌战场上常见的FPV无人机,直接让对手“失联坠毁”。第五款没具体公开型号,但从体系上看,应该也是填补盲区的补充力量。

这么一组合,几乎就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小型防空网。

多线并进的研发思路

这背后,其实透露了中国在激光武器上的一个思路:不是只押宝某一条技术路线,而是多线同时推进。就像做科研时,宁可多试几条路,最后挑出最优解。

相较之下,美国于激光武器研究领域起步领先。但在可实战部署的型号数量方面,与中国相比相形见绌。中国在该领域成果斐然,展现出更为可观的发展态势。北京能在一次阅兵安保里,就用上三四家单位、十多种激光设备,这是个很直观的信号:咱们已经从“有没有”跨到“哪个好用”的阶段。

背后的现实意味

为什么这事值得说道?因为这次阅兵安保,其实就是一场大型考试。在最敏感的时刻、最繁华的城区、面对最严苛的要求,把这些设备推到一线去用,不仅是对技术的验证,也是对研发路线的一次集体体检。

更深层次地看,它反映出中国武器研发的转型:从过去追赶别人,到现在同时试验多种方案,再到逐步筛选优化。就像一个工厂流水线,能把产品摆到市场上跑一跑,看用户体验,再决定批量生产哪个型号。

说实话,看到“退役”的激光炮还能上阵,多少让我想起社会上的一个常见场景:很多老旧设备被下放到二线,结果反而在另一个岗位上焕发第二春。就像很多人调侃的那样,“退役不等于报废”,只要找对位置,照样能发挥作用。

这种安排不仅节省资源,也说明我们在高科技武器研发上底气更足了——不怕你拿去看,不怕你上场用,反正新型号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

九三阅兵不是只展示队列和装备,更是一次检验“隐形战力”的大舞台。那些看不见的激光网,就是最好的证明。与其将它们视作被淘汰的型号,不如把这看作是中国激光武器踏入“多线开花”崭新时代的标志。这一转变,彰显着我国在该领域的蓬勃发展与重大突破。

未来值得期待的,不是“有没有”,而是“能不能更快、更强、更实用”。

参考资料: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官方账号博文》,2025年9月11日发布

《2024年珠海航展激光武器展板资料》

《美国国防部关于激光武器的研发报告》,RAND, 2023

来源:室内设计谈单技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