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8年寒冬的柏林街头,一位63岁的老人颤抖着签收了一张国际汇款单。当他的目光落在汇款单角落那行娟秀的中文字迹时,浑浊的泪水瞬间决堤——这笔救命的巨款,竟来自万里之外那个他魂牵梦萦的东方古都。
1948年寒冬的柏林街头,一位63岁的老人颤抖着签收了一张国际汇款单。当他的目光落在汇款单角落那行娟秀的中文字迹时,浑浊的泪水瞬间决堤——这笔救命的巨款,竟来自万里之外那个他魂牵梦萦的东方古都。
这位名叫约翰·拉贝的老人,此刻正蜗居在柏林最破败的公寓里。刺骨的寒风从墙缝钻进屋内,妻子玛莎躺在里屋床上不住咳嗽,孩子们蜷缩在角落分食最后一块硬如石头的土豆。这个曾经拯救过25万条生命的英雄,如今连自己的家都快要守护不住。
“南京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救命之恩......”拉贝用颤抖的手指抚过这行汉字,泪水模糊了视线。他仿佛又回到了1937年的南京城,耳边响起飞机的轰鸣声和百姓的哭喊声。那时他本是西门子公司驻华代表,完全可以在战火燃起前安全撤离,但那个躲在身后瑟瑟发抖的女学生,改变了一切。
“这里是德国公司!我们是德国人!”拉贝至今仍记得自己当时是怎样鼓起勇气,对着凶神恶煞的日本兵发出这声怒吼。纳粹党徽在胸前闪烁,这个他曾经厌恶的身份,此刻却成了保护无辜百姓的护身符。
与马吉牧师、威尔逊医生紧急商议后,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在金陵大学周边划定。他们在屋顶铺开巨大的纳粹旗,四周挂满红十字旗,每天都要双手合十祈祷这些标志能够震慑侵略者。当南京城沦陷的那一刻,拉贝毅然打开安全区大门,看着潮水般涌来的难民,他咬紧牙关:“能救一个是一个!”
最惊险的那天,他亲眼目睹一个年轻女子被日军拖进小巷。拉贝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指着屋顶的纳粹旗厉声警告:“这里是安全区!敢动他们,我就通知柏林!”日军军官认出了他胸前的纳粹徽章,骂骂咧咧地带人离开。拉贝后怕地擦拭额头的冷汗,这才发现自己后背早已湿透。
安全区最终容纳了25万难民,是原计划的五倍。粮食药品很快告罄,拉贝每天都要扛着红十字旗与日军周旋。妻子玛莎默默支持着丈夫,甚至提议将所剩无几的粮食熬成粥先分给孩子们。这些点点滴滴,都被拉贝详细记录在800多页的日记里,还附上了偷偷拍摄的照片。
1938年2月,迫于公司压力,拉贝不得不离开南京。送行的人群挤满了街道,老人们跪地叩首,妇女们塞来热乎乎的鸡蛋,学生们送上手织的粗线手套。拉贝在船舷边泣不成声,他从未想过这一别就是十年。
回到德国后,拉贝的噩梦才真正开始。因为纳粹身份,他在战后遭到逮捕审讯。虽经友人作证最终无罪释放,却被禁止工作。一家人被迫搬进破旧公寓,变卖家当维生。最艰难时,全家人每天只能分食半个土豆。曾经拯救过25万人的英难,如今却连妻儿的温饱都无法保障。
1948年夏天,走投无路的拉贝给老友马吉寄去一封信。这封写在废纸上的求救信,几经周转送到了南京报社。当报社刊登出拉贝困境的消息后,震撼的一幕发生了: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掏出一生积蓄,曾被拉贝救下的孕妇卖掉了家中最后一袋粮食,金陵大学的教授、医院的医生、普通市民……捐款队伍在报社门前排成长龙。
“拉贝先生救过我们的命,现在该我们帮他了!”这句话在南京城口口相传。短短数日,捐款数额就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当这笔带着南京人民体温的汇款跨越重洋送到拉贝手中时,一同抵达的还有一封按着500多个红手印的联名信。
拉贝的孩子们重新回到了课堂,妻子玛莎得到了及时医治。度过难关的一家人开始帮助其他在柏林生活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每次送粮食时都会说:“这是南京人民给的。”1950年拉贝临终前,将汇款单和联名信郑重交给儿子:“中德的这段情谊,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如今在南京拉贝纪念馆,放大展示的汇款单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你护我们一时,我们记你一世。”这跨越山海的感恩之情,胜过千言万语。人性之光从来不会因战争而熄灭,善良与感恩才是人类最永恒的主题。
来源:爱玩游戏的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