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32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正常体温是37℃,高了是发烧,低了是寒战。可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去医院体检,体温常常是36.4℃、36.1℃,甚至有些人只有35.8℃,而医生却说“没问题”?
难道我们的身体真的“变冷”了?37℃真的不再是标准答案了吗?
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覆盖近70万组体温数据的大型研究就发现:现代人体温的平均值已经从19世纪的37℃下降到36.6℃左右。
而国内也有类似趋势。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多个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平均体温在近几十年中也有小幅下降,普遍在36.2℃~36.5℃之间波动。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群体性转变。
别急着担心,体温下降并不等于身体虚弱,相反,它可能是我们“进化”的结果。
过去,人类生活环境恶劣,感染频繁,体温需要保持在较高水平来对抗外界病原体。而现在,医疗水平、营养条件和生活环境大幅改善,身体炎症水平整体下降,也就不再需要那么高的体温来“对抗世界”。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就指出:体温下降可能反映了身体慢性炎症水平的整体降低,是健康改善的一个表现。
虽然平均体温下降是群体现象,但个体体温偏低,也可能预示着某些健康隐患。
比如:
甲状腺功能减退:体温总是低于35.5℃,常伴有怕冷、乏力、体重增加,要警惕甲减。
慢性感染或免疫力下降:长期体温偏低的人,可能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免疫系统反应迟钝。
营养不良或代谢异常:尤其是老年人,体温偏低可能是基础代谢率下降的表现。
也就是说,体温降低不是“好”或“坏”的绝对代名词,关键看是否有其他症状一起出现。
37℃这个数字,最早来自于德国医生卡尔·冯·温德利希在1868年的研究。他通过腋下测温,得出“健康人平均体温是37℃”。
问题是——当时的温度计不够精准,测量方式也不够科学。而且当时人们普遍存在感染和慢性炎症,平均体温本就偏高。
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大不一样。如果还拿150年前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的身体,未免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医学界已经不再以“37℃”一刀切。正常体温范围被认为是:36.1℃~37.2℃之间,波动0.5℃都属于正常。
而且,一个人一天中的体温也会有变化:
清晨最低,下午最高;
女性在生理周期中,排卵期体温会升高0.3℃~0.5℃;
情绪激动、运动后、饮食后,体温也会暂时上升。
所以,关键不是你是多少度,而是你“平时是多少”,有没有突然变化。
体温不仅是一个数字,它是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共同调控的结果。
比如:
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体温恒定;
甲状腺激素调节代谢率,影响产热;
免疫系统通过炎症反应升高体温来抗击病原体;
脂肪组织通过棕色脂肪细胞调节产热能力。
所以,如果你的体温突然偏离正常,要综合看待,不能只盯着体温计的数据。
如果体温常年低于35.5℃,而且伴随以下症状,就要警惕了:经常感到寒冷、手脚冰凉;容易疲劳、反应迟钝;消化功能减弱、代谢变慢;女性月经紊乱或受孕困难。
这些可能是代谢综合征、内分泌紊乱、甚至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信号。
长期低体温不是病,但可能是病的“前奏”。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后(不进食、不运动)测腋下体温,连续记录3~5天,取平均值。
如果长期低于36℃,而且有上述症状,就应该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重点查明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营养不良或慢性炎症等问题。
如果确认不是疾病因素导致的体温偏低,可以从生活方式着手调节:
适度运动:规律运动可提高代谢率,增强产热能力,尤其是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
饮食均衡:多摄入含优质蛋白质、铁、锌、维生素B群的食物,提升基础代谢;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稳定生物节律;
避免久坐:久坐易使循环变慢,导致四肢冰凉,可定时起身活动。
关键在于让身体“动起来、热起来”,不是靠穿更多衣服取暖,而是从内部提升产热能力。
我们不需要纠结自己是不是“达标的37℃”,而要关注的是:体温是否长期偏离自己的正常值,是否伴随其他异常症状。
现代医学越来越倾向于个体化指标,而不是一刀切标准。你的体温,只要持续稳定、无不适,就是最健康的体温。
别再拿37℃吓唬自己了,它可能早就“过时”了。
参考文献
[1] Protsiv M, Ley C, Lankester J, Hastie T, Parsonnet J. 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Life. 2020;9:e49555. [中文版解读见:生命时报,2020年1月16日,标题《人类体温真的在变低》]
[2] 国家健康委:关于《健康体检标准手册》的通告(2022年修订版)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成年人健康体温普查报告. 2023年发布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