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下旬开始,随着科技股调整,创新药呈现了多次异动,有接替主线热点的动作,之前给大家分析过,能够接替科技的,唯有医药板块。因为,创新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一个基本面不断向好而股价持续下降的行业;一个二级市场估值远远低于一级市场并购价格群体;一个业绩爆
3月下旬开始,随着科技股调整,创新药呈现了多次异动,有接替主线热点的动作,之前给大家分析过,能够接替科技的,唯有医药板块。因为,创新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一个基本面不断向好而股价持续下降的行业;一个二级市场估值远远低于一级市场并购价格群体;一个业绩爆发前夜股价依然萎靡不振的板块。但这并不意味着操作将是一帆风顺的,也必然有我们需要注意的因素,无论是博弈方向,策略等诸多因素。
医药行业暖风频吹,由集采改变带来的热议
近期消息面有暖风。继2025年两会《工作报告》中提到优化药品和耗材集采政策,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之后,3月26日《进一步优化全国药品集采政策方案(征求意见稿)》集中了集采药品范的围,限定在已过专利期的药品,为创新药和首仿药留出了发展空间。同时,意味着“唯低价”集采政策转变的重要拐点,无底线低价时代过去,重质量时代来临。
近期多项会议提及对创新药的重视,创新药的国内复苏和海外景气度高驱动CXO上游值得关注,供需格局改善、产能出清进行中,CXO行业景气度有望逐步迎来恢复。而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没有进NDAA,即使是下次再立法,也要到2026年了,所以,以药明为首的CXO企业长舒一口气。国产药创新和出海都需要过程,现在正处在初级阶段,最起码舍得砸钱了,国际化目前主要是以授权模式。大小药厂都行动起来了,未来会有一个群体活跃的情况。这一次,医药可以松一口气了。
2024年中国医疗费用一年大约10万亿元人民币。美国2023年医疗保健支出的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额(GDP)的17.6%,大约是4.87万亿美元,2024年应该超过5万亿美元,大约是36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中国的14-15倍。老百姓要自费少疗效好的医疗服务和药品,药企需要相对合理利润,国家需要医保基金的持续经营下去,这三方其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借鉴美国方面,2024年美国员工为全家支付的健保费用平均达6296美元,而雇主的负担则高达1万9276美元。美国人保险之外的自付额也在不断上升,平均每人需支付1787美元的医疗费用,自付额较10年前增加了47%。如图,这是美国家庭医疗保险年平均支出,大约是4000美元一年。大家可以清楚看到,奥巴马推出《平价医疗法案》后,保险支出涨速加快了。《平价医疗法案》要求保险公司必须覆盖有既往病史的个人,且不得收取更高保费。这一规定确保了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但也提高了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它只能提高所有人的保险费,把成本转嫁给所有人。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累计节省医保基金4400亿元左右,其中用于谈判药的超3600亿元,也就是说“老药”集采省下来的钱80%用于创新药,集采充分发挥了减负担、腾空间、促改革的动能转换作用,符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这里面省的不是药企利润是流通成本(药品回扣佣金)。其实是剥夺了原本一大块医生服务的利益。如果挂号费能体现医生诊疗服务价值,再补上医疗投入医生也没必要创收。医生是靠技术来营生的,而不是卖药。
一味追求最低价集采中签是不是欠妥?工程只在乎最低价中标,结果就必然是偷工减料。医药也是如此,只重视最低价,那就必然有效力不足,最低价意味最低生产标准。无论如何标准化,商品之间总是存在差异,尤其是制作工艺极端复杂的药品,所谓技术手段上的“一致性评价”,怎么可能保证质量统一呢?药品集采有两个问题:一方面负责药品采购的人员,并不是真正的消费者,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有些原研药,有效力好的买不到。另一方面,采取了一次性博弈的方式,导致药企为了生存下来采取逐底行为,最终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博弈结局。——因此,市场有一个拨乱反正的走势(如上图,至少机构持仓有再平衡和回补需求),这才是医药股的关键,不过博弈修复利润,在选股、博弈策略,细节把握中,还有很多门道,接下来我们重点梳理。
来源: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