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清军北洋军干到解放军,77岁授衔不愿剃须,主席:给他个特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7 08:58 3

摘要:他不仅仅是此次授衔仪式年纪最大的将领,更重要的是这名老爷子之所以可以不剃须,竟是毛主席特批的。

1955年北京正在举行盛大的授衔仪式,只见一个个精神矍铄的将领们昂首挺胸迈着正步走上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队伍中居然出现了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老头。

他不仅仅是此次授衔仪式年纪最大的将领,更重要的是这名老爷子之所以可以不剃须,竟是毛主席特批的。

除此之外,这名老爷子曾经还是清军,60岁高龄才加入的八路军。这名老爷子是谁,在他身上发生了怎样神奇的故事,为何会得到主席如此特殊对待?

清政府腐败,屡次参军失败

1955年,中国迎来了盛大的授衔仪式,正当所有人为了授衔仪式整理遗容的时候,一名老英雄却拒绝剃须,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工作人员不敢做主,只能将这件事上报给主席,主席听闻以后确实哈哈大笑,让工作人员听老爷子的安排就是。

这就出现了一众授衔将领中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老爷爷,之所以能让主席如此关照,这源于老爷子过往的精力和对我党的贡献。

这位老爷子名叫蒋维平,授衔仪式时他是年纪最大的一个将领。

1878年,蒋维平生在河北房山一户贫农家庭,那时候家庭困苦,加上清政府的苛政,蒋家人连吃饱都是个问题。

年岁渐长的蒋维平无法拥有学习的机会,只能跟着家人到田里干活。

好在蒋家父母深知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攒够了钱银的第一件事就是送蒋维平到私塾上课。

这个上学的机会得来不易,蒋维平非常的珍惜,更令人称奇的是蒋维平学习的天赋异于常人,老师在课堂上说的东西都能完全记住。

正当全家人满怀希望的等着他考中功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私塾烧的精光。偏偏家中无法拿出多余的积蓄给他再报一个私塾,生生斩断了他的成才之路。

无奈之下,家中给他另外寻找了一条谋生之路,就是送他到县城的一家染坊,给染坊做学徒。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数年,想要报效祖国的心并没有因此熄灭,反而是随着清政府愈加腐败而浓烈。

1897年清政府大量征兵,蒋维平决定弃笔从戎,换一个赛道来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抱负。

当时蒋维平参加的是李鸿章带领的那支军队,到了部队后因为有识字的基础,很快就受到了上级的重视,负责信息传递的工作,这也让蒋维平有了军事相关的学习机会。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让蒋维平无法接受。

碰巧这时候袁世凯成立了一支新的部队,蒋维平被选中,故而离开了李鸿章的军队,成为北洋军的一员。

清政府被推翻以后,身为北洋军的蒋维平本以为会迎来新中国新面貌,没想到袁世凯本质推崇的还是封建统治,甚至妄图恢复帝制。

袁世凯将军权分完以后,蒋维平再次看到了政府腐败给人民带来的只有苦难,加上军队里一些官僚主义做派让蒋维平很是厌烦。

偏偏蒋维平这人气性大,发生了一些摩擦也不惯着对方,常常被对方穿小鞋,这让蒋维平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部队。

因缘际会的情况下,蒋维平又来到了段瑞琪的军队。

头脑灵活的蒋维平在战场上屡次立下战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也让蒋维平快速升为副团长。

可惜这种日子没有维持多久,段瑞琪的部队很快就遭到了解散,很多人知道蒋维平是个难管的大头兵,其他部队都不愿意接收他。

无奈之下,蒋维平只能带着遣散费回到老家种田,回乡种田学习医术,60岁高龄加入共产党

到了老家,种田并不能满足蒋维平的抱负,但是他已经没有军队可以去,碰巧这时候找到了几本医书。

这也给蒋维平另一条报国之路,就是学医救治病人,这也是一种贡献。

有了文化基础的蒋维平很快就学会了书上的知识,恰好村里有个老中医,蒋维平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就去找老中医请教。

掌握了初级的医学知识,又通过对村民的诊疗,蒋维平的医术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蒋维平内心有股正气和大爱,面对贫苦的村民来求医,蒋维平将费用算的很低,如果是家庭相对富裕的,他就会酌情的提高一点诊费。

这样既能保证自己的生活没有问题,还可以多帮助一些病人,久而久之蒋维平在老家的口碑越来越好,医术也越来越精湛。

正当行医救人的时候,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中。

偏巧这时候国民党第29军在附近征兵,蒋维平再次看到参军的希望,于是带着义子再次加入到国民党第29军。

但此时的蒋维平已经59岁,领导看他这样不敢让他上前线,只能安排他在后勤,负责养马的工作。

只要能报效国家,对蒋维平来说做什么都可以。没想到好景不长,第29师被解散,蒋维平带着义子只能再次回到家乡。

看着脚下的土地,看着贫困的村民,蒋维平不知道新中国什么时候可以来到,无法从军的无力感席卷了他的全身。

1938年年初,转机悄然来到,一条八路军将经过村庄的消息传到了蒋维平的耳中。

早就听闻共产党八路军大名的蒋维平觉得参军的机会再次砸到自己头上,于是再次拉着义子,提前写好入党申请,背起药箱投奔八路军。

这支军队就是王震带领的359旅,面对白发苍苍的蒋维平非常的惊讶,为了蒋维平的安全就拒绝了他的要求,同时答应可以留下他的义子。

这下蒋维平不干了,软磨硬泡的说自己是学医的,军中肯定也需要军医。

王震大惊,打听了一番后,这才得知蒋维平竟有神医的称号,于是就将蒋维平请进军中,担任军医一职。

自从蒋维平参军以后,大家对于6旬老人参军的他感到非常的佩服,没想到后来蒋维平在军中的表现让大家更是刮目相看。

蒋维平到了军中,得知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尤其是药物,很多疾病都是因为没有充足的药物而导致恶化。

为了解决这个情况,蒋维平常常背着一个篓子,上山去寻找各种可以用的药材。

经过一番采摘,却发现很多药方的药物无法凑齐,这让蒋维平感到非常的为难,但他并没有被这个困难打倒。

既然原来的药方无法使用,那就研究出新的药方,这样就可以就地取材。

于是在蒋维平亲自试药的情况下,一张张药方应运而生,就连当时最为难治疗的疟疾,都被蒋维平制出的药方给治好了。

在蒋维平的指导下,士兵们更是做好了各项预防疾病的工作,大大降低了患病的机率。

就连何长工的顽疾,在蒋维平的身手下也被治好了,这让何长工大喜,将蒋维平的功绩上报到了毛主席那。

主席看到蒋维平的时候,对他更是赞不绝口,表示这是军中最珍贵的财富。

解放战争爆发,70岁高龄仍申请上前线

蒋维平在医疗上的贡献,对八路军来说是挽救了一条条抗战的生命,看着一个个比自己儿子、孙子还小的士兵,蒋维平更是照顾有加。

这也让这些在外行军的士兵们享受到了如父亲般的温暖和关爱。

1942年,军中物资愈发紧张,很多时候战士们都没办法吃饱穿暖,经过组织领导决定,后方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因为蒋维平对药材熟悉,就安排他到南泥湾根据地开荒种药材、种粮食,这样就能够确保军队自给自足。

毕竟多一颗粮食,战士可以多吃一顿,多一株药材,战士可以多活一个。蒋维平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医生,更是有着丰富种地经验的老农。

对荒山考察完毕后,根据不同的土壤,蒋维平规划出了不同的种植项目。山底的土地适合耕种粮食,山中的土地适合耕种药材,部分土地适合耕种果树。

一年不到的时间,原来荒凉的南泥湾在蒋维平的带领下,变成了绿色的海洋,结出了沉甸甸的粮食,大片药材随风摇曳。

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蒋维平再次回到前线,为士兵们的健康再次担负起了职责。

本以为抗战结束中国就可以恢复如前,不料蒋介石不顾和平协议,单方面挑起了战争,这让蒋维平内心无比愤恨。

跟着共产党打战这么多年,了解共产党追寻的革命才是新中国最需要的。

67岁的蒋维平再次申请上前线,并且还写了一封以自己为代表的挑战书,希望大家都能够拿起武器,将这些破坏和平的分子打败。

这封挑战书刊登后,燃起了无数人民的战斗火苗,纷纷加入到解放军中。最终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

蒋维平看到人山人海的天安门广场,心中涌起了无限的骄傲与自豪。此后,蒋维平并没有选择退休,反而是利用自己熟知的医疗知识,在医疗行业继续发光发热。

1955年蒋维平接到通知可以参与授勋,这让他感到无比惊愕,也更加肯定自己当初加入共产党的决定是正确的。

授衔后,蒋维平再次见到了毛主席,令他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居然还记得他,和他打招呼也向晚辈一般尊重他,这让他更加钦佩毛主席的胸襟。

毛主席一再嘱咐他要保重身体,因为他是我们新中国的财富,养好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蒋维平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会为党和人民保重身体,将自己的所学交给更多的孩子们,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结语

蒋维平的一生志在报效国家,参军多次的他从没有熄灭那颗爱国的心。

正是这份坚定的意志,让他在60岁的高龄仍旧选择加入共产党,甚至到死亡的前一刻,仍旧为党和人民服务。这种精神值得大家铭记心中。

来源:急速篮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