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广场的献血车上,这段带着笑意的对话,悄悄藏着惠州三院人的大爱底色。当天,医院组织的集体献血活动中,147名职工挽起衣袖,46300毫升热血被装进血袋——这些红色的“生命礼物”,即将为这座城市的临床患者带去希望。
“太高兴了!第四年做献血前检查,这次终于符合条件,能献血了!”
“这可真是‘锲而不舍求献血’,单这份心意就够让人敬佩的,必须为你点赞!”
2025年9月10日,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广场的献血车上,这段带着笑意的对话,悄悄藏着惠州三院人的大爱底色。当天,医院组织的集体献血活动中,147名职工挽起衣袖,46300毫升热血被装进血袋——这些红色的“生命礼物”,即将为这座城市的临床患者带去希望。
“公立医院,要勇担社会责任,把公益属性落到实处!”“爱院如家,视病人如亲人,待同事如家人”,这是医院领导多年来在三院传递的文化导向。在这样的理念滋养下,医院先后孕育出“听到的美好”、“慈爱救心”、“笑脸重现” ,以及援非、援疆、援藏、援川医疗救助等多项公益项目,让“医者仁心”从口号变成了看得见的温暖。
回溯惠州三院的公益献血之路,起点藏着一段与“紧急救援”有关的故事。2006年7月,惠州地区连日暴雨,导致采血工作陷入困境,市中心血站供血严重告急。危急时刻,医院工会、团委、妇委会迅速联合发起集体献血倡议,也就是从那时起,三院职工的献血热情一燃就是20年,从未间断。
惠州市人民医院(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前身)2006年的无偿献血倡议书
2016年被惠州市无偿献血办公室授予“惠州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荣誉,2019年,被惠州市无偿献血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 “热心公益,给力生命”牌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当医疗用血紧缺之时,惠州三院的医护人员毅然"为爱逆行",被惠城区卫生健康局授予 “抗击疫情捐热血,为爱逆行暖人心” 牌匾。
如今,惠州三院已成为这座城市用血紧张时最可靠的“应急储备队”——累计近4000人次的主动奔赴,近100万毫升的热血捐献,让“医者大爱”在细细的针管与鲜红的血袋间静静流淌。
医护人员见多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比谁都懂血液对患者的意义。20年的坚持里,三院的“献血达人”们,用一个个小故事,把这份懂得写成了奉献的诗。
检验科陈旭明同志,捧回了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背后是26次献血的坚持;
儿科黄海忠主任,早在2015年就拿下“2013-2014年度广东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2023年又晋级“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他不仅自己年年参与,还总带动科室同事、身边兄弟一起献血,今年57岁的他说:“我因为食道癌术后,现在体重没达标,但我一直在努力,希望在60岁退休前还能献上血”,多么质朴和鼓舞人的话语;
输血科何淑妃主任更把“奉献”刻进日常,除了常规献全血,她还是捐献“血小板”的应急志愿队成员,从“2017-2018年度广东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到“2022-202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她自己也记不清献过多少次,只说“能帮到患者,就值得”;
院感部张丽梅主任、急诊科丘运红护长,每次献血都带着家人一起参与,爱心在三代人挽袖的动作里传递,家风家教也在这样的公益时刻变得鲜活。
每次组织献血,总有职工打电话问工会:“今天有大手术,可能要下午五、六点才能出来,还能来献吗?”“刚好月经期,下周献可以吗?”不因任何原因降低的热情感动着组织部门和血站的工作人员。
这样的故事,在三院还有很多,它们没有惊天动地,却像点点星光,汇成了一曲属于医者的奉献赞歌。
20年的持续坚守,终被看见与铭记。2025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表彰2022-202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获奖者的决定》(国卫医急发〔2025〕11 号),惠州三院有16名职工光荣上榜。截至目前,医院已有21名职工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他们的名字即将被镌刻在医院的“公益先锋榜”上,成为后辈学习的榜样;而榜单之外,近年来院领导们的以身垂范,让更多的职工在每次献血倡议发出时,默默加入了队伍。
近100万毫升热血,相当于250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这些血液,曾缓缓流入手术台上患者的血管,帮他们闯过生死关;曾紧急输送到急诊室,托起濒危者的生命;曾为产后大出血的妈妈筑起希望防线,让新生儿能顺利拥抱妈妈……这是三院人用行动写下的“家国情怀”,更是每一位医务人员对“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誓言的最好诠释。
其实,不只是医护人员,每一个健康的成年人,都能成为生命的“摆渡人”。一袋200毫升的血液,可能挽救一名重症患者的生命;一次小小的挽袖,就能为一个濒临绝望的家庭点亮微光。无论你是企事业单位职工、社区居民,还是在校学生,都可以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和惠州三院的医护们一起,用热血为生命护航,让这座我们热爱的城市,因每一份善意而更加温暖。
来源:惠州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