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省冬小麦播期将至,为前移防治关口,控制小麦病虫草发生危害,降低来年发生基数,减轻小麦生长中后期防治压力,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特制定本技术方案。一、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立足“抓早治小、关口前移”,播种期在大力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
我省冬小麦播期将至,为前移防治关口,控制小麦病虫草发生危害,降低来年发生基数,减轻小麦生长中后期防治压力,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立足“抓早治小、关口前移”,播种期在大力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适期晚播、轮作倒茬、精细整地、科学施肥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工作,预防和控制小麦种传与土传病害、蚜虫、地下害虫等;苗期加强田间杂草防除及病虫预防,为全年小麦病虫草害防控打牢基础。
二、防控对象
病害: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赤霉病、黑穗病、全蚀病、根腐病、病毒病等;
虫害: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等)、灰飞虱、麦潜叶蝇等;
草害:播娘蒿、婆婆纳、麦家公等阔叶杂草及节节麦、雀麦、野燕麦等禾本科恶性杂草。
三、主要技术措施
(一)播期病虫害预防技术
1.农业控害技术
①种植抗(耐)性品种。各地要结合当地小麦病虫害发生实际情况,引导农户科学合理选用适宜当地的高产抗(耐)病虫品种,做好合理布局,防止品种单一化,减轻病虫危害。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茎基腐病发生区,选择对赤霉病、白粉病、茎基腐病等具较好抗(耐)性品种。
②适期晚播。根据当地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发生特点和播种期间天气趋势,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时期,并根据晚播天数适当加大用种量,保障基本苗数,降低冬前病菌侵染和病虫害发生程度。
③轮作倒茬。在上年度小麦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病毒病等土传、种传病害以及节节麦、雀麦、野燕麦等恶性杂草重发区,实行3~5年的轮作,切断菌源连续积累的途径,可选大豆、花生、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注意不要和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轮作。
④精细整地。加强播前田间管理,每2~3年深翻1次土壤。提高前茬作物秸秆粉碎细度,有条件地区可施用有机肥、秸秆腐熟剂等加速秸秆腐解,降低病原菌菌源量,减少病虫侵染几率。播后科学开展田间镇压,防止种苗根系悬空而加重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的危害和冻害。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沟渠、田埂生长的杂草。
⑤科学施肥。实施测土配方,培育健苗壮苗,增强小麦抗病耐害性。避免偏施氮肥,注意补充钾肥、锌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生物肥,并加入适量生防菌。
⑥加强种子检验。各地植保机构要联合当地种子管理部门加大对小麦种子的检验检测力度,确保用种安全,防止禾本科恶性杂草及小麦黑穗病通过种子传播蔓延。
2.种子包衣及拌种技术
通过小麦种子拌种或包衣处理,可预防小麦生长期多种病虫害。各地要结合实际,提高冬小麦秋播药剂拌种覆盖率,茎基腐病、地下害虫和根部病害等重发区做到药剂拌种全覆盖。
①病害预防。茎基腐病常发区可选用咯菌腈、苯甲醚·咯菌腈·噻虫胺、三氟吡啶胺、咯菌·噻虫胺、唑醚·灭菌唑等药剂拌种或包衣;纹枯病常发区可选用戊唑醇、咯菌腈、氟唑菌苯胺等药剂拌种或包衣;根腐病常发区可选用噻虫·咯·霜灵、噻虫·咪鲜胺等药剂拌种或包衣;白粉病常发区可选用三唑类及福美双等药剂拌种或包衣;全蚀病常发区可选用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申嗪霉素或井冈·枯芽菌等药剂拌种或包衣;黑穗病常发区可选用灭菌唑等药剂拌种或包衣;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常发区,可采用吡虫啉处理种子,防治传毒昆虫,减轻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的发生危害。
②虫害预防。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可选用噻虫嗪、氯氰菊酯、苯甲·吡虫啉、苯醚·咯·噻虫、丁硫·戊唑醇等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地下害虫重发区在药剂拌种或包衣的基础上,进行土壤处理,可用辛硫磷均匀撒施于播种沟内,随后覆土。苗期蚜虫发生区,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辛硫磷等药剂拌种或包衣。
③病虫联控。地下害虫、蚜虫、纹枯病、茎基腐病、全蚀病等病虫混合发生区,根据当地病虫发生情况,选择相应的杀虫剂、杀菌剂单剂,各剂各量,科学混配使用,或选择吡虫·咯·苯甲、噻虫·咯·霜灵、苯醚·咯·噻虫等高效复配制剂,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进行包衣或拌种。
注意事项:一是要选择使用已经在小麦上登记的种子处理剂或种衣剂;二是要准确掌握农药用量,尤其注意三唑类药剂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产生的影响,严格根据农药标签要求进行拌种或包衣;三是要严格遵守拌种操作规程,防止人畜中毒;四是要大力推广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牵头,以整乡、整村统一机械包衣拌种或土壤处理,提高防效;五是拌种或包衣时可添加含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免疫激活蛋白、二氢卟吩铁等成分的植调剂或免疫诱抗剂,提高小麦出苗率和抗病、抗逆性。
(二)秋苗期病虫害防控技术
秋苗期是小麦根茎类病害的第一侵染高峰,也是地下害虫等病虫危害盛期,抓好秋苗期小麦病虫防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秋苗期小麦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麦蜘蛛、麦蚜等重大病虫达标田块,各地要做到应防尽防。
1.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根茎部病害。近年发生过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的地块,可用烯唑醇、三唑酮、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等对路药剂,顺麦垄喷洒幼苗,减轻来年发病。在病株率达5%~10%时,选择丙硫菌唑、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等药剂喷雾防治。
2.白粉病、叶锈病等叶部病害。当病叶率达到10%以上时,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醚菌酯等药剂喷雾防治,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3.麦蚜、麦蜘蛛等常发性害虫。当麦蚜百株虫量达到500头时,选用吡蚜酮、啶虫脒、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化学药剂或苦参碱、绿僵菌等生物农药进行叶面喷雾防治。当麦蜘蛛达到麦田每33厘米200头虫量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进行叶面喷雾,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控制。灰飞虱发生区可选用吡蚜酮、吡蚜·异丙威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三)冬前麦田除草技术
播后苗前:秋播时土壤墒情好的田块,在小麦播后苗前,选用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苗后:麦田杂草最佳防治时期在冬小麦苗后3~5叶期,杂草2~5叶期(冬前),基本出齐苗。各地要结合当地草相,选用对路除草剂,科学开展防除。播娘蒿、婆婆纳、麦家公等阔叶类杂草发生重的麦田,可选用2甲4氯钠、氯氟吡氧乙酸、双唑草酮、双氟磺草胺、2,4-滴异辛酯、氟氯吡啶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节节麦可选用甲基二磺隆(加专用安全剂)进行防治;野燕麦可选用唑啉草酯、炔草酯、精噁唑禾草灵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雀麦可选用啶磺草胺、氟唑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多花黑麦草可选用唑啉草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
注意事项:一是在正确选择除草剂种类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农药标签的用药量、施用方法科学使用;二是注意施药的温、湿度要求,一般施药在晴天且4天内无霜冻和大雨,中午光照好、气温为10℃~20℃时最好,用药时最低气温不低于4℃,避免由于低温影响药效并产生药害;三是防止漏喷,禁止重喷;四是施药时要注意避免对周边作物的漂移药害和对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