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就是奶奶日夜思念的四叔!”在杭州转塘烈士陵园的细雨中,一位头发半白的烈属接过一幅素描像,目光触及画中年轻面容的瞬间,泪水夺眶而出,颤抖的双手紧紧攥住画像……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滕一韬
“这就是奶奶日夜思念的四叔!”在杭州转塘烈士陵园的细雨中,一位头发半白的烈属接过一幅素描像,目光触及画中年轻面容的瞬间,泪水夺眶而出,颤抖的双手紧紧攥住画像……
回想起去年清明节时的这一幕,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红画笔”实践团的团长陈佳瑶仍很是触动。过去两年,这支百余人的青年团队踏遍全国20余个省份,走访67处纪念馆与烈士陵园,为70余位未留下清晰影像的革命烈士重现了青春容颜,也用画笔为烈士家属们搭建起了跨越时空的“对话通道”。
“红画笔”实践团。受访者供图
让那些“年轻”的面容重现
“最初的触动,来自老人眼里藏不住的怀念。”陈佳瑶告诉记者,在两年前的社会实践中,她和团队成员受邀为革命老兵们绘制肖像,“他们总会反复提起牺牲的战友,话语里的遗憾让我们意识到这些为国家牺牲的英雄,不该只存在于口述里,他们的面容应该被清晰记住。”
特别是武汉革命纪念馆一面特殊的照片墙更让大家深深受到震撼——墙上密密麻麻的烈士姓名下方,照片的位置却是大片空白。“他们为国捐躯,却连一张能被后人凝视的影像都没有。我们学艺术的,或许能用画笔补上这份‘遗憾’。”
如今,“红画笔”已是一支流动却坚定的队伍:大一学生带着热忱加入团队,大四学子虽因毕业离校,却会将创作经验传递给后辈,目前团队规模稳定在150人左右。“没人把这当成‘任务’,大家都觉得这是在为英雄‘留痕’。”陈佳瑶说。
不过,为烈士复原面容,远比想象中艰难。陈佳瑶坦言:“多数时候,我们手里只有烈属口述的五六个关键词,比如‘浓眉’‘方脸’,再加上比对烈士亲属现在的照片寻找相似点——靠这些‘碎片’拼凑出英雄的模样。”
为此,团队自创了“五步法”工作流程:“我们会先通过走访纪念馆、查阅史料进行信息挖掘,再与烈属深谈收集更多可用的口述资料,这之后会结合家族面部共性特征手绘初稿,再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AI辅助复原。”最后画像会邀请烈属与党史专家共同审核。
团队成员在绘画中。受访者供图
无数次修改只为“更像一点”
“一幅画像往往要耗时一个月才能定稿。有时候会修改十多遍,只为了让烈属口中的‘更像了’。”陈瑶说。
多次修改的画稿。受访者供图
抗美援朝烈士姜双根的画像创作,曾让团队“卡壳”许久。“当时,他的家人只提供了一张模糊到像‘被洗衣机洗过’的照片。”陈佳瑶回忆,团队先让数字媒体专业成员用AI修复照片轮廓,再由绘画组逐笔细化眉眼、调整神态,“我们和烈属一遍遍地沟通,他们说‘鼻子再挺拔点’‘眼神要更坚毅’,我们就一遍遍改,直到他们说‘这就是双根’。”
胥卫民画像。受访者供图
更让团队动容的,是为抗美援朝烈士胥卫民画像的经历。“看到资料上‘生于1930年’的字样才知道,他牺牲时才21岁,甚至和我们很多成员同龄,也更加理解了他当年奔赴战场的选择,是把青春献给了更重要的事。”陈佳瑶说,由于牺牲时胥卫民太过年轻,只有村里一位九旬老人见过他的模样,通过视频与老人连线确认时,他声音哽咽,连连说着:“很像,就是再年轻一点就好——他走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啊。”如今,这幅画像送到了胥卫民的家乡,被供奉在当地祠堂,成了家族代代传承的精神寄托。
让英雄精神“活”起来
“复原面容只是第一步,我们希望,让烈士精神被更多人看见、记住。”如今,“红画笔”团队已将70余位烈士的故事转化为多元载体: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数字绘本走进课堂,记录烈士事迹的AI微视频在社交平台收获百万播放,烈士陵园里增设了带画像的二维码语音导览——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烈士的复原画像,听到他的革命故事。此外,团队还精心制作了“口袋书”,将烈士事迹浓缩成便携的“红色手册”,方便市民、游客随时翻阅。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转塘烈士陵园一群小学生对着画像和墓碑敬礼,在那一刻墓碑不再是冰冷的石块,烈士也有了更清晰的面孔,历史也更加扎根在他们的心中。”
前不久,“红画笔”实践团斩获了浙江省第十九届“挑战杯”金奖,但团队的脚步并未停下。陈佳瑶透露,目前团队正推进两个新计划,“一方面,建立烈士画像数据库,让更多烈士的影像被系统保存;此外,我们还想开发打造VR纪念馆,通过科技手段走进那段岁月,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