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胡适怕老婆,却不知她冒死保70箱藏书,1句话救丈夫仕途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6 01:55 2

摘要:1917年冬,27岁的胡适终于回国娶妻。洞房花烛夜,胡适走入新房,却发现他新娘默默在地上铺好了被褥:“你如果不情愿,不必勉强。”这一番话,倒让胡适羞愧难当。

1917年冬,27岁的胡适终于回国娶妻。洞房花烛夜,胡适走入新房,却发现他新娘默默在地上铺好了被褥:“你如果不情愿,不必勉强。”这一番话,倒让胡适羞愧难当。

这个新娘就是江冬秀。

她出生安徽绩溪,江家虽不算大户,但在当地也是殷实人家。

1904年,她和胡适订婚。

可没想到,一订婚,新郎就赴美留学,将她一人留在老家。

当时很多人劝江冬秀不要等了,但江冬秀没有听。

她一边侍奉胡适母亲,一边学习新式女红。

她甚至主动拆掉裹脚布,这在当时的乡下可谓惊世骇俗。

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13年。

转折出现在1917年,胡适终于回国。

此时的他获得博士学位,但他的妻子却是大字不识。

他内心不愿意,但无奈在母亲以死相逼下,他不得不履行婚约。

这对于江冬秀来说,也算苦尽甘来。

但没想到,梦想中的婚礼并没有。

她的丈夫是个新派学者。

他坚持不拜堂、不叩首,只简单办了几桌酒席。

也许,从这一刻江冬秀才清楚胡适的心思。

他是在嫌弃她。

洞房花烛夜,当宾客散尽,胡适站在新房门口迟迟不愿进去。

他深吸一口气推开门,却见江冬秀默默在地上铺好了被褥。

胡适愣住了:“你这是……”

江冬秀头也不抬:“你如果不情愿,不必勉强。”

这一番话,倒弄得胡适羞愧难当,

这女人倒比他想象的更为果断。

这一夜,两人一个睡床,一个睡地,相安无事到天明。

谁都没想到,这场包办婚姻会成为民国最持久的传奇。

1923年,胡适因肺病到杭州休养,由表妹曹诚英负责照料。

曹诚英是中国第一位农学女教授。

她年轻貌美,与胡适诗词唱和,两个人很快陷入热恋。

而此时的胡适,已经和江冬秀有了2个儿子。

更没想到的是,曹诚英怀孕了。

于是胡适还真就动了离婚的念头。

江冬秀听到消息,她直接拎着菜刀冲进书房。

她面色铁青,手抖得厉害却握紧菜刀:“2个儿子是我生的,如果你要离婚,我就先杀了他们再自杀!”

胡适被吓得不轻。

他知道江冬秀说到做到,性格更是刚烈。

他完全没想到会是这般的反应,于是连哄带劝让江冬秀放下了菜刀。

最后,胡适被迫妥协。

江冬秀知道丈夫的德性,却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对他多加照顾。

她会做胡适最爱的徽州一锅炖。

每当胡适熬夜写稿的时候,她总贴心的准备好茶点。

她不会甜言蜜语,唯有日常的照料。

而胡适也逐渐发现老妻的贤惠和能干,对她逐渐改观。

但最让胡适为之震惊的是江冬秀的清醒。

1938年,蒋介石三次电邀胡适出任驻美大使。

胡适很犹豫,反倒是江冬秀直截了当地反对。

她认为胡适性格耿直,曾因直言得罪过不少政要。

同时他厌恶应酬,书生从政,注定里外不是人。

但胡适并没有听她的劝告。

果然,胡适上任后举步维艰。

他因坚持不向美国乞援而遭国内批评,又因反对对日妥协得罪亲日派。

最艰难时,还是江冬秀给他出了主意:“如果实在为难,就称病辞职。”

这让胡适内心顿感轻松。

与此同时,江冬秀还暗中联系胡适好友张慰慈等人帮忙周旋。

1942年,胡适终于得以体面离职。

他在日记中感叹:“幸有老妻指点,否则真要身败名裂。”

两人的婚姻虽是包办,但婚姻到最后,却也真的做到了相濡以沫。

晚年的胡适常开玩笑说自己奉行“三从四德”。

太太外出要跟从,太太的话要听从,太太讲错要盲从;

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发怒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看似泼辣的乡下女人,其实有着常人难及的胸襟。

抗战时期,四处混乱,她知道胡适爱书如命。

能扔的都扔了,却单单带了胡适的70箱藏书辗转逃难。

她为人又仗义,胡适的学生罗尔纲寄居胡家时,她亲手为其缝制棉衣。

每逢灾年,她总是把胡适寄来的钱拿出来赈济灾民,弄得自己却没钱生活。

胡适逝世后,正是这个大字不识的妇人,整理出数百万字的《胡适全集》。

江冬秀一生没读过书,却让留洋才子胡适服服帖帖。

没文化,却敢在法庭上痛骂北大教授。

有人说她泼辣,可那个年代,多少原配被才子抛弃,只有她敢拎着菜刀守住婚姻。

究竟是江冬秀太狠,还是胡适太怂?

来源:读历史的草莓奶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