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咸的,就跟高血压没关系,殊不知,碳水吃多了,同样容易让血压慢慢往高处走。
馒头确实不咸,但它真不是高血压人群的“安全区”。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咸的,就跟高血压没关系,殊不知,碳水吃多了,同样容易让血压慢慢往高处走。
有个60多岁的老大哥,前阵子来门诊,血压飙到160多,他一脸懵,说:“我都不吃咸菜了,天天就馒头泡点水,咋还这样?”
我问他一天吃几个馒头,他说:“早晚各俩,中午再来一个。”
我听完叹口气,说:“不是你咸吃多了,是主食吃多了。”
馒头本身不含钠,但它是高碳水的典型,血糖波动快,胰岛素水平一高,血管张力也容易波动。
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代谢能力下降,馒头这种精细碳水吃多了,容易让胰岛素抵抗加剧,血压也就跟着上来了。
再说得直白点,馒头吃得越多,身体越容易“囤能量”,脂肪一堆,血脂上去,血压也跟着抬头。
尤其是很多人吃馒头还喜欢配点咸菜、豆腐乳,一口下去,钠和碳水齐飞,血压要是不高都难。
我不是说馒头不能吃,而是要会吃,少吃、搭配吃才是正道。
除了馒头,还有三样东西,是我劝了上百个老人别多吃的,那都是我几十年看下来的经验。
第一样是腌制类食品,咸菜、咸鱼、咸蛋,这些钠含量都高得吓人。长期高钠摄入,会让血管弹性变差,血压就像打了气一样起不来。
第二样是甜饮料和精加工点心,很多人觉得不咸没事,其实含糖量高得吓人。高糖饮食会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同时影响肾脏调节水钠能力,血压也容易跟着波动。
第三样是肥肉和动物皮。这些里头含的饱和脂肪高,容易让血脂紊乱,血管壁变厚,动脉硬化加重,血压控制就更难了。
这三样东西,尤其是老年人,能不吃就别吃,吃了也得掂量着来。
老李是我村里认识十几年的老病友,控制血压这事儿,他认认真真干了五年,盐是少了,血压还是忽高忽低。
后来我让他记个饮食日记,结果发现他天天吃白馒头、白米饭,几乎不吃蔬菜和豆制品,蛋白质都靠点咸鱼和豆腐乳。
你说盐是少了但营养结构失衡,碳水占比太高,钾、镁、钙这些矿物质摄入又不足,这种身体状态,压根不利于血压稳定。
我告诉他:你要吃点杂粮,把白馒头换成粗粮馒头,饭里拌点燕麦、红豆,再加点绿叶菜,保证膳食纤维够。
两个月后,他血压稳了不少,整个人精神也好了。
所以控制血压,别光盯着“少盐”,饮食结构才是根本。
很多老人一有点毛病就开始节食,吃得少不等于吃得对。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肌肉掉得快,基础代谢一降,身体更容易失衡。
我说得直白点:不是吃得越少越健康,而是得吃得科学。
像老年人,优质蛋白得保证,比如鸡蛋、牛奶、豆腐这些,不能靠咸鱼咸蛋那点油水撑着。
高纤维食物也得跟上,比如燕麦、红薯、莜麦面,这些不仅能帮你稳定血糖、控制体重,还能减少肠道毒素积累。
很多人说自己吃得清淡,其实是“假清淡”。
早上白粥配咸菜,中午干饭配酱牛肉,晚上面条配豆腐乳,看起来没油没肉,但钠和碳水爆表。
还有些人一天吃五六个馒头,连点菜都不碰,觉得“素”就是“健康”。
我跟真正的清淡是:低盐、低糖、低油,同时营养均衡,有蛋白、有粗粮、有蔬菜。
不是不吃,而是吃得讲究。
我见过太多病人,都是等到血压高了、身体不舒服了,才开始问:“医生我是不是不能吃这个那个了?”
真到那时候,已经是亡羊补牢了。
身体不是一天垮的,血压也不是一顿饭吃高的,是长期“吃错”的结果。
年轻时吃得糙点,身体还能扛,上了年纪,身体就像个旧机器,经不起折腾了。
想让血压稳得住,就得从现在开始,管住嘴、迈开腿,别等到药吃上了,才想起来改变生活习惯。
我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咱们这一辈人,吃了几十年“白面馍馍”,也没出啥事,那是因为年轻身子硬朗。
可现在年纪上来了,身体这口锅已经不抗压了,吃一口馒头不觉得咋的,吃十年看看,血压就慢慢高上去了。
我不是让你啥都不吃,是让你吃得合适、平衡、有节制。
咱老百姓哪有那么多“补药”吃?最好的保养就是不乱吃,吃对了,比啥药都管用。
别嫌我啰嗦,听我一句劝,别等哪天血压高得头晕眼花了,才想起医生说过少吃馒头。
要想血压稳,嘴上得有“刹车”,心里得有“数”。
如果你看到这儿,觉得这篇文章还算有点用,欢迎点赞、评论、转发,也希望你每年都能多关注一点新鲜、有用的健康知识,有时候一个小动作,可能就能换来十年健康。
参考文献:
[1]王丽华.饮食结构改善对血压控制的影响[J].中国健康营养,2021,31(4):42-45.
[2]张志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饮食干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6):178-180.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泌尿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