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豫南平原的麦田深处,安息着一位名叫马尚德(杨靖宇)的英雄。他的孙儿马继志在2025年清明节的讲述中,将我们带回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这位曾经的河南省确山县农民,在22岁那年以"杨靖宇"之名,点燃了中原大地的抗日烽火。
在豫南平原的麦田深处,安息着一位名叫马尚德(杨靖宇)的英雄。他的孙儿马继志在2025年清明节的讲述中,将我们带回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这位曾经的河南省确山县农民,在22岁那年以"杨靖宇"之名,点燃了中原大地的抗日烽火。
一、豫南烽火:从农民起义到根据地创建
1927年11月1日,22岁的马尚德率领五六万农民揭竿而起,攻占确山县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临时治安委员会。这场被毛泽东称为"小莫斯科"的起义,不仅为鄂豫皖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更让日寇二十年后的铁蹄首次尝到了中原人民的铁血反抗。
在创建豫南根据地的过程中,杨靖宇将军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巧妙利用四望山的地理优势,构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游击战术体系。据马继志回忆,爷爷曾率部在三个月内歼灭日军300余人,缴获机枪12挺,成为日寇眼中的"满洲之狐"。
二、白山黑水:抗联血战之殇
1936年东北抗联成立后,杨靖宇将军率部转战长白山麓。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抗联战士们以草根树皮充饥,与装备精良的关东军周旋。据史料记载,抗联军级指挥员牺牲率高达100%,杨靖宇将军在生命最后五天,孤身一人与200名日寇周旋,直至弹尽粮绝。
在马继志珍藏的爷爷遗物中,有一本泛黄的《阵中日记》。其中1940年2月23日的记录令人震撼:"天未明,遇敌伏击,负伤后烧毁文件,与敌肉搏,壮烈殉国。"当日,日军在濛江县保安村发现了将军的遗体,胃里仅存枯草、树皮和棉絮。
三、普通战士的抗战史诗
在距离确山800公里的雄安新区,百岁老人高磊的讲述为我们呈现了另一幅抗战图景。1937年,16岁的高玉林(高磊爷爷)加入地方抗日武装,五次死里逃生:
1942年5月,平王炮楼日军用烧红的烙铁在他胸前烙出13个窟窿,打折右臂仍坚贞不屈;
1943年秋,白洋淀冰面上遭遇日寇汽艇围剿,战友用木船撞击战术将其救出;
解放战争时期,他作为机枪手在淮海战役中创下单日歼敌127人的纪录。
四、家族传承:英雄精神的基因密码
在湖北天门龙家台,龙伟的爷爷龙年希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英雄本色。1943年秋夜,他孤身穿越三道日军哨卡,用祖传苗刀救出被俘的幺爷。据族谱记载,龙家五代27人参加抗战,其中11人牺牲在抗日战场上。这种"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的家族气节,与杨靖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信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五、历史回响:英雄叙事的当代启示
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马继志带着爷爷的勋章走进校园,讲述"一个苹果的故事":1940年冰天雪地中,战士们分食一个冻成冰球的苹果,杨靖宇将军把最后一口让给了伤员。这种超越生死的战友情谊,与高磊爷爷"记不住战友名字却记得每场战役细节"的叙述,共同构成抗战精神的立体图谱。
在雄安新区,高磊将爷爷的勋章捐赠给军博,留言"这是全民族的共同记忆";在湖北天门,龙家台的后人将祖屋改造成抗战纪念馆,用爷爷用过的短刀作为镇馆之宝。这些普通家庭对英雄记忆的守护,印证了学者所言:"抗战史不仅是宏大叙事,更是由千万个家庭记忆编织的生命史诗"。
站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濛江县(今靖宇县)的纪念碑前,我仿佛听见80年前的枪声仍在回响。那些用血肉之躯筑就的钢铁长城,那些在苦难中淬炼的民族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正如马继志在采访中所说:"爷爷的英雄事迹不是用来仰望的,而是用来追随的。"
来源:薰薰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