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兴盛时期,外戚专权是如何形成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7 07:17 2

摘要:中国封建社会中,外戚专权现象普遍。自汉武帝元狩二年设“中朝”及“侍中”,此现象延续2000余年,归因于历史、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多重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中,外戚专权现象普遍。自汉武帝元狩二年设“中朝”及“侍中”,此现象延续2000余年,归因于历史、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多重因素。

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国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在于皇权与相权的复杂互动。皇权对相权既有限制,又存平衡,二者在冲突中寻求妥协,共同维系着国家的稳定与统治的延续。

外戚专权源于皇权与相权冲突,借宦官之力形成,实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殊现象,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达到了其权力的巅峰。

【汉代外戚专权】

西汉为封建社会首个兴盛期,经济昌盛,国力强大,这得益于前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得国家得以恢复并蓬勃发展。

然而,西汉前期长期推行“休养生息”,导致社会生产力下滑,加之“贵贱无序”,贫富差距加剧,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发展与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促使地方势力与农民阶级崛起。汉武帝时,为强化集权,采用“推恩令”削弱地方,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外戚势力崛起,西汉末代皇帝逐步夺回国家大权。汉武帝时期曾遭遇“七王之乱”,而王莽成为西汉晚期一位关键人物。

王莽为西汉末年新朝建立者之一,生于公元1年。公元9年,他被任命为大司马、假皇帝。至公元14年称帝,建立新朝,并自封安汉公,职位等同于宰相。

王莽执政时推行“王田制”等,意在削弱豪强地主特权。自公元16年起,他颁令限制其对土地、奴婢及财富的垄断。公元前1年6月27日,王莽于未央宫政变中被诛。

西汉末年,外戚专权体现在:外戚成新政权实权人物,且家族成员任要职、掌国权。此现象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演变。

【外戚专权的历史条件及命运】

外戚专权指东汉后,外戚凭母、妻身份擅朝政、干政权。此现象自西汉初至东汉末持续存在,严重威胁皇权。原因主要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西汉与东汉政治环境相异。西汉时,开国帝刘邦治下政局稳固,社会经济得以初步发展。

汉武帝战胜匈奴,强化政治经济,铸就强大军力与坚实经济基础,国力鼎盛。他任用贤才,开凿河渠,平匈奴,拓西域,诸多伟绩皆出于此时。

汉武帝平定匈奴分裂势力,统一西域诸国。经数十年休养生息,汉帝国国力中兴。西汉初年推行“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最权威的核心学说。

西汉时期,儒学被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政治思想和主流文化形态,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成为当时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

汉朝统治者依儒家学说治国,政治上独尊儒术,经济上休养生息;文化上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此推动儒家学说广泛传播与发展。

这些举措在当时成效显著,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昌盛,增强了汉王朝实力,为外戚专权创造条件,巩固了西汉统治,加强了皇权,推动了汉代历史迈向新阶段。

【外戚专权的途径、特点】

汉代外戚专权是特有现象,源于复杂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其产生首要原因是皇权与相权间的深刻矛盾冲突所致。

中国古代社会,皇权与相权长期共存,相权常占主导。然而,受封建制度所限,皇帝无法直管宰相,需借由“中朝”机构来裁决政务。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设“中朝”,含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太傅等高官,副手为“参知政事”。因帝与外戚矛盾难解,遂倚重宦官处理政务。

汉元帝时,“中朝”渐趋完善,宦官多居高位,相权大增。至东汉,宦官权势滔天,能左右皇权更迭。此外,外戚专权亦多借“中朝”为桥梁。

自汉武帝创“中朝”后,外戚与宦官便相互依存。宦官虽出身卑微,却因长期侍奉皇室而背景深厚。“中朝”作为皇帝直辖机构,更加强了这种关系。

故而,外戚与宦官间构建了特殊联系:外戚需借宦官之力达其目标,宦官亦然,需倚仗外戚以实现自身意图。

外戚与宦官相互依存,外戚借宦官谋政治利益,宦官靠外戚增权势;反之,外戚亦借宦官扩势力,宦官则利用外戚巩固自身地位。

【对外戚的防范措施及作用】

“外戚干政”现象源于当时社会环境。汉代外戚专权有其历史背景和原因,尽管采取了一定防范措施,但仍未能完全遏制这一现象。

汉代外戚干政前,已有防范机制,如西汉文帝时,任赵绾为郎中令、王温舒与中郎将邓通、赵禹为郎中令等,这些举措有效限制了外戚势力的过度增长。

东汉时期,为巩固皇权并加强对相权的管控,进一步完善了相权制度。刘秀建国后,为防外戚专权,对相权实施了限制与削弱措施。

刘秀建国初,废除王莽时的“三公”制,建立“大司空”、“大司马”、“太尉”三公体制,此三公既为三公又为尚书台最高长官。

东汉初立,刘秀为控相权,分尚书台为内史台与外史台。内史使辅帝理政,外史使则监察百官并督察六部。

大司马在三公中地位最高,负责主持朝会、管理百官、制定法律礼仪等,且掌握军队与地盘,其尚书台更具备调兵作战的权力。

“大司马”为三公之职,掌召集百官、督察六部及皇帝日常事务。东汉刘秀为加强相权控制,废“大司马”,因其尚书台职权减,遂设“大司空”。

【宦官与外戚争权】

外戚专权威胁皇权与相权,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斗争不断,涉及外戚与宦官之争。外戚专权由皇权相权斗争产生,进而引发宦官专权,最终导致皇权衰落。

宦官的产生与发展具历史必然性。先秦时,大臣贵族已培养亲信。周代封建制确立后,贵族依托封地,逐渐构建起强大的军事力量。

这种军事力量渐成治国、控诸侯、维封建秩序之主。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掌控政权与军力,以统治人民为己任,其特点即通过战争来实现统治。

战争中获胜是统治人民的有效手段之一。获胜后,统治者需运用多种策略巩固其社会地位,以实现政治目标。

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提升及土地、政治制度变革,推动了社会进入新阶段——中央集权制阶段。

在中央集权制时期,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和维持封建秩序,实施了一系列涵盖政治、经济及文化领域的改革措施。

从根本上讲,这种变革旨在匹配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它不仅涉及政治层面,还涵盖经济、文化等诸领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乃其重要历史变革之一。

【笔者观点】

中国古代社会历经奴隶制与封建制两阶段,各阶段统治者采用不同统治方式,其中,外戚专权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

西汉初期,刘邦作为农民出身的地主阶级领袖,为巩固统治,实施与民休息政策,营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确保了西汉前期政权的稳固。

西汉中期后,汉朝统治者鉴于秦亡,为防分裂,采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此时期,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现并逐渐走向完善。

司马迁所著《史记》的某一版本,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1994年在郑州出版,但未提供具体版次。

班固所著《汉书》的第X版于2006年由杭州的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范烨所著的《后汉书》某一版本,于1997年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第某版,由北京中华书局于1974年出版。

房玄龄的事迹收录于《晋书》,版本信息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来源:魅力老照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