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蝶原名胡瑞华,1908年出生于上海的普通家庭。幼年时父亲是铁路的总稽查,因为工作原因在全国出差,小时候的胡蝶也跟着父亲到全国各地游玩。
说起胡蝶人们总离不开谈起戴笠,让身边美女如云的戴笠非要霸占的胡蝶究竟有多美呢?
胡蝶原名胡瑞华,1908年出生于上海的普通家庭。幼年时父亲是铁路的总稽查,因为工作原因在全国出差,小时候的胡蝶也跟着父亲到全国各地游玩。
胡蝶8岁的时候父亲辞去总稽查的工作,全家回到广东鹤山,直到16岁时胡蝶才回到上海。回到上海的胡蝶偶然看到中华电影学院的招生海报,并以“胡蝶”为艺名参加电影学院的招生测试,并成功被录取。
胡蝶是中华电影学院第一期学员,系统学习了西洋近代戏剧史、导演、化妆、唱歌、跳舞以及骑马、驾车等明星必备技能。
胡蝶颇有语言天赋,粤语、闽南语、上海话都精通,为了说好普通话专门到北京向梅兰芳请教。
一部《秋扇怨》让胡蝶成为公司的当家花旦,出道第三年,一部《火烧红莲寺》让胡蝶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
1933年,以21334票当选“电影皇后”,成为电影皇后的胡蝶片约不断《女儿经》《姊妹花》……
成为民国影坛一姐的胡蝶被杂志关注着一举一动,她的打扮引领着时尚潮流。她竭尽所能地扮演好社交名媛、明星等公众角色,张恨水评价她六分像红楼梦里的宝钗,三分像袭人、三分像晴雯。
谣言止于智者
她是民国首位敢同丈夫对簿公堂的女明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与男明星林雪怀因戏生情,但对方不仅软饭硬吃还出轨。胡蝶果断离婚却被林雪怀以“毁约”告上法庭。长达一年的官司,她亲自出庭辩论,无惧舆论风暴也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的维quan意识。
九一八事变后,小报称胡蝶“商女不知亡国恨”张学良因为跟她跳舞才贻误战机。面对谣言她直接在《申报》上严正声明,痛斥谣言“比电影更戏剧化”并联合梅兰芳等知名人士为自己证明,也是开创明星公关危机的先例了。
抗战爆发后,胡蝶辗转香港,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急需名人为他们粉饰战争罪行。日本人逼迫胡蝶出演纪录片《胡蝶游东京》,胡蝶以怀孕为由假意答应生完孩子再去东京,最后在杨惠敏的帮助下才逃离香港,但在逃亡途中丢失了大部分家当,共三十箱珠宝。
为了找回财产,胡蝶只能找当时有权势的戴笠帮忙。
早在上海时,戴笠就是胡蝶的粉丝,就算没钱吃饭也要买票去看胡蝶出演的电影。每当与朋友谈论起胡蝶戴笠就要夸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微笑都恰到好处,什么角色都能演活,胡蝶的作品更是熟记于心。
昔日的偶像上门请自己帮忙的时候,戴笠喜不自胜。他利用自己的特权将胡蝶一家安排到重庆,并承诺一定会找到东西。
遗憾的是东西只找回来了一部分,为了讨偶像欢心,戴笠自掏腰包补齐了丢失的部分,并有意无意的进行暗示。看着被补上的东西,胡蝶当然听得懂戴笠的意思。
其实那个时候的胡蝶已经嫁给了富商潘有声,为了一家老小,胡蝶像一株成熟的稻穗向戴笠弯下了腰。
戴笠将潘有声安排到云南缅甸经商,当时还有传言潘有声在戴笠帮助下,在唯一的对外通道,滇缅公路上走单帮,赚了不少钱。
为了讨胡蝶欢心,戴笠亲自监工为其建造洋房,亲手测量地形修车道;胡蝶想吃南方水果他派飞机运;只要是胡蝶的要求,戴笠都会应允。
她就像一只金丝雀华丽却没有自由,成为一只乱世中的金丝雀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1946年3月,准备迎娶胡蝶的戴笠死于空难,自此胡蝶逃出牢笼,和丈夫潘有声迁居香港。迁居香港的胡蝶重回影视圈扮演适合自己的角色,跟丈夫经营“蝴蝶牌”热水瓶。
晚年的胡蝶更名“潘宝娟”以表对亡夫的思念,并定居温哥华。她撰写回忆录、参与华人社群活动,将中国电影史与民国风云融入海外文化传播。
胡蝶曾说“电影是梦,生活是醒着的梦”胡蝶的一生又怎么不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呢?真正的强大不是活成别人眼里的“完美主角”,而是做人生清醒的导演,哪怕剧本再烂也要改出完美结局。
来源:魅力老照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