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锁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在全国近400家门店同步上线“罗永浩菜单”,并宣布开放后厨供顾客全程参观。这一举措源于一场持续发酵的舆论风波:9月10日,科技企业家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公开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引发公众对餐饮行业预制菜使用与定价合理性的激烈
连锁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在全国近400家门店同步上线“罗永浩菜单”,并宣布开放后厨供顾客全程参观。这一举措源于一场持续发酵的舆论风波:9月10日,科技企业家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公开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引发公众对餐饮行业预制菜使用与定价合理性的激烈讨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以“全国门店开放后厨”“上线争议菜单”等强硬手段回应,将这场商业纠纷推向高潮。
一、争议起源:罗永浩的“预制菜”指控
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此言一出,迅速引发网友热议。部分消费者共鸣称“西贝价格虚高”,但也有观点认为“现制菜品与预制菜界限模糊,需明确定义”。
西贝方面迅速否认指控。9月11日,贾国龙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国家六部门对预制菜的定义,罗永浩当日所点13道菜品“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强调“全是预制菜”的说法严重损害品牌声誉。他进一步披露细节:罗永浩一行五人点15份菜品,消费830元,结账时曾表示“听说挺好”,却事后公开贬损,行为矛盾。
二、西贝的反击:菜单透明化与法律行动
面对舆论压力,西贝选择以“透明化”自证清白:
上线“罗永浩菜单”:全国门店推出包含13道菜的“罗永浩菜单”(部分门店称“老罗菜单”),涵盖牛肉土豆条、葱香烤鱼等争议菜品。菜单允许顾客自由点选,无需全点,且提供“不好吃不要钱”的退单承诺。
开放后厨参观:消费者可穿戴防护服、网帽进入后厨,全程观看菜品制作流程。西贝强调,此举旨在证明“所有菜品均为现场加工”。
法律诉讼威胁:贾国龙连续三次表态“一定起诉罗永浩”,指责其利用影响力实施商业诋毁。罗永浩则以“悬赏10万元征集预制菜证据”反击,并称“若非预制菜,西贝太牛了”。
三、争议焦点:预制菜定义与定价合理性
预制菜边界模糊
市场监管总局对预制菜的定义为“经预加工或预烹调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但未明确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酱料是否属于预制范畴。西贝称其使用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食材仅为“标准化原料”,非预制菜;而罗永浩则认为“重新加热的菜品即预制菜”,双方对定义存在根本分歧。
定价争议:贵与值的博弈
西贝试图通过公开罗永浩830元账单证明“性价比”,却适得其反。网友指出,账单中普通面筋、生菜等菜品价格远超市场平均水平,且分量较小。法律专家指出,企业公开消费者账单可能侵犯隐私权,西贝此举被批评为“情绪化公关”。
四、行业影响:餐饮透明化浪潮加速
西贝事件折射出餐饮行业深层次矛盾:消费者对“现制”的期待与餐饮企业降本增效需求的冲突。此次风波或推动三大趋势:
预制菜标注立法加速:罗永浩呼吁的“强制标注”已获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关注,部分城市试点要求餐饮企业明示预制菜使用比例。
后厨开放常态化:西贝并非首家开放后厨的企业,但此次全国性行动将促使更多品牌通过透明化重建信任。
KOL监督权边界探讨:罗永浩案引发讨论——公众人物对商家的批评权应如何与名誉权保护平衡?法律界普遍认为,若罗永浩能证明言论基于真实消费体验(如提供小票、同行证言),则不构成侵权。
五、未来走向:和解或持续对峙?
截至9月12日,双方尚未展现和解迹象。西贝通过菜单透明化与后厨开放争取消费者信任,而罗永浩坚持“用证据说话”,并暗示将进一步曝光行业乱象。分析人士指出,若西贝能通过持续开放后厨证明清白,或能扭转舆论;若罗永浩征集到预制菜实锤,西贝将面临更大危机。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餐饮行业在规模化扩张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品质的难题。西贝的“罗永浩菜单”实验,无论结果如何,都已为中国餐饮业的透明化进程按下加速键。
来源:中国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