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金三角的往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5:32 2

摘要:金三角,是一个光彩动人的名词,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的人群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黄浦江的浦东,沿着江岸三十公里、宽三四公里的一个带状地区,历史上曾叫高桥区、洋泾区、杨思区三区并列,后合为东郊区,东昌区,浦东县,黄浦、杨浦、南市三

金三角,是一个光彩动人的名词,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的人群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黄浦江的浦东,沿着江岸三十公里、宽三四公里的一个带状地区,历史上曾叫高桥区、洋泾区、杨思区三区并列,后合为东郊区,东昌区,浦东县,黄浦、杨浦、南市三区的浦东区域,到如今浦东新区一部分,中心城区。

新中国成立后,浦东金三角开始腾飞,工厂企业、交通运输、文教科卫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起来。除了少数几家船厂、纺织厂、机械厂、港区、小医院、几所学校是解放前保留下来的之外,大量的现代化工厂、交运、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各种事业单位都是解放后二十多年内建造而成的。东昌电影院、浦东工人俱乐部、第六师范、东昌一中到五中,崂山多个新村,公交事业等是五十年代的成就。解放前留下的工厂、学校、医院在新中国的阳光照耀下,注入新的动力,得以展翅高飞,大展宏图。

金三角辉煌时期,三十多万人口、十多万产业工人,主要道路上车水马龙,烟尘滚滚,人声鼎沸,公交车上拥挤不堪。百业强盛,人气兴旺,气贯长虹,文教事业大步迈进,沿浦东大道上矗立着港湾学校、4805厂、第六师范、海运学院、海运中专、沪东中学、工人俱乐部(文化馆)、电影院、海光中学、体育场....... 向南浦东南路两边可见东辉中学、浦南中学、东昌中学、张杨中学、光辉中学、洋泾中学、浦明中学、塘桥中学、文建中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58年春季的某一天,浦东南路钱家巷路交汇处大电钟下,及向西的几十米路段上是一个自由市场,早上七时多人最多。一辆重型运货车突然失控,冲向人行道及上街沿,顿时二十多位购物的顾客倒地,鲜血洒满了大地,半天也冲刷不尽,至少有十人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亡,多人成了永远无法站立的残疾人。据说是司机加班时间过长疲劳驾车引起的悲剧。

出事地点向东一华里的钱家巷路123弄一位当时51岁的张妹奶奶当场身亡,另一位54岁的朱谋奶奶被撞成重伤--股骨骨折,常年卧床不起。

1959年夏季的某一天,浦东公园晚上放映露天电影《地下航线》,花3分钱公园门票进门就能观看一场精彩的热门影片。这天晚上上千名青少年闻讯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近陆家嘴渡口的浦东公园。

当四扇连体大门一开,人群像潮水一样向内涌去,立即发生了长8米、深4米的踩踏地带,几百人挤搡拉扯,寸步难行,后面人群还在冲来,一撮人群倒地,后一排人群跟着倒地。由于人群的挤压马上感到呼吸困难,鞋子脱落,喊声、呼救声、哭声成一片。

前面有几个人在伸手拉边缘被困人的手,但里面一点的人救不了。等到十分钟后全部拉起了倒地的人群,有几十位少年被救到医院,其中二十几位因窒息时间过长未能抢救过来。公园门口,各种鞋子少说有几百只,堆成好几堆。

杨家渡路东段老當店对面粮食店东隔壁的一家10岁叫小龙的少年,就是这次踩踏事件遇害者之一。这天晚上,已气绝身亡的小龙被运送回家,躺在家里外间的门板上,她妈妈喊了他名字一夜也没有醒来,可怜的妈妈哭红了眼睛。

1987年12月10的一个迷雾天早上九点多,陆家嘴渡口发生了踩踏惨案,死亡66人,重伤20多人。这天一早头班轮渡开航前轮渡站因天气大雾挂出停航通告,从早晨4时多到上午9时,行人、自行车挤满了候船室,后面黑压压的都是人与推自行车的人,成千上万人的声势,都很焦急,长吁短叹,等待过渡,大部分人为了赶去上班。运送蔬菜的车在渡口前的路上排成长龙。

9时过一点,通航了,第二班发生了踩踏,前面一个人倒下,后面一个个人身体失去平衡,跟着跌倒。前面一批人倒下,后面一批批人倒地,人与人牵连,夹杂着许多辆自行车倾翻,一片狼藉,自己根本无力起来,呼救声、哭喊声一片。仅仅十分钟上百人伤的伤,死的死,惨不忍睹。

星转斗移,变化真大 ,东昌中学(东昌一中)前缀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沪东中学(东昌二中)成了上海交通大学附中的附属沪东实验学校,读起来很拗口。浦明师范学校改名为东格致中学。光辉中学(东昌三中)成了洋泾中学南校,地处龙阳路。洋泾镇定水路小学,冠名为上海大学附属浦东实验小学。洋泾人民医院恢复解放前旧名公利医院,前几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近期又是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像个民办医院,为什么不能新旧兼并,叫上海洋泾公利人民医院呢?一个叫了五、六十年院名的医院改来改去总不是一个好办法。

上海人和小上海一样,是一个光辉亮丽的代名词、典型的溢美词。被人们称为上海人的人不一定是上海人,常常是五官精致、皮肤白皙、举止高雅、声音甜美,打扮入时的浦东姑娘。与浦东张杨路海港新村老大学生陆北大住一个村,第二条弄堂内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姑娘,亭亭玉立,天生丽质,说话带有浓重的浦东本地口音,外号叫做上海人。当她走出村来时让人眼睛一亮,人们也许会产生猜想:哪来的上海人?

百货大店门前,总是黄金地段;电影院、文化馆周边,总是热闹非凡,有小上海的观感。繁华区域总有学校、医院;交通枢纽附近,总有饭店水果店。小上海,形容该地段有不少大上海的兴兴向荣、衣食住行配套齐全的氛围。1.5公里东昌路,浦东工人俱乐部(文化馆)、东昌电影院之间的地方被誉为两个浦东小上海、南京路。改革开放以后,张杨路也成为新的小上海,但文化气息稍逊于老的小上海。

原来的一公里多长的百年杨家渡路拓宽略延长,接上张杨路,抹去杨家渡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名。1959年建造的张杨路寓意从张家楼北部到杨家渡的道路,现数典忘祖,将祖宗级别的杨家渡路忘记了。宁可保留杨家渡路,放弃张杨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光辉中学文革前有两届体育班,每班学生40来个,具有超强的体育特长,大部分是来自浦西的上海人,寄宿制。其中64届有一位乒乓球运动员余佩芳,二级运动员,是国家乒乓队员余长春的亲妹妹,此时她年仅16岁。可惜她的一只脚有一点点跛,否则前途无量。尽管这些学生有望向体育方向发展,但他们学习很努力,思想求上进,到了初三,该体育班有五、六个团员,普通班只有一到三个团员。上海人,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象征,独立生活能力强的代称,身体强健,走路带风。

1990年浦东开发以前,浦东大金三角一般指两个镇之间包含的一个地区,即东起高桥镇沿黄浦江向西到陆家嘴渡口,相距18公里,由此九十度转弯朝南到周家渡地区耀华玻璃厂近杨思镇相距10公里,总长度28公里。宽度三到五公里。有人说,这是上海的加沙地带,当然人口只有30多万,不能与200万人口的加沙相比。浦东开发后,两座跨江大桥与东方明珠建成后,习惯上将浦东金三角看作东方明珠一手牵着杨浦大桥,一手牵着南浦大桥。

两条大动脉:浦东大道、浦东南路。两端东塘路、陆家嘴路好比是浦东大道的延伸线。近高桥镇集中了几家大厂:炼油厂、热电厂、染化厂、合成冼涤剂厂、化工厂等,向西东沟有万人大厂沪东船厂、附近是航海仪器厂,沿江向西是港区、上海船厂、利华造纸厂,陆家嘴码头工厂区(立新船厂、烟草机械厂、棉纺十厂、新新机器厂、毛纺厂等,分别属于化工局、交通部、机电一局、海运局、港务局、纺织局、仪表局、轻工业局...... 上海当时共有58个局。若问他在哪里工作,他可能回答很笼统,可能是其中的机电一局、港务局或纺织局,具体不说具体厂家。如果你想知道具体一点的单位、地理位置,他会告诉你是靠近洋泾中学的上海汽车底盘二厂、启新路到底的上塑四厂......

小的浦东金三角指的是黄浦区浦东三个街道:崂山新村、东昌路、张家浜。陆家嘴路及地区属于东昌路街道范围内,陆家嘴是后来者居上,东昌、崂山、梅园三个街道,加上张家浜街道的一小半构成一个新的陆家嘴街道。小金三角内有一百多家企事业单位,少量工厂留下,少数船厂、机械厂搬迁,百分之九十的企业消失了,中小学大部分原地不动。

东昌中学(曾叫东昌一中)1957年首届初中毕业、1960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崔启功,七十年代东昌路音乐街三大男高音歌手之一。每次百人规模的民间音乐会上必唱《菩萨蛮.黄鹤楼》、《亚非拉人民要解放》、变奏的《北京有个金太阳》、《七律.长征》。和他同时代的歌唱爱好者,都是长寿老人,年过七十、八十,精神矍铄,底气十足,声音嘹亮。

歌唱是一项全身运动,健身又健脑,歌唱使人心情舒畅忘记疲劳。用的是底气,丹田最重要,腹肌腰间肌腰训练好,气息上下贯通,扩张收缩要协调,声带靠拢拉紧,根据音高低受到引导。歌唱是一项智力竞赛,讲究技巧,歌唱使人永远年轻志气高,上下左右距离拉开,打开声音通道,气息直冲声带,声带得到振动,带动全身共鸣腔,一齐振动,围绕一个调。

浦明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崂山街道病休青年小周,先在街道地医院当医生,恢复高考后发奋努力,一举考进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后不断进步,当上东方医院主任医师。他八十年代内科急诊当过班,小周当大医院医生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人将他的名字误读为周益民。

住花园石桥路,海光中学(东昌五中)1982届高中毕业生马千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首届油画专业毕业生,全国油画比赛一等奖,出版过八本美术专著。有几年,陆家嘴金融区的街头巨幅广告宣传画的设计,均出自他的手笔。

我爱画图画,一幅画赏心悦目,传递高雅,引联想望未来,表达心里话。百舸争流万马奔腾,背景有蓝天,美丽的彩霞,画图高手自幼画笔拿,深刻的观察力,丰富的象想力,扎实的基本功,潜心学习毅力大,天才来自勤奋,珍惜青春年华。一幅画,美丽的瞬间,美丽浪花引回忆,心舒畅激起灵感发。百花争艳,万木苍翠,背景有长江、三峡大坝。临摹写生,良师指迷津,同伴互切磋,积累起一笔一划,天赋、努力各占一半,才学让人惊讶。

住陆家嘴路杨家宅杨华平,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蔡绍序的学生,1972年考进上海乐团,担任独唱,电影《江水滔滔》插曲的演唱者。

住张杨路叶家宅、华通开关厂工人、黑管演奏员傅华利创办多灵电子轻音乐团,系上海第一家民营的艺术团,全国巡演,足迹达到新疆。

住张杨路唐家宅唐承忠,上海沪剧团乐队主胡。第六师范(实验学校)音乐教研组副组长汤锦铭作曲的《农业学大寨》、张家楼小学教师薄兰谷作曲的《火车向着韶山跑》被选入《战地新歌》第一集。

洋泾人民公社音乐教师、手风琴演奏员叶仲芳,七十年到八十年代任建平中学音乐教师,指导多位文艺青年考进音乐学院、艺术高校。当年浦东洋泾公社有一支文艺小分队,小叶同志是手风琴手,琴声好优美。他用琴声伴奏歌声,发现人才,音乐学院考进两位,师范考进两位。几年训练气息,培养乐感,功夫未白费,舞台实践,经验得到积累。

上海高桥化工厂集体创作,赵明朗执笔的女声表演唱《毛主席著作闪金光》 ,具有上海地方民歌的风味,亲切、自然,流传很广,唱了六十多年,经久不衰。

来源:朱诗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