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集齐春夏秋冬!这件梅瓶让黑白书画“立体”起来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00:16 1

摘要:梅瓶,因口小仅容梅枝而得名,最主流的用途就是作为酒具,还可以用于插花或作为摆件在家中陈设。

如果你是大宋民窑工匠

给你出道大难题:

如何在陶瓷器物上

让一幅黑白书画“立体”起来?🤔

答案就在这件文物上👇️

多种技法于一身

这幅黑白书画“立体”起来了

水墨勾勒的花草

水波纹中的“春夏秋冬”

都被描画在一件瓶子之上

仿佛一幅黑白书画“立体”起来了

通体施白釉

从小口到圆肩,丰满圆润

从腹部到圈足,又变得苗条清瘦

宛如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人

优雅,实在是太优雅了😍

其实,这件瓶子是

白釉“春夏秋冬”瓷梅瓶

既有书,又有画

是除了唐代长沙窑外

极少有文字装饰的瓷器品类

梅瓶,因口小仅容梅枝而得名,最主流的用途就是作为酒具,还可以用于插花或作为摆件在家中陈设。

它的“优雅”秘诀来自

采用了多种技法于一身

先以划花勾勒花草轮廓

划花,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器表面用木刀、竹条、铜铁制器等尖状工具浅划出线条状花纹。

再用剔花工艺分层雕刻花叶、草叶纹

剔花,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刻好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出现于磁州窑。

最后以含铁量较高的黑彩填充主体纹样

尤为精妙的是

用刀锋在黑色釉面刻出“春夏秋冬”

并划以水波纹衬底

剔除部分黑彩后露出了白胎

形成浅浮雕的效果

就像书法创作中的“飞白”

“飞白”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

既传承书法艺术的留白意境

又通过梅瓶曲面实现了“移步换景”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集于“一瓶”

实在妙哉!

黑白极简美学+“接地气”

中国古代北方最大民窑体系

这件白釉“春夏秋冬”瓷梅瓶

是磁州窑系民窑佳作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宋代,磁县叫磁州,因而得名。

磁州窑首创白地黑花的技法

这件白釉“春夏秋冬”瓷梅瓶

便采用了此种技法

因此又得名

白地黑花刻“春夏秋冬”梅瓶

△从左至右为:宋·白釉“春夏秋冬”瓷梅瓶,河南博物院藏;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清沽美酒”瓶,上海博物馆藏;宋·白地黑花猴鹿图瓶,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磁州窑还有一个重要特点

追求实用与美学的统一

所生产的瓷器非常“接地气”

不仅主打日用器皿

老百姓需要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

如瓶、碗、盘、枕等

△左为金·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右为元·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双兔纹罐,均为故宫博物院藏

而且符合生活习惯

例如,纳凉的瓷枕

有符合人体工学的弧面设计

△北宋·磁州窑马戏图瓷枕,故宫博物院藏

白地黑花的黑白极简美学

饮食起居之间的民间智慧

使得磁州窑成为

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藏着“变与不变”的智慧

时至今日

磁州窑的窑火仍在延续

其中藏着“变与不变”的智慧

不变的是传承的初心与坚守

变的是对磁州窑的创新

将磁州窑传统技法融合当代审美习惯

开发茶器、咖啡杯、摆件等日用品↓

利用磁州窑传统的化妆土进行自然窑变

研发新的烧造技术“斑影”↓

将磁州窑元素融入现代家居设计

让黑白极简美学融合生活↓

△磁州窑台灯

当我们凝视这件梅瓶

看见的

不仅是黑白美学和四季轮回

更是磁州窑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来源丨央视新闻客户端

特别鸣谢丨河南博物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南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编辑:雪晓楠

校对:钱炳彰

审核:耿 坤 续红明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