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天,全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装备研讨会在仁寿县举行,行业专家和丘陵山区重点省份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攻克丘陵山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机难用”“无机可用”的有效路径。“本次活动最大亮点,是首次将农机、农艺两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推广人员组织在一起,希望破解农机研发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激光平地旋耕机、免耕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4月1日上午,眉山市仁寿县珠嘉镇三溪社区一处耕地里,30余台农机接受检阅。
当天,全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装备研讨会在仁寿县举行,行业专家和丘陵山区重点省份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攻克丘陵山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机难用”“无机可用”的有效路径。“本次活动最大亮点,是首次将农机、农艺两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推广人员组织在一起,希望破解农机研发与实际生产脱节的现实挑战。”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机械处副处长徐峰介绍。
受地形坡度大、土壤板结黏重、地块细碎等因素制约,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我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重点区域机械化生产面临诸多考验。机具作业演示的现场点位,便具有重要代表性。活动举办前4天,仁寿县几乎每天都有降雨,土壤含水率较高、黏重。同时,现场耕地坡度在10度至13度之间,农机表现更能接近生产实际。
3年前,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丽领衔开展丘陵山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农机装备研发攻关。这次,她带来了7款适宜丘陵山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农机。“我们这些机具大多采用了铲尖加圆盘的开沟器组合体设计,还通过安装减震器、气吹式排种器等技术手段,降低种子破损率、提高播种整齐度。”杨丽介绍。目前,杨丽团队研发的一款坡地轻简型精量播种机在国内已销售了1600多台,受到种植户的欢迎。
现场展示过程中,还出现了农机半坡停留、农机转弯不畅等插曲,引起了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组长、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和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乔善宝等人关注。
“好的农机需要配备熟练的农机手,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增产潜能。”杨文钰说。他经常前往陕西、云南、贵州等地调研,发现当前农机与农艺能否深度融合已直接决定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实际生产效果。
杨文钰认为,哪些种子适合机播,多少施肥量合适,如何做好封闭除草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农艺专家参与进来一起解决。对此,乔善宝非常认同。“我认为,应密切农艺专家与农机专家间的协作,将‘三分种七分管’变为‘七分种三分管’,实现高质量播种、高质量育苗,为增收奠定基础。”乔善宝说。
当天下午,与会人员结合参观感悟、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农机推广实际畅所欲言。几位专家分享了丘陵山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装备的阶段性研制成果,四川省农机化发展推广中心主任张小军、青海省农牧机械推广总站副站长张晓东等围绕农机推广挑战进行了交流。
“不管哪款农机都应在实际运用上下功夫,在生产实践中进行验证、改进、推广。”张小军举例,比如针对四川地形复杂多样的现状,农机调试就应简单易操作。“一款农机好不好用,群众最有发言权。”张晓东也建议,农机研发专家、农艺专家应深入田间地头,收集老百姓的真实需求,研制出好农机、让每款农机都好用。
但杨文钰、徐峰等注意到,不少农户对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这一新模式的认识不够、接受度不高。大家认为,今后应通过选配先进适用农机、打造样板试验田等举措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提升群众认知,助力群众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