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所学校被“朝不保夕”的惶恐笼罩:裁员的顺序却出乎意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17:58 1

摘要:最近,因为种种原因,一位在国际学校工作的朋友向我诉苦说想转行。我回忆起10年前自己从传统媒体转行做国际教育的往事。我说:意识到将永久告别传媒那一刻,我内心涌出一种巨大的丧失感,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走在暗夜路上的“丧家之犬”。然而,时过境迁,世事风云变幻,国际学校这

最近,因为种种原因,一位在国际学校工作的朋友向我诉苦说想转行。我回忆起10年前自己从传统媒体转行做国际教育的往事。我说:意识到将永久告别传媒那一刻,我内心涌出一种巨大的丧失感,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走在暗夜路上的“丧家之犬”。然而,时过境迁,世事风云变幻,国际学校这一行也从繁荣进入浪潮回落期,像很多行业一样,裁员从未停止。我试图理性地,从行业特性和商业本质等角度谈谈学校裁员背后的逻辑和价值排序。

01 年薪百万“最贵员工”被裁员的经历

我先分享一个例子。M是某一线城市学校的品牌传播和市场总监,且是创校成员。她做出了非凡的业绩,这所新学校在她手里快速全国知名且生源稳定,开局顺利。然而在合约到期后,学校不给她续约了,她被裁员了。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碎的例子,有人还可能将其解读为“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但从故事的另一面也可寻见答案的一部分。

第一,她的综合薪资成本为100万/年,这个金额包括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月发到手数字并不夸张。第二,这所学校虽然学生数不少,但办学者是新手,彼时还在摸索,因此,办学3年还没有实现盈利。第三,假设那样一所定位的学校,20万/年的学费,利润率是15%,那么,每招收到一个学生意味着3万盈余,那么,养这么一位百万级总监,需要33个学生的学费,一个班25个人还不够。去用一个班还多的学生,去养一个专门花钱(很多人对这个岗位是这样定位的)的市场总监,谁会乐意?

更何况,事实情况是,这个学校那时还没有盈利。如果这个人裁掉,学校成本核算表上,数字马上减少100万,多么漂亮!如果趁着合约到期的时机,再裁掉几个薪资成本高同时岗位需要又不那么紧迫的,比如学校不再需要用你的过往闪闪发光的经历打名气了,又比如,学校创校最难的阶段已经过,因此不需要那么多广告投放了。那么,负债表在后面会变得更好看。学校运营的这辆小车的负重会减轻,更能轻装前行。

因此,当组织机构选择裁员时,基本上都是有原因的。只是从行为的发出者和接受者的角度看,感受如此的不同。

02 教师、外方校长无法幸免,学校裁员的价值排序

裁员,但是情况是非教学岗位优先,比如上文提到的品牌传播与市场总监,还有不教课、作用不太明确的中层。而还有一个例外,就是外方校长,他们通常作用不大,但可以给招生宣传撑门面,所以,很多学校都会养着这样一个“花瓶”,以用鲜活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国际化”特色。

谈到非教学岗位,我举一个朋友的例子。她各方面非常优秀,学历也是中国头部师范院校,但是,在她毕业后入职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个新学校,校长觉得她形象谈吐和亲和力都非常出色,建议她做招生。她欣然应允。然而,已经入行10年,她至今仍在各种学校辗转,做招生,而小学校或低龄学段的招生工作,通常还夹杂着许多学生和家长沟通服务的工作,头绪繁多,她不胜其烦,状态不佳。我们时常觉得她非常可惜,如果一直在教学上深耕,她必定不是今日之景象。

不过,学校也有很多裁掉教学岗位的例子。我们之前一所学校就被迫走到过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外国人大量流失,学校学生量骤降,教师过剩,服务课时不足。因此,在学校运营情况不佳,教师数量过剩的情况下,学校里教师群体人人自危、八卦猜忌不断,甚至小团体取暖等都较为常见,人心惶惶。所以,基于学校实际运营情况下的裁员方案,就变得非常必要。

学生和教师是一所学校运营的基本条件,没有他们,学校将不能称之为学校。而学校的人力成本通常会占到运营成本的60%到70%乃至更高。因此,教师团队的裁员只有在非常严峻的情形下才会采用,如果学校有运营压力,通常会用新教师替换掉一部分贵的老教师,但学校不会没有成熟教师或者太少量,因为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学校的宝贵资产。

03 提升专业技能,精益求精

江湖传说,为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某商业大佬之女做高中数学补习的老师,价格是1万元/小时,一次补2小时。因此,这位一直在给一线城市头部学校顶豪家庭学生补课的教师,早些年就一年收入大几百万打底,早就财务自由了。是不是令人艳羡?并不是只有教学岗位才能一直精进技艺。我还想说,即使主要工作内容是接打电话的招生老师,也可以提升职业素养。

C是某国际学校的招生总监,她对我说,自己从头部学校跳槽到中等学校,一开始对家长们很急躁,觉得“都这个时候了,你才会为孩子开始规划,已经很晚了,你知不知道?”,后来听了我的经验分享,她认为那些家长能给孩子选择私立学校已经是“赚钱能力”和“认知方向”都有了,自己不应该嫌弃他们,自己的职责是帮他们理清方向,给予专业指导。

我为C点赞,主要是因为她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可以提升之处,以及她必将在其中发现更多意义感,而她自己也会更加坚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跟这个世界产生更深度和有机的联结。

04 你注意到建设自己的“可迁移能力”了吗?

因为行业现在处在平稳发展期,所以我再谈一个词叫“可迁移能力”。大概在2004年,我的一位亲人是律师,那时律师的诉状都是手写的,因此需要有个人将各位律师的手写诉状打印成电子版。所以,他们律所里有一位女打字员,月薪600元。记得有一天亲人感叹:哎,电脑越来越普及,而且功能更强大是必然趋势,就是不知道这位打字员将来可以去做什么工作?

这话使当时十几岁的我印象深刻,因为我也不禁为打字员的后续职业规划忧虑。20年后的今日,不仅电脑普及,语音已经可以直接转换文字,不知道当年那么多打字员现在在哪里工作?不知道在时代大浪潮下的我们,如果我们所在的行业消失或萎缩,我们去做什么行业?

《道德经》里有句话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就是在最重要的社会活动——祭祀(《左传》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意思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和打仗)时候用到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这个狗被用托盘托着,红布盖着,高贵极了。但由于它本质上不能吃,被祭祀的人也不会吃,所以,祭祀结束后,这些草狗就被随意扔在地上,或者被踩踏,或者被干脆拿回家当柴烧——用完即弃。

但是,基于一个积极入世的角度,我们如何让自己换了行业和赛道之后,仍然能够发挥作用,做出贡献,获得回报,是尤为重要的。我觉得我们需要时常去画一个图,包括“你的能力擅长”“你想成为谁”“社会需要”这三部分,找到重合点。这个图形肯定是变动的,因为社会是变化的,而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现在的学校,尤其是开设初中和高中学段的学校,是匹配12年学年前生育人数的,即2012年的1635万,那么,2024年的婴儿人数是954万,基本是趋近一半。也就是说,12年后的学校数量,可能有现在的一半就够了(假设人口生育率保持静止不动的情况下)。那么,仅基于这个推算,12年后,生育率更低的大城市,学校数量会减少一半或2/3。小城市可能是1/3或一半。

那么,在这样的变化情形下,12年后的你,希望是什么样,如果现在的生活不完全是你想要的,那么,是不是以上三个圆圈交叉图形的练习要早点做起来?

05 别人如何对待你,取决于你能提供多少价值

自我在两年前开始帮学校和教育机构出谋划策以来,经常被赠送一些东西。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而这些人和机构都是我的客户,这些东西是他们在向我付费之外的另一份完全额外的心意。这跟我之前上班的“套路”完全不同,上班就是努力工作,等待工资+奖金,其他就没了。

所以我由此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认识:别人怎么样对待你,取决于你为对方提供了什么价值。风靡全球的《纳瓦尔宝典》说,你赚到的钱是基于你对这个世界的贡献,这个世界给你打的欠条。所以,我们需要反复地去跟自己单位,组织机构,连同这个真实世界中变化的行业和环境去反复确认,你能对他们提供的价值是什么?

谈到价值,除了商业价值以外,还有一个威猛无比的词叫情绪价值。心理学家说,爱情,就是典型的“因为你看见我了,经由你的看见,我才感觉自己这么美好”。“因为你,我感觉到自己这么美好”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情绪价值,它对人的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和提升是难以计数的。所以,从古至今,人类都会歌颂爱情,为爱情着迷和痴狂。

所以,人们时时会对“他人为自己提供的价值”进行评估,一旦觉得这个价值不够的时候,就会选择放弃对方,或者减少投入。解约和分手都是同一回事!

结语

写这样一篇文章对我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见过财务总监看到一个亏损的学校之财务报表时,那张阴雨密布的脸;也确实目睹了用包括裁员在内的一系列专业套路拯救过后的学校,扭亏为盈;也见过明明很有才干却没有选择核心岗位职能职业发展受限的优秀同龄人;也体会过那种跟自己熟悉的工作或行业告别的巨大丧失感,失落感,孤独感......

康德说,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心理学家说,你的存在(being)就是意义本身,你本身就是世界上独特的存在。你的存在已经是对世界的美好贡献。你不需要一定通过做什么才能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是出色的,是值得被爱的。你不需要这样。你的存在就是对这个世界的价值。

因此,对裁员,我们不妨把它当做一个仅基于经济效益或者功能层面的考量,不能也不必影响我们本身的价值感和存在(being)的意义。职场是有限游戏,人生是无限游戏,世界的所有面貌和维度都向你敞开,你都可以去学习、经历、探索、发现……

来源:顶思TopSchool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