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节刚过,今天我们来聊聊寒食节。在现代,知晓寒食节的人已为数不多,然而在古代,寒食节极为重要,前后延续两千多年,曾是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寒食节后一两天便是清明节。
清明节刚过,今天我们来聊聊寒食节。在现代,知晓寒食节的人已为数不多,然而在古代,寒食节极为重要,前后延续两千多年,曾是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寒食节后一两天便是清明节。
最初,清明节只是寒食节的“附属节日”,人们更重视寒食节,而对清明节有所忽视。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上坟扫墓等仪式大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冷食、蹴鞠、荡秋千等风俗活动,也都改在清明进行。如今,清明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如今,清明是法定节假日。而在唐朝,寒食节同样是全国性的“法定节假日”,不仅民间隆重过节,宫中也会举行特定仪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品读韩翃的这首《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这里“春城”是当时长安,“无处”二字展现出诗人视线的延展,此时诗人目光并非局限于一处,而是放眼整座春色盎然的都城。“无处”和“不”构成双重否定,强化肯定语气,凸显出春意弥漫全城的景象。
此句中,既有诗人视线的移动,又有“飞花”带来的动态感。诗人未点明飞的是何种花。放眼都城,视野开阔且处于移动状态,属于“面”的描写。所以“春城无处不飞花”,描绘出漫天春花飞扬,春满人间的画面。
次句“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将视线由全城转向皇家园林。“御柳”特指宫苑垂柳。“斜”字呼应“飞花”的动态,写出柳枝随风摇曳之态。(注意“斜”,从韵律角度这里应该读“xiá”。读为“xiá”,则与“花”“家”形成完整的“a”韵闭环;若读“xié”,韵脚“ā-é-iā”则显突兀)
题外话:
普通话中,“斜”已无“xiá”音,仅保留“xié”音。这一变化源于语音的自然演变,如“车”古音读“jū”,今读“chē”。明清学者已指出,强行用“叶音”改读古音(如朱熹对《诗经》的改读)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
山东张春海老师通过实验证明:读“xiá”时,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效率与情感共鸣显著提升(“xiá”组背诵成功率75%,远高于“xié”组的39%)。这说明古音更契合诗歌的声律设计,增强语言感染力。
从第一句对“面”的铺陈,转为对“点”的刻画,诗人“放眼春城”的视野缩小,聚焦到具体之处。内容在这一“点”上变得具体,时间也落实到“寒食”这一天。地点和事物则将“无处”这种抽象视角,聚焦于“御柳”这一具体植物。
结合第一句,可衍生出更细致的解读,“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花”实则指“柳絮”(由此可见当时长安的柳絮问题较为严重)。
诗人所写并非贺知章笔下的寻常柳树,而是“御柳”。在古代“御”指君主,“御柳”即皇宫内的柳树,诗人的目光从“春城”的普遍景象,聚焦到“皇宫”这一特定地点。
第三句“日暮汉宫传蜡烛”,大意思寒食节的日落时分,皇宫里开始传递蜡烛。这看似平常小事,有何值得书写之处?但回到历史场景中,意义便不同了。
“汉宫”指当时的皇宫。唐人作诗,多以“汉宫”代指唐王朝。如杜甫的《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中有“日月低秦树,乾坤绕汉宫”。
据唐代制度,寒食节期间天下一律禁火,唯有宫中可以燃烛,除此之外,皇帝还会将燃烛赐给得宠的近臣,特许他们不必禁火、以示恩宠。
天下一律禁火,但又个例外,那就是皇宫,他们有这种特权。这种矛盾,让现代读者心理产生疑问与期待。
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大意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近幸大臣之家。
注意这里“轻烟”,解释有争议。
据唐代制度,寒食节期间天下一律禁火,唯有宫中可以燃烛,除此之外,皇帝还会将燃烛赐给得宠的近臣,特许他们不必禁火、以示恩宠。这样的话,“轻烟”和上一句“蜡烛”可以对应起来。“蜡烛”都传到“五侯家”去了。
所谓五侯,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说,西汉成帝时,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都封为侯,合称五侯;
另一个说法是说,东汉桓帝时,宦官势力强大,五个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在同一天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
不管韩翃在这里用的是哪个典故,得到恩典的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权贵。
到了最后一句,这首诗的争议点便显现出来。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喻诗”,此时“五侯”带有贬义;也有人觉得此诗是对皇室承平气象的歌颂。
你持何种观点呢?若认为是“讽喻诗”,则可这样解释:“轻烟”既描绘实景,又隐喻权贵之家的浮华易逝。“散入”二字以缥缈之态暗示恩宠的随意与不公,与“无处不飞花”所展现的普世春景形成鲜明对比。
若将此诗视为歌颂诗,这里“五侯”就没有贬义,例如李白“五侯七贵同杯酒”,“五侯”泛指达官显贵。还有“轻烟”可以联系到,清明的“赐新火仪”。
杜甫在《清明》写到“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苏轼《徐使君分新火》中写到“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这和一个习俗有关系,唐宋时期,清明节赐百官新火。
唐朝的赐新火仪式较为隆重,唐代诗人谢观在《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中详细描写了赐新火的过程,展现了其盛大与隆重。宋代欧阳修的《清明赐新火》诗中“桐华应候催佳节,榆火推恩忝侍臣”。
考虑到谢观和韩翃所处时代相差70年,推测“轻烟”就是“赐新火”仪式的一部分。
但由于诗题是“寒食”或者“寒食日即事”,此诗却为“寒食”之日所述,似乎又过于牵强。因而认为这首诗是“讽喻诗”的占多数。
再回到历史场景。据晚唐孟棨(qǐ)《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对这首诗印象极佳,点名让韩翃担任驾部郎中知制诰。知制诰可以不是一般的官员,该职为皇帝起草诏书,在皇帝近臣中名声最好,是古代文人们梦寐以求的岗位。
据说当时在朝廷里做官的韩翃有两个,还有一个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唐德宗怕别人误会,还特意在韩翃的名字旁边标注了“春城无处不飞花”,明确表态,就给这个韩翃。
(当然,韩翃还有许多故事,其爱情故事《柳氏传》也广为流传)
如果从因一诗得官,似乎“歌颂”之作更符合当时环境。
还看到一种解释,这首诗歌颂唐德宗皇恩浩荡,大唐繁荣祥和的气象,在歌颂的同时暗含委婉的讽谏。
头两句写寒食节都城一片美好的春景:皇宫的御柳在东风的吹拂下飘散出满城的飞絮,暗示皇恩浩荡,无处不在。后两句说五侯家得到皇恩最多,寒食节虽然禁火,但得宠的官员却可以得到皇上特赐的火烛,多么光荣啊,看他们家的上空香烟缭绕,好一派升平气象!
实际上是诗人用贴切的典故,暗讽豪门贵族获得利益更多的不公平现实。所以唐德宗非常欣赏这首诗温柔敦厚的风格,因这首诗而提拔韩翃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高官。
你认为它是“赞誉诗”还是“讽喻诗”呢?一首优秀的诗歌,其含义丰富多变,能够跨越时代。不同时代的读者和解读者,会赋予它不同的意义。
再回到这首诗本身,全诗以白描手法写实,形象地描绘了暮春时节的风光和皇宫内的寒食风俗。从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广角全景视角,到“寒食东风御柳斜”,长焦定点视角,诗人视角灵动转换。时间亦随之流动,前两句似描绘中午之景,后两句则刻画傍晚景象。
诗中炼字精妙,“飞”“斜”“传”“散”四字贯穿动态描写,使画面流动而富有层次,其中“飞”字尤为后世称道,被誉为“一字立骨”。其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成为赞美春天的名句,更是古代文人游戏“飞花令”名称的由来。
无疑,这是一首美妙的诗。无论是从讽喻的角度,对特权阶层进行温和的批评,还是作为一首赞歌,表达对大唐盛世的赞美,这首诗都展示了诗歌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包容性。通过我们不断地探索、传承与弘扬,这份独特的诗意和魅力会更加灿烂地展现出来。
来源:闲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