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吃惯"爱国流量"的自媒体枪手们调转枪口时,他们不会告诉公众:那个被架上历史审判台的联想,正以全球PC市场24%的份额持续霸榜,PC出货量第六次攀顶全球第一。其智能制造版图已延伸至匈牙利、巴西、墨西哥、印度等辐射全球的智能制造工厂。从"美帝良心"的污名化标签,
“AI重新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今年3月份,曾掀起"联想改制"滔天风波的千万粉丝大V司马南遭遇全网封禁,这场始于2021年末的舆论围猎,最终在监管重锤下戛然而止。
当吃惯"爱国流量"的自媒体枪手们调转枪口时,他们不会告诉公众:那个被架上历史审判台的联想,正以全球PC市场24%的份额持续霸榜,PC出货量第六次攀顶全球第一。其智能制造版图已延伸至匈牙利、巴西、墨西哥、印度等辐射全球的智能制造工厂。从"美帝良心"的污名化标签,到"科创板一日游"的技术质疑,这家穿越了四十年风雨的企业始终在冰火两极中重塑自身——正如柳传志在2018年那封著名的公开信中的潜在表达:联想的基因里,刻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实业报国梦,也不可避免的带着市场竞争的伤痕。
联想用四十年时间,完成了从本土企业到跨国巨头的蜕变,其间的战略抉择与路径争议,恰似中国商业文明进化历程的“活化石”。面对新的十年,在联想举办的新财年誓师大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联想将开启第五次创业,在未来十年引领混合式人工智能发展”。
基因裂变体制突围与路线之争
在中科院计算所传达室起家的联想,自诞生之初,便带着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生存焦虑。
柳传志带着11名科研人员,用20万元启动资金,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夹缝中寻找出路。
这个时期的联想,既是中关村"两通两海"时代(四通、信通、科海、京海四家科技代表)的见证者,更是体制内科研机构市场化的探路先锋。
1985年倪光南携"LX-80联想式汉字系统"加盟,让企业找到了技术转化的突破口。这款能让计算机处理汉字的"神奇盒子",在当年创造了1237万元的营收神话。
但市场风云突变的速度,超出所有人预料:后来当AST、康柏等国际品牌大举进入,联想代理业务与自主研制的天平开始剧烈摇摆。
再回溯1994年的"路线之争",成为了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转折。在"技工贸"与"贸工技"的激烈博弈中,柳传志最终选择了"贸工技"的渐进路线。
这个被后世反复解读和争议的战略抉择,本质是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的生存智慧——在技术积累不足、市场机制稚嫩现实下,先构建商业能力再谋求技术突破,成为那个时代的理性选择。
全球征战并购狂潮中的东方智慧
2004年收购IBM PC业务,是联想发展史上的"敦刻尔克时刻"。这场"蛇吞象"式的并购,不仅改写了全球PC产业格局,也暴露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深层困境。
当杨元庆将ThinkPad经典设计元素保留到第五代产品时,他守护的不仅是品牌资产,更是东西方商业文明的融合实验。
这一时期联想的"双拳战略"颇具启示意义:左手通过连续并购(Medion、NEC PC、摩托罗拉移动)构建全球化版图,右手依托"保卫与进攻"策略深耕中国市场。
其构建的"全球三角研发体系"(北京、罗利、横滨)与"黄金供应链"网络,在2011年泰国洪灾、2020年“口罩”情况冲击中展现出惊人韧性。
但硬币的另一面同样值得审视:当联想将相当大部分的研发支出,投向市场调研与产品定义,而基础技术投入长期占比不足3%时,这种"市场驱动型创新"模式,与华为"每年研发投入超收入10%"的技术突围路径,形成鲜明对照。
两种模式的不同命运,在2018年后的全球技术博弈中,也逐渐显现分野。
生态革命从设备制造商到智能服务商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错失先机的联想,于2019年提出"3S战略"(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设施、行业智能),开启艰难而决绝的转型。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是要打破"PC依赖症",在智能化赛道上重构竞争力。
YogaBook的屏幕键盘一体化设计、晨星AR眼镜的工业元宇宙应用、xCloud混合云解决方案,这些创新产品背后,是联想对"端-边-云-网-智"技术架构的前瞻布局。
其实力强悍的算力基础设施(6500+服务器集群)与智能制造"铁三角"(合肥、武汉、天津基地),正在构建新型数字底座。
在2023年生成式AI爆发元年,联想悄然完成从"设备即服务"到"解决方案即服务"的升级。
当其他厂商还在比拼大模型参数时,联想已将其智能设备装机量转化为边缘计算优势,在智能制造、智慧教育等领域落地数以百计的行业解决方案。
这种"不做ChatGPT,但让AI无处不在"的生态策略,或许正是硬件巨头的破局之道。
范式重构全球化4.0时代的中国方案
当犀牛团队将联想的成就,置于全球科技史坐标系中横向观察,发现了一组惊人数据。
累计出货超2亿台ThinkPad笔记本电脑,为全球3亿家庭提供智能终端,在中国、阿根廷、巴西、印度、墨西哥、日本和美国等国家拥有30余家制造基地,其供应链触角覆盖微软、英特尔等超5000家科技企业。
这不仅是商业规模的胜利,更是中国科技企业突破“微笑曲线”底端的实证。
在产业标准制定领域,联想已从跟随者蜕变为规则参与者——其推出联想边缘大脑 AI 小样本终身学习质检解决方案,是中国首家通过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净零目标」验证的高科技制造企业,其温水水冷技术为全球超算中心实现大幅节能。
联想专利库中积累的超3.8万件专利及专利申请数,藏着从“防泼溅键盘”到“神经拟态芯片”的进化密码。
当人们惊叹于SpaceX星舰的酷炫时,鲜少知道联想自 2012 年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仿真实验室,提供以联想高性能计算系统(HPC)和工作站为核心的仿真系统,在神舟飞船等项目中承担轨道计算、模拟仿真等大量重要计算工作。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其“全球化4.0”的实验。
在一年一热的F1赛事,联想提供包括AI 基础设施和创新服务在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深度参与从 F1 组织运营到全球直播传输的各个环节。
这种打破地理边界的技术共生,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世界智造”的操作系统。
四十年间,这家企业完成了三重历史跨越:从计划经济末端的科研单位,到全球最大PC制造商;从“西方技术搬运工”,到智能时代基础设施架构师;从跨国并购的学徒,到技术标准的话事人。
当它用5年时间,将服务器业务做到全球第三,当绿色算力解决方案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当晨星AR眼镜在复杂设备维修等场景中发挥作用,联想证明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另一种可能性——不做颠覆者,做成不可或缺的基石。
联想四十年发展史,本质上是不断突破认知边界的过程:从突破"科研院所不能办企业"的体制禁忌,到破解"中国企业不会跨国经营"的魔咒,再到探索"硬件公司如何向服务转型"的行业命题。
其构建的"全球资源整合+本地化运营"模式,为出海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路线图。
在供应链领域,联想的"全球资源池"管理堪称教科书级案例:通过将相关的供应商纳入短至数小时的交付圈,构建起了可应对地缘政治波动的弹性网络。
其独创的"交易型业务+关系型业务"双模式,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均取得突破,这种"水型组织"的柔性适应能力,恰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的独特智慧。
但隐忧始终如影随形:当研发投入强度(约2.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当核心技术仍受制于X86架构与Windows生态,联想引以为傲的"效率创新"是否已触及天花板?
在各国加速构建技术壁垒的今天,那个曾依靠"贸工技"突围的联想,是否需要重新审视技术创新的权重?
向未竟之路进化
站在不惑之年门槛上,联想或许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全球PC冠军头衔,既是光环也是桎梏。当它把总部分别设在北京、罗利和香港,当它的业务覆盖180个市场,当它每年服务1亿+智能设备用户,这家企业,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转型的微观样本。
在近期流出的内部讲话中,杨元庆将未来十年定义为"新IT时代"。这个包含"端-边-云-网-智"全要素的技术生态,既是对智能化浪潮的回应,更是对企业基因的再造。值得期待的是,经历四十年市场淬炼的联想,能否在AI重塑世界的大潮流中,完成从"中国制造"到"全球智造"的惊险一跃?
答案或许藏在南美工厂的数字化生产线里,藏在欧洲数据中心液冷服务器的嗡鸣中,更藏在那个曾经怀揣技术理想的中科院计算所基因里。毕竟,商业世界的进化从未停歇,而联想的故事,永远带着中国式创新的复杂与生动。
来源:新数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