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状元榜】鸿运当头的状元——毕 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6 15:45 1

摘要:殿试(皇帝亲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者为贡士,考试内容通常为策论。殿试的成绩分为三等:一甲、二甲、三甲,每等又分三名,统称进士。其中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前 言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于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延续至清朝末年,历时约1300年。科举制度的实施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乡试(地方考试):在各省省城举行,通常每三年一次,参加者为当地的秀才(生员),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四书五经。合格者称为举人。

会试(中央考试):在京城举行,参加者为各省的举人,考试内容与乡试类似,但难度更高。合格者称为贡士。

殿试(皇帝亲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者为贡士,考试内容通常为策论。殿试的成绩分为三等:一甲、二甲、三甲,每等又分三名,统称进士。其中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亦各有千秋,其中有些状元的特长及趣闻成为永恒的经典。

毕沅(1730年-1797年,字湘蘅、秋帆,小字潮生,自号灵岩山人,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

毕沅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张藻抚养长大。张藻是一位才女,对毕沅的教育非常重视,亲自教授他《毛诗》《离骚》等经典著作。毕沅聪明好学,过目能诵,十岁时便知悉声韵,十二岁习制举义,十五岁能作诗,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乾隆十八年(1753年),毕沅于顺天府乡试中举人。后以举人身份授内阁中书,负责撰拟、结写诏令。后来入值军机处,担任素有“小军机”之称的军机章京,负责撰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月,毕沅与在军机处的同事储重光、童凤参加会试,三人均顺利过关。此后,大家明追暗赶地准备迎接四月的殿试。

眼看殿试的时间越来越近,储、童两人想争取更多时间备考明天的殿试,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毕沅说:“我俩书法比你要好,很有希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做非分之想了,今晚你替我俩值班,等我们明天无论是谁夺取状元后,都不会忘记你的大恩大德。”

毕沅听后不由笑道:“言重了,哪来的什么大恩大德,举手之劳而已,你俩专心研读,期待你们的好消息!”

科举考试中的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而清朝犹甚,坦白地讲毕沅的书法的确不行,所以,他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当夜,陕甘总督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转到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

没想到第二天殿试考时务策,题目正是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毕沅胸有成竹,挥笔立就。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储重光中了榜眼,童凤则列二甲第六。当两人得知那晚的事情后,无不后悔不迭。

毕沅中状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他的仕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历任翰林侍读学士、太子左庶子、巩秦阶道道台、安肃道道台、陕西按察使、陕西巡抚、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职。期间曾处理河南赈灾,荆州治水等重大事务。后因事被贬为山东巡抚。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甘肃河州发生内乱,毕沅会同西安将军伍弥泰、提督马彪等率兵前往镇压,事平论功,乾隆帝赏毕沅一品顶戴。甘肃一些州县谎报灾情,冒领赈济,毕沅未据实参奏,乾隆帝让毕沅自行定罪。毕沅请罚款白银5万两,以充军饷。御史钱沣奏劾毕沅之罪应与冒赈等同,当照冒赈议处。

乾隆六十年(1795年),复授湖广总督,兼署巡抚。石三保起义爆发后,毕沅奉命到荆州、常德等地筹办粮饷、军火;又率军镇压湖北聂杰人起义。因镇压各地白莲教起义有功,被赏轻车都尉世职。

嘉庆二年(1797年)六月,毕沅手足麻木,嘉庆帝知道后,关心地赐予其“活络丸”药。但终究因积劳成疾,两个月后,毕沅在湖南辰州的当阳旅馆中病逝,享年六十七岁,嘉庆帝闻奏,下诏追赠毕沅为太子太保。考虑到他在湖广总督任内失察过多,未加谥号。毕沅遗体归葬于灵岩山的东北麓。

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乾隆帝去世,嘉庆帝查办和珅,将其抄家赐死。毕沅因与和珅来往密切。嘉庆帝于是追究毕沅在湖广办理“教匪”失察,最终被坐罪抄家,革除世职。

毕沅位居地方军政要职二三十年,在救灾抚恤、稳定边关等方面颇有政绩。在陕西巡抚任上,他亲赴山野,考察文物古迹,制定措施,保护古代帝王陵墓,修整碑林;在河南赈灾、荆州治水等方面,均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

毕沅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在学术文化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在其幕府众多学者的帮助下,编成《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等著作。毕沅于经史、小学、地理无不通晓,著有《传经表》《说文解字旧音》《音同义异辨》《续资治通鉴》等。他又善为诗,有《灵岩山人诗集》传世。

撷生活点滴 汇世间精华

玄子原创作品 图片源于百度

来源:李路边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