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新闻课堂,三载足迹遍南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4:44 1

摘要:从珠江之畔到粤北山区,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从本土实践的扎根到国际传播的破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用3年时光,在“百千万工程”的实践沃土上,交出了一份兼具专业厚度与社会温度的答卷。

留学生体验石坎陶瓷制作

大学生对话高州木偶戏非遗传承人

大学生三下乡系列 青春助力百千万

本报记者 郑巧蓉 见习记者 李臻 通讯员 商杰强 陈泽漫 涂颖

编者按:从珠江之畔到粤北山区,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从本土实践的扎根到国际传播的破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用3年时光,在“百千万工程”的实践沃土上,交出了一份兼具专业厚度与社会温度的答卷。

47支师生团队、400余人次奔赴韶关乳源、清远清新、江门开平、揭阳普宁等26个地区,累计创作作品300余件,单篇最高点击量超800万,总浏览量突破1.6亿。这些数字,不仅是学院深入基层的实践成果,更是广外新闻传播人践行使命的生动见证。

深植乡土育新人

3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始终将乡村一线作为“行走的新闻课堂”,让学生不仅在沉浸式实践中锤炼“四力”,更培育出扎根基层的价值认同。

在学院不断积极动员下,许多学生党员带头投身实践。从2023至2025年,在记录乡村振兴变迁、追踪特色产业升级中,同学们将课堂理论转化为有温度的新闻作品,以内容策划、采编优化的专业服务,为“百千万工程”融合注入新鲜血液。据悉,自2022年10月以来,广外新传师生根据广东省发展数字乡村举措,共产出28篇调研报告,内容聚焦在乡村产业升级、治理效能提升、公共服务优化等核心领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脚踩泥土,才能听懂乡村的心跳。” 这是广外新传学子在3年实践中最深的体悟。3年间,“瑶篮”团队根据韶关瑶绣特点,助力产业拓展销售渠道,队长朱育锋获评广东省优秀大学生并斩获国创银奖;在江门恩平进行实践的民族生帕提玛·卡汉在“多彩乡村”活动中向同学们分享实践感悟,作为榜样力量持续点燃学子投身基层的热情。

2025年的实践版图更是增添新维度。13支覆盖本硕博的师生团队中,新传学子主动扛起“先锋队”旗帜,深入韶关乳源、清远清新等地的田间地头与产业园区,以“沉浸式记录”挖掘城乡协同、文旅融合的鲜活案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还通过镜头,让乡村特产突破地域限制,让小众文旅资源走进大众视野。不少学子在实践后坦言:“唯有脚踩泥土,才能读懂乡村发展的深层逻辑。未来愿以专业所长,成为连接城乡的‘传播桥梁’。”

技术赋能新叙事

在乡村实践中,广外新传学子突破传统的采编模式,以人工智能为“新工具”,让乡村故事的表达更鲜活、传播更高效。

据了解,学院前瞻性搭建AI赋能体系,不仅开设AI传播工作坊、数字内容创作实训等课程,还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基层开展“田间授课”,全方位提升新传学子技术应用能力。实践中,学生团队巧用AI定制产业宣传和节日短片,让文化传承兼具科技感与感染力。这些融入科技元素的作品,不仅多次获地方政府与主流媒体点赞,更让“百千万工程”的故事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真正实现“以技术赋能创意,以青春传递乡音”。

此外,在AI赋能乡村传播的实践里,广外新传学子以技术为钥,解锁地方文化传播的新可能。他们让阳山文塔“开口”将百年塔影里的风雨变迁、人文轶事娓娓道来,让这座矗立山间的文化地标,在云端成为可触摸、可聆听的“活遗产”;他们为侨批注入“数字生命力”,以场景化生成重现侨胞的时代背景,让纸页间流淌的乡愁与家国情怀,化作一幕幕具象的视听画面,唤醒大众对侨乡文化的深层共鸣;传统嵌瓷工艺也在AI的助力下焕发水墨诗境,新传学子们使这项非遗技艺跳出传统载体,以更轻盈的数字形态走进年轻群体的视野。这些作品,既是新传学子玩转AI技术的创意答卷,更是他们以专业之力挖掘地方文化价值、为 “百千万工程” 注入文化传播新动能的鲜活见证。

粤韵“留”传展新声

与此同时,新闻与传播学院携手留学生院,以“青年为桥、文化为魂”打造粤韵“留”传——以外国留学生视角讲好广东高质量发展故事项目,既为学院服务“百千万工程”刻下独特的国际化印记,更让岭南大地的发展注入独特的文化魅力。

据了解,截至目前,27名来自俄罗斯、泰国、塔吉克斯坦等国的留学生化身“跨文化叙事者”,走进韶关乳源瑶寨,体验瑶族刺绣“针线藏古韵,纹样焕新颜”的共生之美;穿梭在肇庆广宁竹林,以家乡“竹文化”为共鸣点探寻竹艺产业的绿色转型;走进茂名高州的古巷戏台,看指尖木偶在艺人操控下演绎千年传说,在锣鼓声中读懂非遗木偶戏里的民俗密码,、;踏入揭阳普宁的街头广场,与舞动英歌舞的村民并肩,在刚劲有力的舞姿、五彩斑斓的脸谱中,触摸潮汕文化的热血与鲜活。

这份“让外国人用自己的语言讲中国故事,跳出传统外宣的单向输出模式,以青年群体特有的共情力与创造力,让广东乡村振兴的故事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乡土温度,又有“多元对话见真章”的国际视野。

凭借扎实的成果转化与独特的青年叙事风格,项目成功获评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优秀品牌项目,为“百千万工程”国际传播构建起专业化、可持续的青年交流生态。粤韵“留”传让世界看到:广东的乡村振兴,既有“乡土味”,更有“国际范”。

从实地调研到打造国际传播品牌,再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广外新闻与传播学院历经三年的扎实耕耘,不仅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深刻体现,也生动诠释了新闻传播教育中“知行合一”的理念。

来源:广州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