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拿起手机,老师还敢不敢“凶”?一场迟到引发的网络风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14:47 1

摘要:“我就迟到了两分钟,老师当着全班吼我,还让我滚出去!”上周,一段15秒的短视频突然在本地热搜上爆火:镜头里,高二学生小杰(化名)低着头,背景是班主任的疾言厉色;配文只有一句——“官威真大”。短短一夜,播放量破500万,点赞、吐槽、骂战齐飞,话题#老师到底能不能

“老师一句批评,学生一条视频”:当课堂纪律撞上网络围观

“我就迟到了两分钟,老师当着全班吼我,还让我滚出去!”
上周,一段15秒的短视频突然在本地热搜上爆火:镜头里,高二学生小杰(化名)低着头,背景是班主任的疾言厉色;配文只有一句——“官威真大”。短短一夜,播放量破500万,点赞、吐槽、骂战齐飞,话题#老师到底能不能当众批评学生#迅速冲上榜首。

视频没有前因,也看不到后续,只有老师拔高的声线和小杰攥紧的拳头。
留言区迅速分成两大阵营:
一派痛斥“老师羞辱人格”,搬出《未成年人保护法》,呼吁“禁止公开惩罚”;
另一派则感慨“现在孩子说不得”,怀念自己当年“迟到直接站操场”的硬核年代。
还有人把焦点对准“拍摄上传”本身:课堂是不是公共空间?学生有没有权录屏取证?老师的人格权谁来保护?
一场原本可以用“课后谈话”解决的小冲突,被算法放大成全民辩论。

记者联系到了涉事班主任李老师。
“那天早晨班里连续六个人迟到,前面几个我已经提醒过,小杰推门进来时,我情绪确实上来了。”李老师声音沙哑,“但我让他‘站到门口清醒一下’,没说‘滚’。”
学校调取了监控:整段批评持续47秒,没有侮辱性词汇,但语调严厉,手指门外。
小杰则告诉记者,自己前一天帮奶奶搬货,睡过了头,“当时觉得特别委屈,就拍了视频,想让大家评评理。”
家长群也在震荡:有家长力挺老师,“不严就乱”;也有家长担心,“当众点名容易给孩子留下阴影”。
最尴尬的是,李老师的个人信息被扒出,手机遭到骚扰短信轰炸,她只好向派出所报案。
小杰也不好过,同学私下埋怨他“害班级扣分”,他不得不关闭评论区。

2021年实施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站立”不超过一节课时间,但不得“侮辱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
从这个角度看,李老师的做法在“允许范围”,却撞上了“感受”的暗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指出:“惩戒是否有效,关键看学生是否认同。一旦学生感觉‘被羞辱’,教育就已经失效。”
北京十一学校曾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制定“迟到公约”,结果迟到率下降72%。
“规则由学生参与,惩戒就成了一种契约,而不是镇压。”该校德育主任说。

一部手机,把封闭的教室变成了开放的广场。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剪辑、被配乐、被标签化;
学生的一时情绪,也可能被流量推手送上热搜,成为“爆款素材”。
华东师大法学院教授余锋提醒:“未经允许拍摄并公开传播他人影像,可能侵犯肖像权、隐私权甚至名誉权,未成年人的身份并不能成为免责牌。”
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确实存在辱骂、体罚,视频又成了最关键的“呈堂证供”。
“技术已经来了,回避不如对话。”余锋建议,学校不妨把“手机管理”写进班级公约:
哪些场景可以录、录完交给谁、什么条件下可以公开,让规则先行,而不是等冲突爆发再互相指责。

风波的最后,小杰和李老师坐在了同一张调解桌前。
李老师先开口:“我声音大,但针对的是行为,不是你的人格,如果让你难堪,我向你道歉。”
小杰也低下头:“我当时太冲动,没考虑视频会带来网暴,对不起老师。”
双方签下和解书:小杰删除视频并写一份“网络Consent(同意)”小论文;李老师则在班会上公开说明“批评的初衷”,并邀请学生共同制定“迟到处理小清单”。
校长告诉记者:“热搜只持续三天,但给我们的教训是持续的:
教育不是‘管控’与‘被管控’,而是‘一起把船划向对岸’。”

镜头之外,是否还有另一半故事?一句“官威真大”的弹幕,会不会成为压垮某位老师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课堂,我希望网络怎样围观?

教育需要严与爱,也需要时间与空间。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也许最大的善良,就是给彼此留一点“冷静区”。
毕竟,我们都曾是坐在教室里那个忐忑不安的孩子,也可能终将成为站在讲台上那个声音发颤的大人。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