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掌校人”是珠海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14:43 1

摘要:1879年,在美国哈特福德高中的毕业典礼上,一位身着丝绸长袍的中国少年以流利的英语发表了铿锵有力的演讲。他痛斥鸦片贸易之害,声音坚定而清晰:“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将醒来,并注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这位少年名叫蔡绍基,来自广东香山(今珠海),年仅20岁

1879年,

一名来自广东香山的留美学生,

在异国他乡展现了

中国人的觉醒与骨气。

归国后以留美所学为火种,

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

成为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教育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拓荒者。

他,就是蔡绍基

1879年,在美国哈特福德高中的毕业典礼上,一位身着丝绸长袍的中国少年以流利的英语发表了铿锵有力的演讲。他痛斥鸦片贸易之害,声音坚定而清晰:“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将醒来,并注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这位少年名叫蔡绍基,来自广东香山(今珠海),年仅20岁。

▲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的重要创办者之一——蔡绍基(资料图)

这位在异国他乡慷慨陈词的留学生,日后成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的重要创办者之一。从珠海北岭村的私塾学童,到耶鲁大学的学子,再到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拓荒者,蔡绍基的一生跨越晚清民国的激荡岁月,亲历了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转型。

今日的天津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与科研水平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回顾校史时,天津大学始终尊称蔡绍基为“掌校人”,铭记他为学校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所作出的不朽贡献

1859年,蔡绍基出生于广东香山拱北北岭村(今属珠海市香洲区)。这个毗邻澳门的村庄得风气之先,村民思想较为开明。蔡绍基自幼聪颖好学,在村中私塾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这为他日后通过留美幼童选拔创造了条件。

▲如今的北岭村 陈佳哲/摄

1870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正式启动官派幼童留美计划。《谨将挑选幼童及驻洋应办事宜分条开列恭呈》规定选拔标准为“自十二岁至十六岁为率,并剔除亲老丁单之学生,毋庸用挑选”。

和蔡绍基同样来自北岭村的徐润,被任命为幼童出洋肄业局沪局帮办委员会董事。在他的影响下,蔡绍基报名并以优异的成绩入选成为留美幼童。据悉,在120名留美幼童中,广东籍者达84人,珠海籍者24人,足见珠海地区开风气之先。

▲首批留美幼童合影(资料图)

1872年8月,13岁的蔡绍基与其他29名幼童一起,从上海启程赴美。这批身着长袍马褂、脑后拖着长辫的中国少年,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抵达美国后,幼童们被分配到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的54户家庭中生活,其中34户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这些寄宿家庭大多为中产阶层,他们热情接纳了这些来自东方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了语言与文化融入的第一课堂。

蔡绍基来到了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他以超强的适应能力突破语言障碍,迅速融入了美国校园生活。在美国的9年里,蔡绍基先后就读于哈特福德西部中学、哈特福德高中,最终考入耶鲁大学。他不仅学业优异,还剪掉了象征清王朝的长辫,穿上西装,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是耶鲁“东方棒球队”的主力队员。

▲蔡绍基(后排左1)与“东方人棒球队”队员合影(资料图)

值得关注的是1879年的哈特福德高中毕业演讲赛。那是哈特福德高中每年春天都要举行的毕业演讲比赛,是当地教育界以及普通市民的一次文化盛会。而这一年以蔡绍基及另两位中国幼童的演讲显得更加耀眼。

据《每日论坛报》报道,中国学生在演讲比赛中独树一帜,他们身着华丽的丝制长袍:一位是橄榄色缎子,另一位在橄榄色长袍上系着华丽的珍珠色缎子腰带,第三位身穿非常名贵的浅褐色丝袍,打着黄色缎带绑腿。为了和服装款式相配,第三位学生手中还拿着一把扇子,并戴了一顶满清式的缀有红纽扣的帽子。中国学生卓尔不群的打扮无疑吸引了太多的目光。

当天,蔡绍基的《鸦片贸易》演讲将活动推向高潮。他展示鸦片瘾君子照片,揭露英国通过鸦片贸易获利6000万美元的事实,痛斥这是“比谋杀更恶劣”的罪行。演讲最后,这位20岁的留学生掷地有声地宣告:“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据现场报道,这番演讲获得“最富热情的掌声”。

1881年,清廷突然召回全部留美幼童,蔡绍基的耶鲁学业被迫中断。尽管充满遗憾,但这段留学经历,为他日后参与创办中国现代大学埋下了种子。

起初,被迫中断学业回国的蔡绍基并未受到重用,仅被分配到上海海关担任翻译,后辗转于招商局、大北电报公司等机构担任低级职员。尽管才华出众,但清廷对留学生的偏见使其才能长期被埋没。直到1886年,经同学唐绍仪推荐,他赴朝鲜协助办理商务,才逐渐崭露头角。在朝鲜期间,蔡绍基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为其日后参与国际谈判奠定了基础。

直到1895年,36岁的他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参与创办北洋西学学堂。这所学校的诞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朝野上下痛感人才匮乏。1895年10月2日,在海关道盛宣怀和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推动下,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成立,次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北洋大学堂(资料图)

北洋大学堂的创办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而其早期发展历程与4位留美幼童出身的督办密不可分。作为与北洋大学堂渊源最深的一位,蔡绍基从建校伊始就担任二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总办。在北洋西学学堂成立前夕,蔡绍基就已经走马上任,和他当年的老师回到广东考选留美幼童一样,随着总教习丁家立(美国教育家)一起前往上海、香港等地,选招学生。在他们的努力下,学堂开学成立之时已经有百余名学生。北洋西学学堂成立后,蔡绍基将在美国求学期间积累的教育理念融入办学实践,从校园规划到师资引进,从教学管理到招生方案,无不亲力亲为,为该校初期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蔡绍基参与筹办建校方针等工作,和一等学堂总办伍廷芳一起,协助丁家立,参照哈佛、耶鲁等名校的办学经验,开创性地设立了头等学堂(相当于大学本科)和二等学堂的四年制教育体系,开设采矿、冶金、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法律等实用学科,彻底改变了传统书院只重经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方面,他率先引入学分制、实验室教学、毕业论文等现代教育方法,并高薪聘请欧美专业教师来校任教,大胆对传统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革新。

然而1900年八国联军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博文书院校舍被强占,设备遭破坏,刚刚起步的学堂被迫停办。在这个危急时刻,在其他创办者相继离开的情况下,蔡绍基临危受命。1902年9月15日,蔡绍基被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札委为北洋大学堂总办,和总教习丁家立一起主持复校,承担起再创北洋大学的历史重任。

蔡绍基多次与占领军交涉,但收回校舍的努力最终失败。面对困境,他果断选择西沽武库作为新校址。重建过程充满艰辛,此时的蔡绍基几乎是在孤军奋战。

1903年4月20日,北洋大学堂在西沽新址重新开学。新址在天津城北十里之武库,南距西沽仅一小段距离,蔡绍基“公余之暇,并于西沽一带遍种桃树,次第茂密成林”。学生每于课暇,多散步其间。“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就是赞美蔡绍基时期的北洋大学堂。

北洋大学堂复校后不久,蔡绍基改任洋务局会办,后为奉天奉锦山海关道兼按察使。1906年7月(光绪三十二年五月),蔡绍基受委曾参加彰德会操,负责外宾接待工作,见证了晚清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

在蔡绍基离开北洋大学堂的几年时间里,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等留美同学陆续接掌北洋大学堂,出任督办。其间,蔡绍基也始终关注着学校发展。1908年,梁如浩离职。此时蔡绍基出任津海关道,同时兼任北洋大学堂督办,再一次回到北洋大学堂。

▲蔡绍基名刺(资料图)

辛亥革命后,北洋大学堂正式改名为国立北洋大学,蔡绍基信心满满,正要借势而上,把学校办得更上一层楼,却传来了袁世凯意欲复辟帝制想当皇帝的消息。而与此同时,袁世凯也派出说客,找到蔡绍基,许以事成后由蔡任高官,却遭到蔡绍基严词拒绝。袁世凯知道后,大为不满。蔡绍基小儿子蔡国蘅说:“袁世凯要当皇帝,父亲不赞成,不愿意帮他做事。袁世凯扬言,等他当了皇帝,第一个杀的就是蔡绍基。”

后来,蔡绍基辞去公职,从此不问政治,在天津过起隐居生活。晚年时期,蔡绍基居住在天津小白楼。

纵观历史,蔡绍基跨越十余年的办学历程,见证了他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卓越贡献。

蔡绍基初次参与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不仅推动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的产生,为我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延续长达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历史,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航程。

在蔡绍基的主持下,重建后的北洋大学堂焕发出蓬勃生机。他充分利用西沽武库原有的八座空库房,将其中的两座精心改造为教室,六座改建为学生宿舍,同时又在校园东端新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为改善师生生活条件,还专门修建了外国教员宿舍楼、中国教员宿舍以及学务处等办公场所。

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蔡绍基更注重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大力扩充图书馆藏书至万余册,建立起物理、化学、矿冶等专业实验室,并推行严格的入学考试和毕业考核制度。这些举措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直到1908年,蔡绍基以津海关道身份兼任学堂督办时,北洋大学堂已发展成为拥有200余名学生、40余名教职员工的知名学府。

史料显示,在蔡绍基、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4位留美幼童的任期内,北洋大学堂发展极快,尤其是1908年蔡绍基出任督办之后,学校全方位效仿哈佛与耶鲁,有“东方康奈尔”之称。而他们4人的最大贡献,则是在任期内促成了资遣学生出国留学之事。

8年间,他们开创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1906年,梁敦彦将第三班34名毕业生全员派遣出国,其中3人赴法国深造,其余31人分别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顶尖学府。这批留学生日后成就斐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批留学生中英才辈出: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的著名外交家王正廷、开创中国现代经济学研究先河的马寅初、在数学与财经领域卓有建树的秦汾,以及曾任交通银行董事长的金融专家钱永铭等。他们学成归国后,在各自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虽然蔡绍基于1910年离开北洋大学,但他播下的教育火种却生生不息。1951年,北洋大学更名为天津大学。在建校110周年的庆典上,蔡绍基的照片被高高悬挂在校内的北洋广场,接受新时代学子的瞻仰与缅怀。

▲天津大学 图/天津大学官网

如今,天津大学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0多万名高层次人才,这正是对这位教育拓荒者的最好告慰。

▲天津大学 图/天津大学

从异国校园的慷慨陈词,

到北洋学堂的躬身拓荒,

蔡绍基以留美学子的视野

与教育家的担当,

打破封建教育的桎梏,

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新纪元。

当我们回望他的一生,

不仅是致敬一位先贤的风骨,

更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

接续那份为国家崛起而求索、

为民族未来而耕耘的精神力量,

让教育的薪火在新时代

继续照亮前行之路。

今日珠海,先贤的教育理想正在续写新篇。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的“教泽绵长 桃李芬芳——珠海大先生”历史文化采访活动已启动,系列报道正陆续推出。“珠海大先生”系列报道将循着历史足迹,致敬先贤风骨,在现实与历史的交汇中传承精神力量,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文/羊城晚报 杨雪薇 康鸣怡

部分图片来自珠海市档案馆

制图/珠海发布 金阁

编辑/陈淑娴

责任编辑/蓝辉龙

三审/陈惠贤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