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虫子,8月女婴全身换血!”妈妈小区遛娃,竟把娃送进PICU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4:38 1

摘要:“我只是带她在楼下转了一圈,谁能想到差点把女儿弄丢了。”9月11日,百色陆女士抱着已康复的小宝,再次回到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复诊。8个月大的小宝咿呀挥手,右大腿淡淡的粉色新皮肤,几乎看不出曾溃烂到发黑。而72天前,这只小小的右腿,却让她在死亡线上走了一遭

“我只是带她在楼下转了一圈,谁能想到差点把女儿弄丢了。”
9月11日,百色陆女士抱着已康复的小宝,再次回到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复诊。8个月大的小宝咿呀挥手,右大腿淡淡的粉色新皮肤,几乎看不出曾溃烂到发黑。而72天前,这只小小的右腿,却让她在死亡线上走了一遭。

一、一只“看不见”的虫子
6月15日傍晚,百色城区气温32℃,陆女士像往常一样推着婴儿车在小区林荫道散步。半小时回家,她才发现小宝右腿外侧冒出个“蚊子包”,红、硬、微热。她随手拿出家中常备的清凉油抹了抹,“想着第二天就消了”。

没想到,48小时后,“蚊子包”长成巴掌大的红肿,体温飙到39.8℃。当地医院血象报告让医生倒吸一口凉气:白细胞4万(正常婴儿<1.2万),CRP大于300 mg/L,血小板却低至3万,提示“重度感染、凝血崩溃”。更可怕的是,小宝开始尖叫、四肢强直,出现了癫痫样抽搐。

二、6小时生死大转运
“必须转上级医院,再晚可能路上就没了。”18日凌晨,百色市人民医院联系自治区妇幼保健院PICU,启动新生儿危重转运绿色通道。救护车上,医生一边插管、一边上血管活性药,陆女士哭着给丈夫打电话:“如果娃挺不过来,我连她最后一面都见不到。”

三、全身换血,3次血浆置换
18日7点30分,小宝被推进PICU。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DIC……十多项诊断写满白板。医院当即成立“虫咬脓毒症”多学科团队:重症医学、感染、免疫、烧伤整形、临床药学、检验科全部到场。

“孩子的血液里全是炎症因子,就像全身着火了,必须先灭火。”PICU主任莫丽亚回忆,团队在24小时内为小宝完成3次血浆置换+连续血液滤过(CRRT),相当于把全身400ml血液“洗”了3遍,换掉约1.5万毫升血浆。第3天,小宝的乳酸从12 mmol/L降到1.8 mmol/L,血压终于稳住。

四、右腿坏死,保肢还是截肢?
感染控制住了,但右腿皮肤大片发黑、起疱、流脓,MRI提示皮下脂肪、筋膜广泛坏死,形成“坏死性筋膜炎”。“若不清创,细菌毒素随时可能再次入血。”新生儿外科主任医师曾甜说,家长一度签下“截肢知情书”。

为了保住腿,医院邀请广西医科大学烧伤整形专家联合手术:先分两次切除全部坏死组织,再用“水刀”精准清创,最后取小宝自己头皮0.2mm超薄皮片,像贴邮票一样覆盖创面。术后21天,植皮存活率95%,右腿保住了。

五、72天、30万、一句提醒
8月30日,小宝体重从入院时的6.5kg涨到7.8kg,创面愈合,肝肾功能正常,顺利出院。总花费约30万元,医保报销后自费11万元。陆女士把治疗记录写成近万字的“虫咬日记”发在宝妈群,提醒家长:

2岁以下婴幼儿被不明昆虫叮咬后,只要出现持续红肿热痛、渗液、发热,立即就医,切勿自行涂药。不要轻信“清凉油、风油精”能消炎,婴幼儿皮肤屏障薄弱,搔抓后极易继发感染。夏季外出尽量给宝宝穿浅色长裤,婴儿车加蚊帐;小区绿化多、潮湿区域,警惕蜱虫、隐翅虫、革螨等“隐形杀手”。脓毒症进展极快,最佳抢救窗口只有“黄金6小时”,一旦出现精神差、高热不退、肢体肿胀,应直送具备PICU的大型医院。

六、医生:虫咬脓毒症,每年都在发生
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统计,近3年已收治34例“虫咬后脓毒症”婴幼儿,其中6例出现多器官衰竭,1例死亡。曾甜提醒,广西气候湿热,昆虫活跃,6—10月为高发期。家长发现叮咬处红肿直径>2cm、24小时内持续扩大,必须口服或静脉抗生素,必要时住院观察。

“小宝是幸运的,更多孩子因为‘再等等’错过抢救时间。”曾甜说,医院正联合疾控部门对小区、公园常见昆虫进行病原谱监测,未来有望建立“虫咬脓毒症”预警平台,让“被虫子咬到换血”的悲剧不再重演。

走出诊室,陆女士把小宝高高举起,阳光穿过树叶,斑斑点点落在那条粉嫩的右腿上——那里,新长的皮肤像一朵悄悄绽放的花,提醒着每一个家长:夏天的危险,从不只是烈日,还有我们身边那些不起眼的“小虫”。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