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来临,警惕热射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21:26 2

摘要: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热射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增高,且具有不典型症状的热射病发病数明显增加。《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对热射病的分型、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生命链、康复返岗和预防等方面,提出了25 条推荐意见,以指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热射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增高,且具有不典型症状的热射病发病数明显增加。《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对热射病的分型、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生命链、康复返岗和预防等方面,提出了25 条推荐意见,以指导热射病的防治与研究工作。

1

分型

推荐意见1:应根据病史和临床特点对热相关疾病(HRS)进行分型诊断(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C)

2 流行病学

推荐意见2:应充分了解热射病的高危因素,以辅助诊断和预防热射病(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B)

3 病理生理机制

推荐意见3:重视热射病时肠肝损伤导致的继发性脓毒症反应(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C)

4 临床表现

推荐意见4:推荐应用颅脑CT动态评估热射病时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C)

推荐意见5:推荐使用血栓弹力图(TEG)或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对热射病时的凝血状态进行动态评估(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C)

推荐意见6:推荐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热射病患者进行连续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推荐强度Ⅱ,证据等级D)

推荐意见7:推荐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评估热射病患者的脑、心肌和横纹肌的损伤程度(推荐强度Ⅱ,证据等级D)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推荐意见8:推荐使用中国热射病和热射病性凝血病(HIC)诊断标准进行早期诊断,应用热射病危重程度评分系统(HSSS)对热射病的危重程度进行每日评价(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C)

6 救治生命链

推荐意见9:卫生人员应在5 min内完成热射病的快速识别与评估(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C)

推荐意见10:热射病的降温治疗要在发病30 min内将核心体温降至

推荐意见11:应持续监测核心体温,并作为诊断热射病和评价降温效果的依据(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C)

推荐意见12:现场降温效果不理想的热射病患者应边降温边后送(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B)

推荐意见13:常规降温方法效果不理想的热射病患者应尽早行血液净化治疗(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C)

推荐意见14:热射病患者应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精准液体管理(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C)

推荐意见15:伴有严重中枢神经损害的热射病患者应尽早行镇痛镇静治疗(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C)

推荐意见16: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热射病患者应尽早行气管插管(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C)

推荐意见17:符合HIC诊断标准的患者,在排除活动性出血的前提下,应尽早启动抗凝治疗(推荐强度Ⅱ,证据等级C)

推荐意见18:对有出血倾向或发生出血的热射病患者,应采用目标导向的替代治疗(推荐强度Ⅱ,证据等级D)

推荐意见19:对疑似合并脓毒症的热射病患者应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D)

推荐意见20:具有过度炎症反应的热射病患者可启动抗炎治疗(推荐强度Ⅱ,证据等级D)

推荐意见21:热射病患者发生横纹肌溶解或严重急性肾损伤时,可尽早行血液净化治疗(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C)

推荐意见22:热射病患者合并急性肝衰竭时,可尽快启动人工肝治疗(推荐强度Ⅱ,证据等级D)

推荐意见23: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热射病患者应尽早给予肠内营养(推荐强度Ⅱ,证据等级D)

推荐意见24:劳力型热射病(EHS)患者临床痊愈后,可进行热耐力测试及重建治疗(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D)

7

预防

推荐意见25:科学开展热习服可有效预防热射病(推荐强度Ⅰ,证据等级C)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急诊重症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