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忆淮海战役,一到傍晚民兵营就往前线送4担馒头,作用特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06 01:22 1

摘要:但在淮海战役里,情况有点特殊,除了枪炮,馒头竟然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战争不是光靠枪炮,馒头能让人放下武器

战争,大家都知道是枪、炮、士兵拼命打出来的。

但在淮海战役里,情况有点特殊,除了枪炮,馒头竟然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国民党军队被围困后,断粮数日,最后竟然因为解放军送来的馒头,成批成批地放下武器投降。

这不是小说情节,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场现实。

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最后靠馒头瓦解了敌军?

1948年的淮海战场,天寒地冻,战况激烈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最关键的阶段,国共双方都铆足了劲。

国民党手握优势兵力,徐州是个关键点,丢了徐州,整个华东就得拱手让人。

蒋介石坐镇南京,调兵遣将,杜聿明、黄维、邱清泉等将领带着几十万大军严阵以待。

解放军这边,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组成联合作战部队,总前委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人指挥,目标明确——围歼徐州的国民党军。

徐州战场,子弹横飞,炮火轰鸣,双方拼得你死我活。

但决定胜负的,不只是枪炮,还有粮食。

过河的难题:人桥撑起胜利路

11月初,解放军一路追击,国民党军队撤退得飞快,但到了沂河,这条湍急的河流拦住了去路,没桥,没船,怎么过?

先头部队想了个办法,找来门板、木梯,搭了个简易浮桥。

但水流太急,桥面晃得厉害,根本站不住人。

再耽误下去,敌人跑远了,战机就错过了。

这时候,解放军战士范学福带头跳进水里,硬生生用肩膀顶住浮桥,后面二十多个战士跟着下水,大家齐声喊:“我们是桥腿,快过!

可是,天寒地冻,水冷得刺骨,站不了多久,战士们的腿就失去知觉,牙齿打颤,身体直哆嗦。

民兵三营赶到,见状立刻接手,王世明带着20多个民兵脱衣下水,替换快要扛不住的战士。

就这样,一批接着一批,直到工兵赶来,架起真正的大桥,部队才顺利渡河。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渡河,而是整个战役节奏的问题。

要是被河卡住,敌人跑了,那之前的努力全白费。

民兵的支援,保证了进攻不被打断。

炮弹告急:民兵顶着轰炸送弹药

战斗打到关键时刻,炮兵阵地上一个电话打过来:“炮弹快打光了,火速送一千发炮弹上来!

这可不是小事,炮兵没弹药,前线的战斗就会陷入被动。

民兵三营立刻行动,王世明把三个连的壮劳力集中起来,每连80人,肩挑炮弹,急行军往前线赶。

可就在穿过小孟庄时,意外发生了。

四架敌机突然俯冲下来,机枪扫射,炸弹倾泻,地面顿时尘土飞扬。

民兵们有经验,听到飞机的俯冲声,立刻就地卧倒。15分钟后,敌机飞走,王世明赶紧检查情况。

八连牺牲了一名民兵,九连的连长丁树修被炸弹掀起的泥土埋了一半,大家赶紧把他挖出来,发现他左臂受伤,但他咬咬牙,甩了甩身上的泥土,继续带队往前冲。

等他们赶到炮兵阵地,炮弹已经按时送达,炮团长激动地说:“山东民兵,真是好样的!

战争不是光靠前线拼命,后勤跟不上,再强的部队也撑不住。

民兵们用血肉之躯,把炮弹送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粮食战术:馒头比子弹更管用

12月,战事进入最后阶段,杜聿明的部队被围困在陈官庄,天气骤变,大雪封路,国民党的空投补给被迫停止。

士兵们饥饿难耐,甚至挖雪地里的麦苗充饥。

解放军抓住这个机会,除了广播喊话,还直接送饭。

每天吃饭时,战士们敲碗喊:“蒋军弟兄们,快过来吃饭啦!”饥饿的国民党士兵实在忍不住,偷偷跑来吃馒头。

吃饱了,他们开始动摇,最终整排整连地投降。

到1949年1月5日,光靠劝降,解放军就收编了一万四千多敌军,相当于两个整编师的兵力。

战争,不只是拼刺刀。

枪炮不能让人投降,但一顿热饭,能让人放下武器。

馒头,和炮弹一样,成为了淮海战役的制胜武器。

馒头攻势”:兵不血刃的胜利

前线部队决定用食物瓦解敌军斗志,民兵每日送上4担大馒头。

饥饿的国民党士兵先是偷偷来拿,后来干脆成批带武器投诚,最终1.4万敌军不战自降。

有个国民党士兵,吃着热乎乎的馒头,眼泪都快下来了。

他说:“我回去劝排长早点带兄弟们过来。”第二天,他真的带着全排投诚了。

这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国民党士兵放下武器,选择投降。

到最后,杜聿明的部队彻底崩溃,战役胜利。

最后说一句大实话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只是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作战,更是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60万解放军,背后是250万民兵民工,他们用肩膀扛起了胜利的希望。

战争不仅仅是武器和士兵的较量,更是后勤与民心的胜利。

馒头和炮弹,在这场战役里,发挥了同样大的作用。

最终,国民党军队在饥饿与绝望中放下武器,一场决定中国未来的战役,在白馒头和枪炮声中落下帷幕。

来源:文庙右祭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