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此前很多人觉得,有90万刀EB5拿身份的通道,谁还会傻到愿意掏500万美金去买金卡?特朗普卖卡偿还36.22万亿美元国债简直就是做梦。
最近看新闻有一种感觉——
这个世界越来越分裂:一边是美国500万美金的金卡卖爆,一边是中产退出国际教育圈。
01
先说美国500万美金一张的金卡卖爆,这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因为此前很多人觉得,有90万刀EB5拿身份的通道,谁还会傻到愿意掏500万美金去买金卡?特朗普卖卡偿还36.22万亿美元国债简直就是做梦。
结果转眼金卡落地,大家就等到了打脸的剧情——
3月20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参加了一个播客节目,他在节目里说,自己一天之内售出了1000张「金卡」。
而每张金卡售价实打实的是500万美金。这也就是说,一天之内美国就从全世界有钱人的口袋里掏走了50亿美金。
秀了一把肌肉的商务部长志得意满,随后他还补充说,全世界有3700万人有能力购买这张卡…总统认为可以卖出100万张。
此话一出,各种高净值人群都有点恍惚,原来自己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身边的世界如此富贵无极,而自己却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生活在国内本以为自己是个有钱人,住几千万的别墅开几百万的车,掏得出几百万给小孩做爬藤规划,结果在世界面前只是小儿科。
真正的有钱人,做事从来不绕圈子,知道两点间直线最短,人家就靠钱直接砸出一条直线…
就比如美国卖金卡,直接给身份明码标价。相比之前EB5的签证让人掏80万刀投资项目,成本直接贵了6倍,但也把EB5里面各种弯弯绕,投资风险的坑都铲掉——
不对投资者进行复杂的投资审核,也不需要搞好多文件证明你创作了工作岗位,更不需要漫长地等待。而这等待可能还会因为项目不靠谱暴雷、资金链断裂无疾而终…
你可以直接花钱买签证。
而1000张金卡能在一天之内卖掉,确实证明了特朗普很懂富豪的想法:他们愿意花钱买时间。
因为时间是有成本的,而越有钱的人,时间成本越贵。
很多朋友可能之前都看过一个有趣的问题:你的一分钟值多少钱?
当时纽约大学的伍尔夫曾给世界首富算了一笔账。
2005年1月到6月,比尔·盖茨的资产增加了16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地来说,每秒有2500美元的进账,每分钟能收入15000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大约是105万元。
这意味着,他看见一张1万美元的钞票也不应该去捡,因为会花掉他5秒钟。5秒的时间,他可以赚到1万2千5百美元,如果他去数钞票,速度要足够地快,要不然数钱的速度,都比不上他赚钱的速度。
因此真正的有钱人根本不走EB5。
这条路便宜,但却不是花钱就能直接搞定身份的。审批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还不包括确定靠谱的项目、做规划、审核各种复杂的资料…
等到真正上岸,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对支付得起500万美金的人来说,只要赚到的钱、获得的资源可以超过投入,那这笔生意就划算。
02
一边是美国金卡狂卖,一边是美本学费暴涨。
2025年开年各种针对国际生的不利消息满天飞,从美国关停教育部到削减藤校预算,所有的成本最终都是家长扛下。
美本名校的理工科学位最值钱,但因为不可说的原因,对中国学生拼命收缩——
以2025年U.S. News综合排名46位的普渡大学举例。
这所排名50以内的学校因为广发offer「普渡众生」,本科的工科排名高(U.S. News专业排名第八),曾一度被中国家长当成美本保底校,中国学生人数在国际生中占比50%。
但在2024年秋季普渡只给中国小孩发了14张本科offer。与之相对应的,印度裔反而成为了普渡最大的国际生群体。
而且随着过去十年间普渡本科的国际生收缩,研究生却增加了54%。众所周知国外研究生不太值钱,回国就业都算不上硬通货。
如果读个哈耶普斯还能让爹妈出门吹吹牛,普渡毕业…难说。
这硕士和本科招生一松一紧,意图就相当明显了:美国大学既想挣中国爹妈的钱,又不想让中国小孩学到太多东西。
普渡大学是工科强校,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排名第三,工业制造排名第二,所以本科给中国国际生的offer越来越少;反之,硕士学制短水分大,学费收得不比本科少,所以变成大学的生意放开招…
此前削减哥大预算也是这个算计。预算减少要支撑高昂的运营开销,怎么办?只能卖学位给自己外挂加血。
现在一个中国家庭本科就想爬藤成功,多半要曲线救国走文科和艺术路线,先上岸后转专业…
但这么折腾,美本再好,中国家长也受不了。
有人从美国赛道转英国,有人消费降级选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还有香港,把四年500万的成本降到每年20来万,学历落户一样使,找工作比很多美本还强大。
还不少中产扛不住大环境的压力,直接放弃国际路线。
以前数百万的投资换一个美本体验感觉好值啊,但这笔账是个家长都在计算。就算有留学经历接受过海外教育的,也不再一味觉得,送小孩出国见世面是最好的选择——
之前看过一个家庭的故事。
妈妈是211本科+海外1年硕士,爸爸是985本科+海外MBA,两人在外企打工。
身边朋友跟他们条件差不多,陆续有人转轨、移民、出国读书。但他们坚持小孩在公立混着,至少坚持到本科前不走国际路线。
一方面现在大环境不好,家庭收入撑不起几百万的学费,另一方面是觉得出国不拿奖学金、全靠爹妈托举供养,很大概率会变留学垃圾…
当妈的原话:
国内用中文都读不好,出国用英文就能读好了?
不要躲避学习的辛苦,实在不适合读书,读不出那就靠体力打工养活自己,关键是要自力更生。
与其花这么多钱去换一张文凭,国内能考到什么水平的大学就上什么学什么,以后老老实实找份工作,几千一万的工资,老老实实干活养活自己,几百万留着给娃买房或者吃点理财利息,也是减轻娃负担的一种方式。
这就是想明白的,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体制内虽然刻板但安全且省钱。公立读到大学,不算辅导班也就四年大学学费,如果不读民办满打满算也就三万。
体制外灵活但注定要冒险,你得能接受花了上百万,最后小孩赚不回来的结果。好处是不用像国内一样卷,小孩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个性化发展。
切忌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明明是个对学术的要求很高的家长,但却怕卷怕体制内限制小孩天性,走上了国际路线;
或明明习惯躺平,从小到大都没报过语数外课外班。突然知道某校竞赛升学牛逼,就要送娃进去卷…
大概率都会痛不欲生。
人各有路啊。
来源:池鱼o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