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医生:打胰岛素犯这6个错,血糖不降还有副作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13:43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6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0岁的王阿姨血糖高了十几年,一直靠口服药控制。但随着病情发展,医生建议她打胰岛素试试。

刚开始她很抗拒:“听说打胰岛素会上瘾,一打就停不下来!”但后来控制不住血糖,她才勉强接受。

可用了几个月,她发现血糖不但没降多少,反而经常低血糖,脸色苍白、手抖出冷汗。到医院一查,医生摇头叹气:“打胰岛素不是这么打的。”

很多糖尿病患者一听到打胰岛素就怕,其实不是胰岛素不好,而是用错了方法,反而害了自己

下面这6个常见错误,如果你也在打胰岛素,一定要避开!

不少人一听“要打胰岛素”就以为自己病入膏肓,其实这是个误解。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指南》,胰岛素是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并不是“最后一步”,而是当口服药无法控制血糖时的科学选择。

有些人早期就打胰岛素,反而更容易保护胰岛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所以,打胰岛素不是失败,而是更主动的治疗方式

很多患者图省事,天天往同一个地方打,肚皮打成“老茧”都不换。

长此以往,容易形成皮下脂肪增生硬结,导致胰岛素吸收不均,血糖忽高忽低。

医生建议:注射部位要定期轮换,常用部位包括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前侧、臀部,每个区域还要分多个点交替使用

胰岛素不是“固定套餐”,剂量应该根据餐前血糖饮食量运动强度等动态调整。

有些人打的是“预混胰岛素”,早晚各打一针,但早餐多吃了一碗面,血糖飙高,结果照打不误,血糖一直降不下来。

医生提醒:学会“自我血糖监测”是降糖的关键一步。只有根据血糖变化灵活调整,才能真正把血糖稳住。

“血糖高降得越快越好,那我多打一点,不是更快?”这想法听起来有道理,其实很危险。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尤其老年患者感知能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甚至猝死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糖尿病防治知识手册》指出,注射胰岛素前后必须监测血糖水平,并随身携带糖果、葡萄糖等应急食品

有患者觉得:反正打胰岛素了,想吃什么吃什么,吃完打一针就行。

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胰岛素不是“万能钥匙”,它的作用是“配合饮食和运动”,而不是“抵消暴饮暴食”

饮食控制、规律运动才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石。胰岛素只是工具,生活方式才是根本。

“今天血糖高,我多打一点。”“昨天低血糖,我干脆不打了。”——这是很多老年患者的“自我调节术”。

但问题是,胰岛素种类繁多、起效时间不同,随意更改剂量可能适得其反

正确做法是:任何剂量调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在换季、换药、患病时,更应密切监测血糖并就诊。

胰岛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使用。

它就像一把钥匙,正确使用能打开健康之门,错误操作却可能带来副作用。

从2000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胰岛素列为“基本药物”,并强调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但它的使用,需要科学、规范、个体化。

如果你或家人正在使用胰岛素,不妨对照这6点检查一下:有没有打错?有没有忘记换部位?有没有忽视低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建立血糖日记。

注射前检查胰岛素笔是否正常,避免注射失败。

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配合药物治疗。

学会识别低血糖症状并及时处理。

至少每三个月复查一次,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方案。

糖尿病是一场“持久战”,而胰岛素,是你重要的战友。把这位战友用对了,你的控糖之路会轻松许多。

参考资料:《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防治知识手册》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中西医结合苗医生

相关推荐